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市 > 秀洲区民俗文化

秀洲区十大民俗文化

网船会
  网船会又称“刘王庙会”、“莲泗荡水上庙会”。每年清明和中秋时节,江、浙、沪一带及嘉兴本地从事渔业、农业、运输业的船民,驾船汇聚于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东的莲泗荡,祭祀、会亲、娱乐、商品交易,为江南独特的水上庙会和“渔民狂欢节”。自南宋以来,王江泾就是江、浙两省交界处的一个丝绸重镇,方圆数十里,“日出万匹”。镇上店坊林立,市街繁荣,被誉为“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镇东莲泗荡,背靠万顷良田。莲泗荡原名“连四荡”,即四个湖泊连在一起的意思,有东、西、南、北四个入口,分别通往秀洲区油车港镇、嘉善县、江苏、上海和京杭大运河。相传元朝末年,江、浙一带蝗虫泛滥成灾,官属江淮指挥的将军刘承忠,率领军队星夜赶赴灾区,与百姓一起夜以继日扑灭蝗虫。后因劳累过度,不幸溺死于莲泗荡中。百姓们对其感恩戴德,为其塑像,尊称其……[详细]
民间灶画
  遍布嘉兴农村的灶头画,代表着农家独特的审美情趣,映衬着百姓对红火生活的向往,是江南水乡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成为嘉兴地区独特的乡土艺术的代表作。去年年底,嘉兴灶头画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嘉兴农家灶头的造型大致有:花篮形(灶脚砌成六角形),当地称“花篮灶”;长方形,人称“小方灶”;圆筒形,人称“套筒灶”。灶头绘画的部位,主要是灶身、烟箱、灶山、灶帽。民间泥水匠根据灶的构造情况,灶画所绘的数量也有所不一,多则15至20幅,少则10至15幅,大小不等,形状不等。绘画的内容有花卉植物类,如荷花、石榴、仙桃、牡丹、万年青等;动物类,如鲤鱼、喜鹊、仙鹤、龙凤、大公鸡等;财神类,如八仙过海、聚宝盆等;历史故事类,如赵云救阿斗、古城会等;风光风景类,如宝塔、日出等。同时配有花边和文字,大……[详细]
新塍小月饼制作技艺
  新塍小月饼制作技艺嘉兴秀洲新塍月饼当地人称“小月饼”,拿在手里,比手掌略小,为苏式月饼。根据馅料的不同,一般分为百果、椒盐、玫瑰、豆沙等品种,口感甜而不腻,口碑极好,深受嘉兴及周边消费者喜爱。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新塍小月饼价廉物美,在制作工艺上也有一定的独特性。其主要特点:(1)全部是手工制作,保持传统原料、传统口感,不含任何添加剂,包装简朴、自然,保留一种怀旧的食品消费习惯。(2)采用本地自产优良品种芝麻。新塍一带遍地芝麻,质量好、种植量大。(3)以水油皮做皮料,皮张松软,皮层酥松,色泽好看。(4)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随时调整口味,少放油、糖,甜度由传统的三十八度降到二十七度左右。新塍小月饼制作过程:备好作料。面团:面粉、猪油(或花生油)、热水;馅料:芝麻、葵花子、西瓜子、核桃仁、玫瑰、红瓜、绿……[详细]
造船技艺
  造船技艺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的圣堂港,是嘉兴地区特有的造船小村庄,其造船技艺在嘉兴水乡颇具代表性。张作明(1941年出生)家庭是圣堂港名副其实的造船世家。一百五十多年前,张作明的曾祖父、祖父都是造船能手,张作明十五岁起就跟父亲张玉林学造船,五十多年来练就了精湛的手艺。现在,他与族兄弟张来生、张志新、张金泉及儿子张建平、张建华能造农船、渔船、小划船、游船、丝网船、龙船等十来种船。嘉兴船博物馆中的各种船模型,大多是他和他的儿子制造的;嘉兴市区梅湾街金九避难处旁的小游船、嘉兴北丽桥下仿制乾隆下江南的花船、上海青浦展览馆中仿制的南宋古船,均出自张作明等人之手。张作明家庭手工造船技艺,还融合了本地许多有关造船、用船的习俗,其造船工艺主要为:选择木料。主要选用杉木。杉木的特点是有韧性,耐潮湿,不易……[详细]
糖糕板雕刻技艺
  糖糕板是制作花糕的印模,用米粉和红糖磕印出各种图案的花糕,经蒸熟后食用,当地人称“糖糕”。在嘉兴秀洲农村,每逢过节,利用各种糖糕板制作糖糕的传统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塑制和品食这种精巧的糕饼,一是为了祀神辟邪,二是寓意吉祥,“糕”与“高”谐音,古人有“百事皆高”之说。无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还是为长者祝寿,给小孩庆满月,庆贺考中或造屋上梁,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糕。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人们结合节令的不同需求,把各自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印花糕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糕板造型、花色各异。糖糕板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一般满龙糕和三牲糕用于祭祖,元宝糕和福寿糕用于祭灶神,如意糕用于过年,根据一家的人口来磕印,每人吃一个,表示年年如意。制作糕板的工艺有三道:首先是冲板,根据形状、尺寸制作。其形状分有……[详细]
