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杭州市 > 西湖区民俗文化

西湖区十大民俗文化

西湖绸伞制作技艺
  西湖绸伞是杭州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既实用又具有观赏性。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西湖绸伞创制于1932年,当时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艺人受日本绢伞的启发,采用杭嘉湖特有的丝绸及富阳出产的淡竹制作,经刷花工艺把西湖风景图案装饰在伞面上,获得成功,故称西湖绸伞,当时,尤以著名艺人竹振斐的制伞工艺最为出色。西湖绸伞选材考究,绸伞加工程序多达18道,这些工序技术要求很高,装饰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刺绣工艺等手法,使其工艺精细,鲜明隽秀。西湖绸伞以纯手工制作的方式生产,现杭州西湖伞厂和个体作坊有艺人传承这项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制作西湖绸伞有18道工序,第一道是选竹,制作绸伞的竹子一般选用浙江安吉、德清一带的竹子,但是它不是毛竹,是淡竹,不是每支淡竹都……[详细]
西湖传说
  西湖传说是浙江杭州地方民间传说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湖丽山秀水,1雪月,自古即是谈情说爱的胜场,与缠绵韵事相关联的桥可举出多处。譬如断桥,我国四大古典传奇之的《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娘娘相识在此,同舟回城;后又在这里邂逅重逢,言归于好,演绎成《断桥相会》这出许多剧种作为保留剧目的折子戏。又如西泠桥,古称《苏小小结同心处》。相传南齐歌0苏小小,富才华,颇自重,一次乘车出游,在白堤上遇到青年才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口占一绝云:“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即西泠)松柏下。”迫于时势身世,苏小小终难与阮郁谐1之好,积忧成疾,病殁后葬于西泠桥畔,墓亭就叫“慕才亭”。白娘子传说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详细]
蒋村柿产品传统加工技艺
  蒋村自古是柿子盛产之地,这里的柿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柿子品种丰富,有扁柿、高脚方柿、火柿、金盆柿子、油柿之分,而聪明、勤劳的蒋村人又通过对八成熟的柿子进行人工催熟或脱涩,不但延长了柿子在市场上销售的时间,还衍生出了炝柿、水柿等多种柿产品。在时间的长河中,村民已经摸索、提炼出了颇具科学价值的柿树养护、柿子脱涩以及柿产品加工制作的方法。柿子的脱涩方法有烘法;渍法;滴盐;扦插芝麻杆;日晒;点醋,米烘;点香等多种方法。此外,蒋村人还掌握有柿饼制作、柿漆加工等技艺。……[详细]
端午节(蒋村龙舟胜会)
  蒋村龙舟胜会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居民在端午日自发组织赛龙舟的一种民俗活动。自明代开始到现在数百年间,蒋村端午划龙舟的习俗从没间断过,即使是在“文革”期间,各村村民在端午日也偷偷组织开展这一民俗活动。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蒋村看到划龙舟像赶- 一样热闹,就御赐“龙舟胜会”,从此,蒋村“龙舟胜会”之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并流传至周边五常、古荡、益乐等乡镇。蒋村龙舟竞渡的起源和水患有关。每年的农历四月廿四开始,至五月十三小端午止,乡民们自发在村里请龙王、供龙王、谢龙王、吃龙舟酒,求龙王不要发大水。端午节当天为高潮,家家裹粽子、吃粽子;户户门前挂艾叶、菖蒲、桃枝、大蒜、灰粽子(乖种子);吃“五黄”,即- 酒、黄鱼、黄瓜、黄鳝、咸鸭蛋中的蛋黄;挂香袋;新出嫁的女儿家,这天要备粽子、毛巾、扇子等……[详细]
九曲红梅红茶制作技艺
  九曲红梅红茶源于福建武夷山乌龙茶,清代中晚期传入杭州,经历代茶农培植、改良而成红茶,并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是浙江名茶中唯一的红茶,被茶学家誉为浙江茶区“万绿丛中一点红”。该茶在1886年曾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质奖章。在长期的实践中,九曲红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制技艺,充分展示了茶农的智慧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九曲红梅”自形成即与茶文化结下深缘。据传,李叔同先生曾用“白玉杯中玛瑙色,红唇舌底梅花香”的句子来描写“九曲红梅”神韵;流传的杭州茶艺中就有单独成套的“九曲红梅”茶道和茶具;著名的“西湖茶宴”共四道茶(龙井茶、大红袍、九曲红梅、普洱茶),从绿茶到半发酵茶到红茶,九曲红梅列为红茶第一道。九曲红梅原产地主要集中在西湖区双浦镇灵山风景区(灵山、双灵、湖埠)区域,后来产区扩大,发展到周富、下杨……[详细]
