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深圳市民俗文化

深圳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龙城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地带。龙城舞麒麟是流传于龙岗一带的重要民俗活动。麒麟一直以来是客家人所崇奉、喜爱的祥瑞神兽,寓意平安、祥和,能够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龙城舞麒麟活动出现在民国时期末年。每逢新春佳节及其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舞麒麟以示庆贺,祈求平安大吉,国泰民安。舞麒麟前要做好三项开张准备工作:采青、点睛和拜祖,进行隆重的开张仪式,仪式过后才可以开始舞麒麟活动。每年年初二(当地客家人俗称开……[详细]
  黎围村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中部。罗湖黎围村(现为水库新村)麒麟舞是一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民间民俗舞蹈。麒麟,古代传说的一种吉祥动物。麒麟舞是几百年前岭南的客家人从中原辗转迁徙带来的民间舞蹈。黎围村坐落在深圳梧桐山下沙湾河与梧桐河交汇处,是罗湖、福田去龙岗、惠阳必经之地。早在清光绪32年(1906年),黎围村青年崇尚武艺,其中郑虎臣、郑耀臣兄弟俩去江西、福建武夷山拜师习艺,得到麒麟舞真传,跟师傅行走江湖几……[详细]
  南澳半岛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东部大鹏湾边。自古以来,南澳渔民成亲有其独特礼仪。首先是订婚。渔民男青年到了结婚年龄,经人介绍对象后,便向女方送订金,拿到女方生辰八字后放在船上的神台,烧三炷香,三天内没有打烂过碗碟,订婚就算成功。接着是筹办婚礼。先向女家过大礼,一般有猪、鸡、水果、饼等十盘,以男方船和女方船对接完成过礼手续。男家要在船舱布置新房,包括布置新床,挂结婚帐,“说四句”,唱“挂帐歌”,小孩上新床……[详细]
  每年农历三月三,西乡北帝古庙都要举办为北帝贺诞的大型庆典活动。活动时间从二月二十八日开始,逢大月份从二十九日开始,是“北帝爷”出位的日子,请他巡游看戏保佑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到三月初二请他返位庙会连续九天,至三月六日方止。活动的项目:1、庙内外祭祀活动;2、庙会大巡游,以西乡民俗风情为主调;飘色,麒麟舞,狮舞,龙凤等于庙会前贺诞和巡游;3、木偶剧和粤剧的九天演出活动;4、千岁大盆菜宴。大……[详细]
  平乐郭氏正骨祖传秘方和配制方法是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平乐郭氏几代传人在诊疗实践中,除了不断探索、完善手法诊治、手法整复等骨伤诊疗技法,同时在运用传统中药配合治疗骨伤病方面也破有建树。平乐郭氏正骨祖传秘方有内服药和外用药,配方有近二十种,其中内服药方12种,外用药方4种,这些药方均选用优质名贵中药材配制而成,分别运用于骨伤和骨病的不同时期,有行气、活血、……[详细]
  深圳传统小食是曾经让深圳原住民留下绵长记忆的传统小吃,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分为油品类和糕品类,其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和宝安区、罗湖区的旧时村落。据《宝安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深圳人黄果创办的“合成号”商号在深圳圩正式挂牌营业,这是专门生产、经营传统小食的商号,可见深圳传统小食的品牌历史也已在百年开外。传统小食的油品类即油炸小吃,主要品种有油角、糖环等;糕品类可分为发酵……[详细]
  棉塑是我国民间手工技艺丛中的一朵奇葩。是以棉花造型和成胚,再以针线经手工缝制、塑造、抽搐、刺绣、绘染、定型等多道复杂工序,辅以不同装饰、服饰于一体集成的软雕塑,其表现形式多样,既能表现民俗风情,又能集中反映时代主题。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观赏价值。棉塑工艺作品在国内具有唯一性.棉塑工艺复杂、制作难度较大,且要求有较高艺术素养以及女工针线的功底。-传承人罗晓琳现居住在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八区新安湖花园新照……[详细]
  肘捶起源于山东临清,它是集太极,八卦,形意为一体的武术门派,因巧妙融汇了多种肘法、拳法而得名。临清人自古就有尚武习俗,晚清时临清人张东槐以易医为理,将太极消长、五行生克之法揉合到拳术中,创建了“临清肘捶十趟捶”,并于1874年正式定名。肘捶主要是以“易理”论说拳理。肘捶重在技击,看起来却颇有些太极八卦的感觉,大小套路的每个动作都隐现无常,变化多端,也被称为“最神秘的功夫”。肘捶“仁德为先”的门规戒……[详细]