章园茗茶制作技艺
  章园茗茶茶园位于嘉兴经济开发区塘汇街道茶园村颜马浜,是嘉兴平原地带唯一的产茶地。清朝初年,塘汇颜马浜有一位品学兼优的章先生,为上八府一家私塾慕名相邀,在那里任教多年,深得当地百姓和学生的尊敬。章先生年老返乡时,学生问他需要何种物品,先生答道:“钟爱贵地之茶也。”为感谢先生,学生以山地茶树敬赠,并设法用绍兴农船连泥带土运到章家,并移植在颜马浜,经章家数代人精心培植,茶树郁郁葱葱。章园茗茶的制作工具主要有土灶具、大铁锅、大匾、小匾、掸帚、火钳、稻草。其制作过程为:将采摘下来的茶叶晾干,把杂物清理干净,当日制成成品茶叶。第一次焙炒时,把采摘下来的鲜茶叶放入锅内焙炒(一次放入1公斤左右的鲜茶叶),用旺火,炒到叶子能拧得拢后,起锅放在小竹匾内揉搓,让叶子卷拢,然后放在匾内晾晒。冷却后第二次下锅焙炒。第……[详细]
火凉伞灯彩
  火凉伞灯彩火凉伞灯彩为六角形宫灯,六个面各由三幅书画竖排组成,十八个灯片四周以空心支钻成孔,灯光明亮而柔和,六角形支架内有明角灯(蜡烛),能照见灯片上的人物、禽兽、花卉、故事等。因能点火,所以叫“火凉伞”,为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新塍镇一带所独有。王店镇古称“梅里”,已有两千二百年历史,手工业历史悠久,文化昌明,人才辈出,是一代文豪朱彝尊的故乡,明、清两代所产纱布、花绉、绫绸等较为闻名。当时作坊、商家为推销产品,盛行举办梅里灯会来传扬自己的声誉,由此产生了一批制作火凉伞灯彩的民间艺人。王店镇与海宁硖石镇相近,梅里灯会与硖石灯会相互影响,不断进行手艺交流,火凉伞灯彩能与著名的硖石灯彩相媲美。火凉伞灯彩制作材料和工具主要有:(1)熟宣纸、色纸,用于灯片制作;(2)毛笔(湖笔)、国画颜料,用于绘制灯……[详细]
嘉兴灶头画
  嘉兴灶头画是嘉兴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民间艺人以灶头为载体,用绘画颜料在灶壁的各个部位绘制图案,又称“灶画”、“灶壁画”。在嘉兴市各县(市、区)中,均有绘制灶头画的传统。旧时,不论是两眼灶还是三眼灶,从灶山、烟箱到灶身都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配有不同内容的吉祥文字。灶头画用颜料画成。灶画的制作工具有草刷,用于刷灰,另有竹丝斗笔、毛笔、直尺、盛色器皿、颜料等。制作灶头画的程序是:先将灶台用石灰水统刷一遍加白,接着,根据灶头的结构,分割出画幅的形状和大小,再用墨色勾边框,也可用线条或简单的连续纹样画框。采用的颜料为三花粉或水粉颜料。为使颜色鲜艳且能渗入灶壁不流滴,老艺人常将白酒调入颜料。灶头画的框一般都为方形或长方形,寓意方方正正、堂堂正正。在灶山和烟箱上一般以画动物、财神、故事为主,在灶脚和灶身上……[详细]
秀洲民间绘画
  嘉兴市秀洲区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民间绘画之乡,1988年与陕西户县、河北束鹿、上海金山等地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为打造农民画特色文化品牌,秀洲区先后在2001年、2004年、2007年举办了三届全国性农民画艺术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全区现建有六个农民画创作基地、二十六个后备人才基地,有成人作者一百二十多人、学生作者一千七百多人。农民画家缪惠新、陈泉泓、冯云青、黄永安、朱建芬于2004年获“中国优秀农民画家”称号。缪惠新先后在北京、上海及美国等举办了十二次个人画展,1996年他还被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评为“亚洲十大艺术家”之一。当年,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在参观秀洲农民画时题词:“新的生活、新的感受、新的风格、新的技法。”秀洲民间绘画经过多年发展,逐渐积累起了本土作品的……[详细]
芥子园画谱技法
  《芥子园画谱》是一本在我国传承最久、流行最广的中国画技法画谱,被誉为“画学之金针”,近现代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芥子园画谱》自三百多年前出版以来,风行于画坛,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扩展与传承。其扩展与传承均由嘉兴籍画家完成:一是清康熙年间王概本(木刻)。芥子园是清初戏剧家李渔居宅别墅之名。李渔之婿沈心友藏有明代山水画家李流芳课徒稿四十三幅,交嘉兴籍山水画名家王概整理、归纳、增编,历时三年,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套版精刻成书,因得李渔资助,即以“芥子园”名义出版,为《芥子园画谱》第一集。而后由杭州名家诸升编画“兰竹谱”,王蕴庵编画“梅及菊花鸟草虫谱”,再由嘉兴画家王概、王著、王臬兄弟增删编画为第二集《兰竹梅菊谱》和第三集《花鸟草虫谱》,于康……[详细]

全部秀洲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