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民俗文化

大同市民俗文化介绍

  罗罗腔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地区、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据清朝康熙年间戏剧家刘廷玑著《在园杂记》中记载:“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至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唢呐腔、罗罗腔矣,愈趋愈卑,新奇迭出,终以昆腔为正音。”由此可见,罗罗腔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的,其形成年代起码是在康熙年间以前,甚至在明代末年就有了雏形的罗罗腔,它主要活动在冀中……[详细]
  碓臼沟秧歌是流布于大同市北部新荣区的西村乡碓臼沟村的民间歌舞,是活跃在晋冀蒙等省份的一个民间剧种,主要分布在左云、丰镇、凉城,及周边地区的下深涧村、张旺庄村、东胜庄村、座北窑村、光明村等地。因其唱腔多调、活泼、明快、旋律优美,兼有中原细腻和塞北粗犷的双重风格。地方特色浓厚,故颇受当地群众欢迎。新荣区西村乡碓臼沟秧歌剧团现有演职人员26名,大多数属于中老年演职人员,文化初小,如号称“活剧本”的老艺人……[详细]
  阳高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阳高县一带的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辅以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烘托气势的一种传统器乐表演形式,普遍应用于庆典、社火、婚丧、祭祀等民俗事象活动中。阳高晋北鼓吹历史悠久,早在600年前,滑氏远祖滑玉和作为民间艺人,于明永乐年间应召参加皇宫庆典,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褒奖,御封为皇宫乐师。后因皇族内争被贬出京,卷入大槐树移民大潮,迁居到现在的阳高县,他们家族以吹奏唢呐“八大套”曲见长,一……[详细]
  杨家将说唱是流传于山西省广灵县东部与河北省蔚县邻接地区的一部超长的民间叙事艺术作品,它以宏大的篇幅,起伏跌宕的格调,生动传神的表演,畅叙了北宋抗辽名将杨继业一家祖孙九代及其家眷忠勇报国、- 安民的英雄业绩和民族气节。杨家将说唱文本篇幅巨大,保留了古代说唱艺术口头讲述和韵文演唱相间表演的特点,可谓有说有唱,声情并茂。内容主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篇主要说唱杨继业、佘赛花二人的故事,兼及杨家儿郎抗击契丹……[详细]
  广灵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素有“塞上明珠”之美称。广灵剪纸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广灵剪纸源远流长,可上溯至“周成王剪桐封虞”的故事。成王把桐叶剪成“圭”形赠给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就是最早出现在山西的“剪纸”,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广灵剪纸初唐时已具雏形,到明代形成独特的风格,并沿袭至……[详细]
  浑源凉粉是浑源县的特色名吃,它以土豆淀粉为原料,加入适量的明矾,搅成糊状,在火上滚熟,凉冷倒出成形,故又名粉砣。浑源凉粉又白又细又利口,像猪皮冻似的“筋颤”,拿在手中“滑溜溜”,吃起来“凉丝丝”,再配上其它特色调味品,如豆腐干、莲花豆、辣椒油等,味道香辣可口,回味无穷。浑源凉粉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主要步骤有:1、采用高山种植的土豆为原料,挑选出优质淀粉;2、在粉面中加入适量的食用明胶;3、用冷水将准……[详细]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北部,是全国民间铜器产地之一。大同铜器制作技艺始于东周时期,北魏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到明清时期大同铜器就已在全国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形成了各有绝技的近百户铜匠一条街。大同铜器种类繁多,有宫廷御锅、工艺火锅、文房四宝、酒具茶具等8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清道光年间就有“五台山上观景,大同城里买铜”(铜即专指当时生产的铜制火锅)的俚语。 大同铜器是汉族传统工艺品,其历史悠……[详细]
  大同张氏折纸是流传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白马城村及周边地区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据张氏折纸传人口述张氏折纸已传承六代。大同折纸最初主要用于叠元宝、折纸鹤、扎竹马以祭奠亡人。艺人以此为职业谋生。后由文化人与折纸匠人合作,将此技能开发引至幼稚园,为孩子们折叠各种各样动物造型、人物造型,以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想象力,提高手脑并用的能力。逐渐这部分匠人脱离了扎纸店以“折画生”的身份行走于各私塾学堂。大同张氏折纸便……[详细]