  平湖龙是指以刘姓为主的平湖村所具有独特风格的纸龙,舞纸龙是早四五十年代前原平湖村村民过春节的习俗,以祈祷风调雨顺,驱邪出外,五谷丰收,国泰民安,其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舞技、乐器乐曲及传统习俗。相传是刘氏祖先从中原南迁,辗转落户平湖,由其后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之一。平湖龙是以竹木制骨架,用宣纸(后用牛油纸)做龙头、龙身、龙尾,故称“纸龙”。龙头由嘴部(并口含龙珠)、前额、后脑、角、手柄(龙把)等部……[详细]
  醒狮表演是深圳市南山区的一项传统民间文艺活动,南山醒狮源于广东醒狮。清朝末年,向南村有一支麒麟队,善舞麒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将麒麟队改为醒狮队,开始舞狮,且技艺高超。1937年,南头城也成立了醒狮队,常在南头城和附近各村表演。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园村成立了一个百余人的醒狮队,气势浩大,在南头一带颇有影响。1963年,大新村也成立了一个醒狮队,逢年过节在南头城和周边各村表演舞狮和武术。这些醒狮队时聚……[详细]
  这是一个以真人真事写成的故事,在宝安、东莞一带流传了一百多年。陈仙姑原名陈端和,生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公明水贝村(现深圳市宝安区西部),当时水贝村的大沘河(现茅洲河)河水泛滥,瘟疫盛行,当地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陈端和年纪虽小,但看到当时惨况,立志要改变村民们长期受疾病侵害的现状,不顾家人的反对,经常到东莞、增城一带求医问药,为当地群众驱除病魔的折磨,因而深受乡亲的喜爱和敬佩。同治传说年间,陈端和死后……[详细]
  观澜客家山歌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所有客家人居住的全部十二个社区,用当地客家方言演唱,根据观城社区八十多岁的老山歌手、东纵老战士黄潜回忆前辈人黄四发及期上辈演唱山歌的历史,观澜客家山歌至少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其基本格式为四句七言体和五句七言体。其中四句七言体的一、二、四句押韵,五句七言体的一、二、四、五句押韵。主要演唱形式为独唱(个人演唱)、对唱(双唱、一唱一和)及群唱(四人唱、五人唱……[详细]
  龙岗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中部。龙岗皆歌起源于清代末期,在民国时期开始流传,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最为盛行。龙岗皆歌曲调简单,通俗易懂,特别是别具一格的衬词,易于在群众中传唱,凡上了年纪的龙岗本地人,都会哼唱几句龙岗皆歌。龙岗皆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歌曲,它的曲调简朴,易学易懂,易于传唱。它演唱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清唱,也可以用乐器伴唱;可以独唱,也可以齐唱;还可以分开对唱,众人伴唱。龙岗皆歌最大的特点……[详细]
  盐田区位于深圳市东南部。盐田山歌是指在盐田区域广泛流传的客家山歌、九龙山歌、渔歌、哭嫁歌等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而且别具特色,不仅曲调各异,而且分别使用客家话、粤语、福佬话演唱、丰富多彩。建国初至60年代,民歌在当地还相当流行,各村男女老少都爱唱,还有一批知名民歌手。1958年,盐田村民薜观带改编客家山歌剧《刘三姐》并主演男主角,参加广东民间艺术汇演,获优秀节目奖,全剧需村民演员数十人。民歌……[详细]
  上梅林村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北部。上梅林凉帽带和围裙带是一种彩色织花丝织品。是以六种颜色的丝线为原料,完全用手工编织而成的。此工艺流传于老宝安(现深圳)大部分客家及粤语地区。据第三代传承人邓英莲介绍,这种丝织带产生于明朝年间。最初是用手随意编成的,简单粗糙,无花纹,宽窄、厚薄也不均匀。在明末清初,发明了带翘和带筒两种手工工具,使纺织技艺有了质的突破,织成的带子光洁平整,均匀细密,宽窄一致。到清中期以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