杭州雕版印刷技艺
  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起于隋代末期,即公元7世纪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到宋代,杭州文化荟萃,印刷业发展迅速,以刻工精良著称。北宋庆历年间,杭州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杭州成为全国刻书出版中心之一。至南宋,杭州刻书进入鼎盛时期。到明代,杭州形成了“官、私、坊”共同发展的格局。清代,杭州印刷形成第二次高峰。除朝廷建立的官书局外,私刻书以“写刻”最有名,是刻本中的“精刻本”。刻坊著名的有文宝斋、慧空经房、玛瑙经房、景文斋、善书局等。书院刻书是当时特色,特别是以经史训诂为主的书院,刻印学者自己的著作,汇印有学术价值的书籍,在当时十分流行。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浙江美院)成立木刻水印工厂,杭州雕版印刷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当时全国四处木板水印基地之一。所制的水印作品,特别是印刷仿制的……[详细]
白蛇传传说
  浙江省杭州市白蛇传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白蛇传传说肇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明清以降至于现当代,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布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民间传说常常出现“多源”……[详细]
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
  西湖龙井茶主要产于杭州西湖区原西湖乡和龙坞镇等山区,因盛产茶叶的龙井风景名胜而得名,西湖区现有龙井茶保护区面积12027亩。杭州产茶,始于唐代之前,唐陆羽《茶经》讲到杭州天竺、灵隐产茶。唐末宋初,杭州有宝云庵产的宝云茶、天竺香林冈产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明初,龙井茶产量已渐增,明万历年间(1573-1620)《钱江县志》载:“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巡游江南,四次到西湖茶区观茶作诗,对龙井茶赞不绝口,使西湖龙井茶名声远扬。20世纪5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怀茶农的生产生活,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龙井茶区视察。1963年毛泽东主席亲自在西子湖畔采茶;周总理五次到梅家坞村关心茶叶生产发展情况;1委员长六上老龙井,三到龙坞镇外桐坞茶村;1、1及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详细]
上泗竹马舞
  竹马舞起源于南宋,主要分布在杭州的临安和上泗(转塘、周浦)一带,有“开口”和“闭口”之分,即唱曲、表演相结合和光是表演的分别。表演者一般由10多岁的少年担当。上泗竹马舞则属于“开口”舞,队伍前面是锣、鼓、唢呐等乐器组成的锣鼓队,接着是身穿戏服的演出队,压阵的是大刀旗。其中,演出队由24个演员组成,以打黄伞的演员带头,后面是皇帝、大臣、小生、花旦、丑角等角色,四匹用红布包着的竹马紧随其后。表演时,先由举伞人唱,唱词是即兴的,接着由表演队中的演员轮流唱各种戏曲,如《白蛇传》等传统戏剧和转塘镇的民间小调,扮竹马的演员则夹着竹马合着演唱跳起竹马舞。……[详细]
10、开茶节
开茶节
  西湖产茶历史悠久。西湖龙井始于宋、扬于明、盛于清,汇“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于一身,在全国都是举世闻名的。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于一体,名贯古今、饮誉中外,与西湖同辉,是杭州城市品牌的巨大无形资产。每年在三月底、四月初在西湖龙井茶乡举行。宣传西湖龙井茶文化,展示西湖龙井茶传统特色,促进茶乡休闲旅游,推动西湖龙井茶品牌建设,增加茶区农民的收入。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西湖龙井茶传统技艺展示、文化宣传和文艺表演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观光,通过开茶节的开幕仪式宣布西湖龙井茶已进入了开采期。活动子项目炒茶王大赛、媒体茶乡游、茶文化创意大赛、全民品茶日活动、茶宴评选等。西湖区每年三月底、4月初都举办西湖龙井开茶节,活动一直深受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农事节庆活动。开幕式一……[详细]

全部西湖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