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民俗文化

福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清代乾隆年间,永泰县伏口村有位自幼习武者李元珠,传说是萧连寺遭劫后,武术大师铁珠流落永泰民间所授之徒,在精研山拳的基础上,遂取山区猛虎之形意,创编虎开拳。因虎为百兽之王,虎形拳刚硬,练者难,成者尊,故取名“虎尊”。虎尊取猛虎之凶猛为形象,拳势勇猛,劲力刚强,以短手近打为主,讲究底力与内功,虎尊的套路及动作名称多以虎的形象来命名。……[详细]
  鱼露,福建称为虾油(厦门话:he6-iu2,福州话:hà-iù),是闽菜、潮州菜和东南亚料理中常用的调味料之一。虾油原产自福建和广东潮汕等地,由早期侨民传到越南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如今21世纪欧洲也逐渐流行。福州民天虾油制作技艺是当地生产虾油的颇有特色的传统技艺,它适应了福州本地及沿海各省和东南亚地区居民的口感习惯,几乎是餐餐必用、家家必备的调味品。民天虾油是选用福建沿海传统的水产加工而成的液态调味……[详细]
  自然门武术创世至今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始祖就是世称“江南怪侠”的徐矮子,徐始祖乃四川人氏,综其所学,对各种门派的武术潜心研究,并独僻蹊径熔合各派精纯之长于一炉,始创独特武术拳法,命名为自然门,近代两代宗师杜心武,万籁声,在国民革命为民族利益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用其技艺屡胜洋武士、日本浪人,而使自然门功夫名扬海内外。……[详细]
  琴江村位于福建长乐市,是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台阁”俗称“铁机”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河南省安阳县曲沟村。长乐琴江“台阁”正是由清满族三江口水师为活跃军营文化而由北方传入琴江的民间文艺表现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台阁一般以9—13岁小孩为演员,借助隐形的铁机,造型巧妙设计,效果惊险逼真。……[详细]
  罕见的民间传统绝技艺术,始于清雍正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集舞蹈、娱乐、体育于一体的民间传统项目,比一般的舞狮、舞龙项目技巧性更高,因而更具观赏价值,由于狮子在民间有“镇1,保平安”吉祥象征传说,深受百姓喜爱,拉线狮一般在重大民间节日期间举行1表演,带有强烈的民间文化色彩。……[详细]
  宗鹤拳发源于福建省福清市镜洋西边茶山自然村,作为中华武术南方一大流派的宗鹤拳,其起源可追溯到150多年前,始创祖师方徽石,字世培,福建、福清茶山人氏。世代书香,幼既敏而好学,力练鹤法,受教名师,对武艺更有所领悟精进,云游各地,寻师访友,探研各派拳艺,创立宗鹤拳,当今它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的特色是不可磨灭的,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能滋生繁衍,常盛不衰。……[详细]
  香店拳的起源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南少林寺僧众因反清复明被清廷毁剿,时武僧智远潜匿到福州“庆香林”香店,以避清廷之缉拿,免遭了灭顶之灾。其感激之情时念心怀,故在店内暗中传授罗汉拳,定下规矩,只传内(香店香场老板和工人)不传外,因避嫌隐名为“香店拳”。后经香店历代拳师吸取南北各派系功夫,融汇成了独特的武术派系,从此代代相传。……[详细]
  福建省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拳术即八井畲家拳,俗称“八井拳”。其吸取中华南少林(南拳)功夫精华而融汇成独特的、另成派系的拳术(武术)而闻名闽中、闽东和浙南。明成化年间,八井村雷氏始祖雷安居、雷安和兄弟俩迁居吾洋(又称“牛洋,现属八井村自然村之一),秉承祖传拳术而教后裔练武,从此代代相传。……[详细]
  连江县畲族织染业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主要是纺织苎麻布、腰带(蚕丝彩带)和其他饰物,以连江县畲族织染业最为著名。织染苎麻布从拧线、圈线、纺线、游线到织布、染布、游布共七个过程,工艺流程多,工序复杂;织腰带等则以自养桑蚕抽成丝线做“经”,购各种颜色的棉线做纬,相对启动生产容易,可随需即织。随着社会发展,畲民生活条件改善,苎麻布已经逐渐退出畲民服饰用布范围,但是在嫁妆中需要“新面裳”、和红布袋还是用苎麻……[详细]
  陈文龙是南宋末年的名臣、儒将和抗元英雄,其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疾、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忠心报国的事迹十分感人。由于民众对陈文龙崇拜的虔诚而升华为一种民间信仰,已有600余年的历史。陈文龙作为福州三海神之一,与妈祖、拿公齐名。陈文龙信仰民俗崇贤、涉外、民俗和商贸的文化特色异彩纷呈。其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信众普及。……[详细]
  福建传统詠春拳最早流传于福建沿海一带,后在广东、香港、云南等各地流传,福建传统詠春拳完整保留五枚师太创拳时的整体风格,是中国武学历史上少有的专为女性所创的拳法之一。其拳系充分剖析女性弱点和特长,极其巧妙地利用人体力学、杠杆结构,三角力学等原理,精确把握与利用空间,用己之长攻敌之短,快稳准狠、以弱胜强,是女性所需求的防身健体的武术。福建传统詠春拳尊五枚师太为始祖,几百年来从未失传,它的传承严格按辈份……[详细]
  由已故人民艺术家尹桂芳创立的尹派越剧艺术,形成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尹派越剧艺术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且日臻成熟。为越剧艺术由花旦为主要行当演变为以小生为主要行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越剧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到了五、六十年代,无论是表演、唱腔还是舞台综合艺术都更趋成熟、完美,标志着尹派越剧艺术已经形成自成体系的表演风格。……[详细]
  福建脱胎漆艺源于中国两千多年的漆艺,与江西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手工艺品。其艺术风格在乾嘉时代已经成熟,创始人沈绍安发掘技法,在脱胎成型和表层髹漆技术方面独树一帜,形成工艺精良、造型品种繁多、质地轻巧、色彩瑰丽、光亮如镜的特色,在中国漆器行业中占重要地位,多次在世界博览会上获奖。……[详细]
  林氏中医骨科世家祖居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的盘屿乡。清道光年间,林氏中医骨科创始人林达年(1837—1913)从家乡的高盖山上鹤巢寺长老铁珠和尚处学到少林功夫和骨伤科医术,经多年不断学习、实践,成为当时福州的一代骨伤名医。林达年将骨伤医术传给子孙,其中以其孙子林如高最为出色。林如高全面继承并发展了林氏中医骨伤医术,几十年如一日,治愈骨伤病人不计其数。1975年,腿部受伤的罗瑞卿将军来福州请林如高治伤。……[详细]
  福建省福州市的马尾区与海峡彼岸的马祖列岛两岸人民自古以来便有春节期间送花灯、闹花灯的民间风俗。每年正月,渔民们都自发地扎糊海神头像灯,于元宵节前后,举火把通宵陪游,以此纪念善良的海神。此风世代相袭,闹海神灯逐步成为马尾与马祖两岸人民祈求平安与和谐富足的象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