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庐阳区民俗文化

庐阳区十大民俗文化

黄梅戏(省黄梅戏剧院)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主要流布于安徽省皖西南广大地区。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皖剧”,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详细]
庐阳梅花针灸
  庐阳梅花针灸,又称“梅花派”、“周氏梅花针灸学派”,是全国著名的中医针灸流派,在中医“治未病”和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积累了丰富的针灸治疗经验,具有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门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具有近300年的历史,迄今已传承9代。庐阳梅花针灸在灸具灸法、针法、时间针灸学、脉学、刺血、埋线、火针等方面独具特色,针灸著作影响深远。《金针梅花诗钞》被称为继《针灸大成》后又一部重视针刺方法,并有所创见的针灸学专著”,《灸绳》是全国多家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必读著作。2005年,周氏将“梅花派”改名为“梅花针灸学派”,2010年成立梅花针灸学派学术研究团队,2013年成立蔡圣朝名医工作室,至今已创新灸具70余项,申请专利60余件,形成了梅花针灸学派特色的“梅花二十四灸”。……[详细]
剪纸(庐阳剪纸)
  庐阳剪纸是对流传在合肥地区剪纸的统称,由于剪纸本身在百姓生活中分布广泛,因此庐阳剪纸在当地群众中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生存的空间。庐阳剪纸大都通过家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因袭相传。许多艺人都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波,目前依然活跃的剪纸艺人主要有唐定兰、葛崇云、朱山中、周升国、胡益厚、刘宁侯、侯红妹、杨有凤、黄晓萍、宗流柱等两百余人。庐阳剪纸艺术内涵丰富,风格多样,技法各异,既具有徽派剪纸的灵秀精巧,又有淮河流域剪纸的粗疏古拙,代表作品主要有张爱源的《喷龙》、刘继成的《李白与杜甫》、唐定兰的《八仙过海》、葛崇云的《红楼人物》、朱山中的《远古的呼唤》以及周升国的《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等。……[详细]
火笔画
    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画而成,很有特色。火笔画是安徽合肥的名工艺品。火笔画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画而成,很有特色。竹簧雕刻在竹簧上刻画花鸟、人物、山水,表面光滑细腻,呈象牙色,别有风格。火笔画的特征是以“铁”作笔,以“火”为墨,在木板、竹簧、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作画。其作品大至数丈,小不足盈尺,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火笔画”制作技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跌入低谷、凋敝零落,目前已处于濒危失传的境地,亟待国家和社会予以抢救和保护。安徽“火笔画”是江淮地区流传甚广、极具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以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刘祝华(……[详细]

全部庐阳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