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金华市 > 婺城区民俗文化

婺城区十大民俗文化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
  婺州举岩产于浙江省金华市北山双龙洞顶一带,因金华在隋唐时期称为“婺州”而得名。婺州举岩茶的制作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唐五代时期它是十大茗品之一,明清时期成为进献皇家的贡品。婺州举岩茶大多生长在岩石缝隙或山冈斜坡上,一般在清明至谷雨期间茶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时采摘,炒制1000克干茶需采摘6万片左右的芽叶。举岩茶叶细紧略扁,微带茸毫;色泽银翠交辉,香味持久;冲泡时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入口则鲜醇甘美,清新宜人。婺州举岩制作技艺主要由拣草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7道工序组成。炒制时以焙为主,炒焙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婺州举岩茶味浓,性甘,且营养丰富,含有茶单宁、蛋白质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其中茶多酚、 、氨基酸含量极高。这种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唐代的……[详细]
婺州窑衢州白瓷烧制技艺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婺州窑衢州白瓷烧制技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莹白瓷制作技艺可追朔到古代衢州印纹陶器。唐代已经开始烧制乳浊釉瓷(衢县沟溪上叶窑、龙游县方坦窑)。这种乳浊釉瓷,釉面滋润、浑厚,增加了瓷器的美感。宋代衢州制瓷业发展成熟,产品烧结程较好,胎质坚硬,叩音清脆,胎质呈灰白色。装饰纹样题材极其丰富。元代到民国衢州瓷业在衢江及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两岸台地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但多以村落和窑户以满是本地市场为主组织生产。莹白瓷其加工要点是:采用本地外黄、大川丰富的稀土原料,配以专采的瓷土,经过原料粉碎、制浆、压榨,放入炼泥机中进行“真空炼泥”,形成半成品原料。再将“土饼”输送到半成品组织车间,经过手工精心雕作,制成坯体成品。再送到窑炉炼烧得莹白瓷成品。整个加工工艺……[详细]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婺州窑在金华市琅琊乡的铁店村一带。金华在唐代初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堪称千古风流。婺州窑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婺州窑分布很广,主要产地在金华、武义、东阳等地。它从商周原始瓷开始,到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莲花成为普遍的装饰物;唐代早期烧制成功了乳浊釉瓷、花瓷;宋代以后出现了彩绘瓷、青白瓷、黑瓷;一直到明代生产青花瓷等。延续时间长达2700余年,共发现古窑遗址600余处,这在全国是罕见的。此外,婺州窑的堆塑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窑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捏塑、贴粘、雕刻、镂空等技艺,在各种器物上展现人物、动物、亭楼等,逼真而生动。……[详细]
金华火腿腌制技艺
  金华火腿,中国各类火腿的鼻祖,始于唐,盛于宋,在一千余年的悠悠历史中,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天下。2008年,金华火腿腌制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华火腿名称的来历,与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有关。相传北宋名将宗泽战胜而还,乡亲争送猪腿让其带回开封慰劳将士,因路途遥远,便撒盐腌制以便携带。腌制而成的猪腿色红似火,称为火腿。所以,已往火腿店开业,总是悬挂宗泽的画像,祝以香火,尊他为火腿业的祖师。地方志记载,早在南宋时,金华火腿就被列为贡品。后来又经过不断改进,制作技艺日益提高,品质更臻优良。当时东阳、义乌、兰溪、浦江、永康、金华等地农家,腌制火腿蔚然成风。因各县均为旧金华府属,故总称之为“金华火腿”。金华火腿主要使用金华出产的良种猪“两头乌”的后腿肉,皮薄骨细、肉脂比例适……[详细]
抢头杵
  抢头杵是金华婺城区汤溪范姓村民在清明祭祖时的一个十分奇特、有趣的民间活动。它以游戏为活动形式,以家庭婚姻为目的,搭起青年男女互相交往的平台,并在游戏中加深了解,互相表达爱慕之情。这个有趣的活动始于南宋年间,一直到民国期间从未间断过。游戏由范姓未婚男青年家庭共同组织发起,邻村未婚女青年自愿参加,游戏地点选择在范姓的祖坟前举行,因此,除了游戏的娱乐性和表达方式的原始直白,更有着祖先见证的无比神圣。游戏主要分四个程序:1、准备。范姓未婚男青年家庭事先以五谷(米、麦、豆、高梁、粟)做成头杵若干;2、报名。邻村未婚女青年在祠堂管理员处领取花篮一个;3、投杵。未婚男青年将头杵投入自己钟情对象手中的花篮中,每次一枚,可反复投递;4、决胜。获得头杵最多的姑娘由范姓族中长辈戴上象征荣耀的花环,所有未婚女青年可……[详细]

全部婺城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