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民俗文化

厦门市民俗文化介绍

  厦门方言讲古,即为用闽南方言(厦门话)口说的说书,它运用闽南话丰富词汇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闽南的历史知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2007年,厦门方言讲古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讲古艺人俗称“讲古仙”,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以前大多为没落世家子弟或失业知识分子,讲古时……[详细]
  座落在同安城东北8公里的三秀山南麓的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竹坝农场),山青水绿,风光秀丽,那里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归国华侨。这些自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8个国家归来的华侨能歌善舞,那带着蕉风椰雨、南洋风情的民族舞蹈具有异国情调,服装绚丽,舞姿优美,或奔放,或柔婉,亦歌亦舞,歌舞并茂,展现了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成为同安区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近……[详细]
  蜚声海内外的同安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同安现代民间绘画拥有众多作者,他们以田园风光、乡风民俗、农家生活为主要题材,以农民的切身感受,以丰富的想象和娴熟的技巧,创作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作。上世纪50年代至今,同安现代民间绘画除频频在全国获奖外,还先后被文化部选送到瑞典、英国、丹麦、挪威、阿根廷、乌拉圭、突尼斯、菲律宾等国家参展。这些具有民族化、生活化、自然化、装饰化效果的画作……[详细]
  荷叶说唱是厦门地区特有的说唱艺术形式,最早源于清乾隆年间在四川形成的“苏镲说唱”。50年代,厦门引进加工,在厦门的芗曲说唱的基础上,吸引“苏镲说唱”优点,形成现有的荷叶说唱。“荷叶”由苏镲、竖板、竹箸和彩带组成。荷叶说唱形式活泼,气氛热烈,说、唱、演、奏(击)节拍明快,节奏感强,善于表现情节紧张、斗争激烈的生活内容的曲目。荷叶说唱表演形式多样,有一人多角,化出化入,也有全体乐队参与主演者边演唱边伴……[详细]
  每逢民俗日或节庆日,同安城乡鼓锣喧天,一台台布袋戏争相亮相,观者如云。布袋戏又叫“掌上木偶戏”,源于明嘉靖年间,泉州(同安古属泉州府)一秀才由“隔帘表古法”手托偶人伸出帘外,边说边唱边演而成。传入同安后称“布袋戏”。布袋戏演员依靠五个手指头,操纵木偶表演,表演者既要说白又要演唱,一人演唱多角,剧中不同人物又有不同艺术处理。布袋戏很注重台词艺术,重视声情变化,使人物语言表达性格化。布袋戏早期为排楼式……[详细]
  如果您到同安,就有机会观赏到一种充满阳刚之气的“拍胸舞”。拍胸舞是男子的徒手舞蹈,不用道具,不限场地,即兴起舞,独舞群舞均可。舞者上身- ,下身着短裤,腰系草绳,头箍草圈,口中唱着民间歌调,随节奏双手拍击胸、背、肘、腿,粗犷奔放,精、气、神俱佳,可以说是传统舞蹈中的“劲舞”,极具艺术观赏价值,令人大开眼界。拍胸舞据传发轫于唐宋,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同安人喜爱拍胸舞,喜欢它的粗犷、豪爽、朴实、本真。……[详细]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福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和台港澳、东南亚地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泉州市)、闽南民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惠安县)、闽南民居(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南安市)和闽南民居(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鲤城区)等4个项目并称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详细]
