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黄山市 > 黄山区民俗文化

黄山区十大民俗文化

太平猴魁制作技艺
  太平猴魁,属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太平猴魁,无论色、香、味、形,皆独具一格——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大有“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太平猴魁的鲜叶采摘特别讲究。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便停采,立夏后改制尖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并严格做到“四拣”:一拣山,拣高山、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二拣丛,拣树势茂盛的柿大茶品种的茶丛;……[详细]
轩辕车会
  轩辕车会是黄山脚下先民为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车的发明者轩辕黄帝而流传千年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又称“车公会”或“车会”,是黄山脚下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相传轩辕黄帝在平定中原以后,伐淮夷至江南,带来了以车为代表的先进中原文化,当地山越部族遂将轩辕尊称为车公。后轩辕为-而栖身黄山,促进了中华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自唐天宝年间太平设县以来,仙源、甘棠一带民间就一直有以“车会”的形式来纪念轩辕黄帝的民俗。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共七日会期。从“洗车”、“落地车”试车试路、“正车”、“祭车”到“收车”进庙,一届车会方告结束。滚车表演以涂满鲜红色彩的大车轮为道具,以力与美为主要表现形式,配有江南民间舞蹈、器乐、傩面具及纹身涂彩装饰,场面气势宏大、参加表演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火轮车白天在道……[详细]
汤口火腿腌制技艺
  汤口火腿腌制技艺是以腌制猪腿肉为内容的农畜产品传统加工工艺。其主要制作区域为黄山区汤口镇。火腿的生产、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朝初期,汤口在经历了元代的军民屯田、明代的设置卫所及土流合治等社会变革后,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户所宰杀的年猪,在短时间内自食有余,出售又受流通限制,为此,用食盐腌制的方法加工储备,以便随时食用。经腌制的猪后腿肉,切开后颜色嫣红似火,故称“火腿”。自明万历年后,火腿便以地名命名,因唐朝置汤川,故称此地火腿为汤口火腿。清朝中后期,汤口火腿便成为徽州府城乡贸易集市上的重要商品之一,因此其加工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至清雍正年间,已初具规模,工艺颇具章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现今,汤口火腿加工工艺已趋于完善,可分为十几道工序,大致概括为:鲜猪腿验收、修割腿坯、腌制(总……[详细]
婆溪河灯
  早在清代,甘棠婆溪河岸的崔氏家族就曾举办“婆溪河灯”这项大型祭祀。由于崔氏家族家业发达,人丁兴旺,且分布范围较广,这项活动后来衍变成以崔氏族人为主,婆溪河两岸居民均可参与的民俗活动。河灯由竹篾和油纸扎成,呈荷花形状,除头灯直径约一米外,其它皆如饭碗大小。放灯这一天,人们在河滩上搭戏台,设祭桌,祭桌上摆放着三牲和时令果品,桌前置一香炉。夜幕降临后,人们纷纷带着各自扎制的河灯从四面八方赶来,头灯由牵头人(崔氏族人)扎制。活动开始时,先由牵头人宣读祭文,宣读完毕后,鞭炮鼓乐齐鸣,沿河两岸的舞龙、舞狮队随着鞭炮鼓乐翻腾起舞。同时,牵头人带领大家上香和焚烧锡箔纸钱,紧接着戏台上的节目陆续上演。节目结束后,牵头人便为头灯注满香油并点燃,紧接着其他人也为各自的河灯里注满香油并点燃,待所有河灯都点亮后,便从……[详细]
五福神会
  五福神会起源于元末明初,是黄山区永丰乡苏姓一族为祭祀五福神而举办的活动。五福神会由永丰乡苏氏族人(岭上苏家和岭下苏家两村)合办,参加者涉及大半个永丰乡,凡是永丰苏姓皆为五福神的信徒。村民们为了表达对菩萨的崇敬,在五福庙内供奉了菩萨牌位,顶礼膜拜常年供香。旧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四、十五日,永丰乡岭上、岭下苏姓三甲、五甲、六甲、八甲、松川村民,要联合举办五福会,恭请菩萨“出巡”,设立神坛,举行仪式祭祀五福神。清朝年间,当地艺人伐柳树为材料,精心雕琢制成。六尊菩萨神像,供在庙内,从此香头更为鼎盛,“五福神像”活动更热闹非凡。“五福神会”祭祀程序按部就班:十三日“出橱、降神”,十四、十五两天是菩萨出巡。这两日要杀猪十几头、公鸡上百只进行供奉。十四日晚上唱戏通宵。十五日下午出巡事毕,齐集五福庙退神。“五福……[详细]