  大同数来宝是一种使用大同方言以对口为主的说唱曲艺形式。大同地区历来就有说“串话儿”(顺口溜)和方言快板儿的传统,清朝末年盛行一时。最有名的说唱艺人有“侯买客”和“夏哈巴人”(夏俊)等。大同数来宝表现内容广泛,既展现当地风土民情,又反映时代热门话题,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既有快板的辙韵吟诵之美,又有相声的幽默风趣之风。说唱者以己自喻,嬉笑怒骂,妙趣横生。其题材涉及广泛,从70年代的《怨谁》开始,有……[详细]
  广灵秧歌是流传于广灵、浑源、灵丘、阳高以及河北涞源、蔚县、易县等地的民间小剧种。该剧种剧目丰富多彩,音乐优美流畅,唱腔高亢激越、铿锵跌宕,板式变化自如,表演质朴风趣,乡土气息浓郁,因此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广灵秧歌是在民歌、小曲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民间舞蹈、技艺、武术等广场艺术而逐步形成的。该剧种的发展成熟虽无确切的史料记载,但以广灵县殷家庄戏台上保留的清道光六年(1826)“罗家疃元霄班演出《打经堂》……[详细]
  北路梆子是流布于晋北、内蒙古、冀西北及陕西省部分地区的一个梆子戏剧种,该剧种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唱腔主要以板式变化为主,兼有地方民歌、小曲等。它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在梆子戏声腔剧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北路梆子是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山陕梆子”在长期的外地演出中,受当地的语音、民俗、民间艺术、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分化成不同风格的梆子戏剧种。北路梆子就是“山陕梆子”分化出来的“上路调”,……[详细]
  左云县愣严寺佛乐流传于山西省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一带,产生于明朝初年,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伴随着僧侣们的唱经及佛事活动发展传承至今。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吸纳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佛曲音乐的元素,并和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蒙汉特色、异域风情的寺庙音乐。左云愣严寺佛教音乐是由歌讚曲和器乐吹奏曲两部分组成的。歌讚曲主要有:[六字讚]、[方便偈]、[三皈依]、[千声佛]、[亚……[详细]
  灵丘黄烧饼是山西省灵丘县的特色小吃,由于其色泽金黄,味道可口,广受青睐。灵丘黄烧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中叶,就有几家店铺经营这种食品。它起源于灵丘县上寨村,据传是由村中一屠匠发明,因色质焦黄而得名。黄烧饼直径12公分,周边厚1.2公分,圆心较薄,每个约重80克,主要原料是面粉、牛油、白糖香料,经反复揉搓搅拌而成,面上粘有脱皮白芝麻,薄如铜镜,颜色金黄,其特点是酥脆香甜,油多而不腻,久……[详细]
  浑源县传统铸造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当地铸造锅具、农具、大钟的大小作坊有30多家,产品远销雁北各县区和河北、内蒙等地,传统铸造行业十分兴盛。最典型的是位于县城 里处的神溪村,该村以传统手工造钟而闻名,古老的技艺已在这里沿传了数百年,诞生出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浑源传统铸钟制作工艺流程为:第一步,选料,要用本地优质松土,上好白口铁。第二步,将松土碾碎,用筛子过滤,然后加水搅拌到一定湿度,水……[详细]
  手工布艺属于民间“女红”的一种,是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挂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头巾、香袋、扇带、荷包、手帕等)、玩具等,流传于我国北方农村地区。阳高布艺始于清末,主要工艺分为布贴和刺绣两种,作品有服装、鞋帽、饰物和生活用品等。布老虎是阳高布艺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属于民间布制玩具的一种,品种多样,极具乡土气息。阳高布老虎没有统一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