  保生大帝信俗包含祭祀、进香、祈求药签、巡游等内容,其起源可追溯至北宋中期。明代后期及有清一代,保生大帝信仰随开垦者渡海流入台湾。现时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保生大帝祭祀均延袭古制,与地方民俗相结合,形成一套带有闽台地域特色的祭典仪式,在海内外极具影响力。保生大帝姓吴名本,北宋同安县白礁乡人。他精通医术,以高超的治疗手段救济生民,被民间私谥为“医灵真人”,身后又得到历代褒封。明代永乐十七年(1419),朝廷……[详细]
  结婚后的第二天,新娘一大早就得起床,洗漱完毕后先洒扫庭除,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接着烧热水,端到厅堂上迎候公婆洗漱。当天上午,主人家还要煮地瓜粉面(俗称“兜面”,由芋头拌地瓜淀粉煮成)。据说,煮时,要让新娘用煎匙在锅里搅动,才会好吃。地瓜粉面煮好后,端到厅堂敬土地公,祈求土地公把新婚夫妻黏得牢牢的,保佑新婚夫妻长相和好。地瓜淀粉黏呼呼的,新婚夫妻吃了有把缘分黏在一起的意思;芋头繁殖能力特强,象……[详细]
  婴儿出生三日,谓之“三旦”。人们习惯煮咸油饭、面线敬祭“佛鸟母”。传说如来佛祖借凤凰的肚子降世,因此,人们把凤凰尊为神,称为“佛鸟母”,认为佛鸟母能保佑婴儿。婴儿成长期间,如果发现婴儿身上有红点,产妇总认为这是佛鸟母做的记号,总觉得佛鸟母会天天来保佑婴儿。所以在婴儿生下三日时敬祭佛鸟母,把咸油饭、熟面线放置于婴儿睡的床上,不焚香烧纸,只是口中念念有词地祈祷:“佛鸟母相保庇,婴儿好腰饲。”在乡下,有……[详细]
  婴儿第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就是做新客。在乡下,婴儿一般四个月之内不做客,也有的幼儿到了三岁还不让做客。要做客就要问神或找历师看日子,做客还要带上符令以避邪。更有趣的是把去做客的婴儿当乞丐,60年代以前,婴儿做新客必须带上“加自”,里头放着婴儿用的碗、汤匙,很像出外要饭的。把婴儿当成乞丐,能避免神怪鬼邪的加害,可以避邪趋吉。做客的路上,不让婴幼儿看路上的景物,婴幼儿看东看西,容易被鬼邪煞住,所以多数母……[详细]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土话叫“廿九下昉”。翔安人形容和描绘生活过得滋润就说“日日正月初一,顿顿廿九下昉”,可见翔安人何等期盼这一夜。为了这天这夜,人们从十二月初二就开始扦囤,扫除椽檩房瓦墙壁的蛛丝尘埃,擦拭整理家具杂物;备办年货、添置家具,缝制新衣;家家户户还要蒸糕炸枣,蒸的是发糕,祈盼来年“发”家致富,炸的是大圆枣,祈求家庭大团圆。二九下昉最忙碌的还是妇女,她们天蒙蒙亮就起床漱洗梳妆,准备供奉……[详细]
  “春花”,闽南一带叫“春仔花”,它是扎花的一个品种。我国扎制、插戴“春花”习俗早就有之,并广泛流传华夏大地。《厦门志》对扎花习俗有过记载,称其为“象征花”,此“象征花”实际上就是一种纸制仿真花。闽南话中“春”与“剩”谐音,象征年年有余,在各种节日中,妇女戴上一朵春花,寓意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流传于闽南地区,特别是在翔安区新店镇洪厝村的扎制、插戴“春仔花”习俗,追溯历史,已有四百多年之……[详细]
  早年,遇有“佛生日”,翔安各地都要唱戏、请客,甚至跳神,唯独每逢四月初八“相泼公、相披(肩搭着肩)公”生日,曾林村要举办民间体育比赛。起初是男孩骑竹马赛跑,跑第一者有奖,“走第一”说快了就说成“走帝”。后来,人们觉得骑竹马赛跑太一般了,不刺激,于是改成赛真马,远近乡民争先恐后来观看。可是,赛马须马匹和骑手,参加者有限,不能普及。赛马很危险,不是骑手摔伤就是惊吓观众,渐渐用其他方式来替换。曾林村的“……[详细]
  新店镇后村村有一民俗称“贡王”,特有情趣。所谓“贡”是向王(对鬼的雅称)进贡之意,准备柴火、牲礼让“王”前来享用。所谓“王”,即无家可归漂泊海上的亡魂。相传这些冤魂因无人祭祀而于海上兴风作浪,危害渔民,或给沿海居民带来瘟病。因此部分沿海渔民每年一次或三五年一次举办“贡王”活动,以祈平安。后村村地处沿海,每年四月十六日举行“贡王”。是日据说是岳王爷的圣诞日,届时请糊纸匠塑岳王爷及群鬼偶像以供奉。岳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