竹编(徽州竹编)(黄山市黄山区)
  竹编,即用毛竹或小野竹剖成竹条和篾片,编制生活用品和观赏陈设品的一种手工编制技艺。竹编制品曾经是山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不可缺少的一种器具,尤其在以制茶为主的地区,它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黄山区龙门乡的竹制品工艺就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良渚文化遗物中,人们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过竹编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竹编工艺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也使竹制品工艺不断的得到升华。黄山区龙门乡是当地享有盛誉的毛竹之乡,自古以来就用毛竹来编制各种简朴实用生产、生活用具,从而诞生出了很多竹制品艺人,曾经生产出过种类繁多而又精巧细致的竹制工艺品。文革过后,由于受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竹编制品已不再盛行。目前,精于竹编工艺的艺人仅有该乡镇秀湖村舒家村民组年逾七旬的胡根炎老人了,其制作的主要竹……[详细]
郭村周王会
  周王会是焦村镇郭村村林氏家族为纪念周文王、周武王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相传林姓是西周初殷商王比干的后裔。比干忠心辅佐商纣王,却遭杀害,其妻逃到长林石室产下一男,取名坚。至武王伐纣获救归周,武王因其居长林而生,遂以“林”而命氏。后又因与外乡纷争,周文王、周武王显灵,出手相救,救林姓族人于涂炭之际。为敬重始祖,铭记周王的护佑之恩,林姓村民出资兴建周王庙,并每年举办一次规模宏大的祭祀周王的庙会活动。按照民间信仰和习俗,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由一百多人组成仪仗队,仪仗队头戴面具由竹材料编织的一对龙(约长20米左右)一对狮子、一对象、一对大佛手、一对大红球、一对将扇等宫殿摆饰二十四支銮驾与两人抬的大锣两面,锣鼓两付开道,还有四只大香炉,几十面红、黄、紫色长旗和三角形的绿旗簇拥,分别在石壁下(郭村管……[详细]
黄山玉雕刻技艺
  黄山玉雕刻技艺,主要是以黄山脚下特有的黄蜡石为原料进行的加工工艺,主要制作区域是我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的黄山区,距离屯溪、芜湖、安庆等空港,京九、皖赣、沪铜等交通动脉,均不到150公里。S103、S218和合铜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年均降水1500毫米,年均日照1700小时,全年无霜期230天,是一个空气清新,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的优美山城。黄山玉雕技艺是从古“徽州石雕”中传承而来。皖南古徽州的木雕、石雕、砖雕(简称“徽州三雕”)是中华文化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徽州石雕,技法上属浮雕与圆雕艺术,刀法则是融精致于古朴中,少拖沓繁琐。黄山玉雕在传承徽州石雕传统技艺中主要区别是:徽州石雕用石头质地软、材料……[详细]
太平曹氏纸制作技艺
  曹氏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自宋末元初小岭始祖曹大山奠定宣纸基业,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宣纸原产于安徽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唐朝宁国府13乡设太平县,太平县与泾县是隶属一个行政区划。清末以后,宣纸产地开始由小岭向外扩展,许多厂家逐步搬迁至黄山区(原太平县)新丰、新华、永丰(简称“三丰”)等地,这里新明樵山盛产青檀树,“三丰”地区冲积平原则适宜种植长杆水稻,青檀树皮和水稻杆均为曹氏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曹氏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浸泡、蒸煮、漂白、打浆、捞纸、晒纸、剪纸等108道纯手工工序。其每道制作过程和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讲究,传统技艺充分体现了其特性。如青檀皮加工制浆碱煮工程中,产生的黑液污染程度大,采用厌氧处理法这一独特方法进行处理就可以达到环保要求标准;曹氏宣纸运用氧碱法制取……[详细]

全部黄山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