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溧水区民俗文化

溧水区十大民俗文化

骆山大龙
  骆山大龙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江苏省溧水县和凤镇骆山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当地百姓依赖石臼湖为生,新年来临时,则在湖滩上载歌载舞、龙舞盘旋,以降魔驱妖,祈求风调雨顺、人口平安。长此以往,骆山村便有了舞龙的习俗。舞龙的时间一般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正月十八,一共25天。此时,正值冬季枯水季节,有大片湖滩可以利用,因此,骆山大龙龙身巨大,体长将近百米,参与者达五百人之多,号称“江南第一大龙”。骆山大龙兴起后,在溧水、高淳等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腊月正月到骆山看龙”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人们还利用这一机会走亲访友,密切感情,增进交流。届时,偌大湖滩上旗帜招展,火铳、喇叭声不断,儿童打扮得花团锦簇,白色巨龙在湖滩上盘旋,一时人潮涌动,观者如堵,场面十分壮观。舞龙……[详细]
  跳当当是一种民间祭祀舞蹈形式,主要分布于课溧水县东屏镇原群力乡爱廉、爱民、凉蓬、堡星村及句容县郭庄、葛村等周边村落。江宁、溧阳等市县部分村落也有分布。群力爱廉村、爱民村一带以当地土著人居多,由于这里地势低洼,水灾频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当地村民便常于正月或农闲时举办各种敬神祭祀活动。据说早在汉代,就兴起了“跳当当”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祭祀舞蹈活动。明、清以来,尤为兴盛,逢年过节或庙会期间,周边村落都要组织当当队,参与庙会祭祀活动或巡游表演。表演时,持当当者居于队伍中间,四周是鼓队,鼓队之外又有锣队。以当当声为令,当当一响或双响,锣鼓队则伴以相应的锣声、鼓声。持当当者要互相呼应,在场地中央做出各种令人眼花潦乱的动作,有单脚站立,称金鸡独立,或相互斗耍,或腾挪,或闪避,称野鸡蹦,或在……[详细]
  “社火”又称“社鼓”,是流传于溧水县柘塘镇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俗称“打社火”,一般于除夕至来年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旧时,柘塘有“四十八村,村村有社火会”的说法。“打社火”由社火会组织,先是在各村分散表演,正月初七,则集中到柘塘老街,数十支社火队轮番行街表演。街道两旁商户从楼上将烟花爆竹披挂下来,待行街队伍经过便燃放爆竹以示喜庆。行街之后还要表演跳鼓,四十八支社火队依次来到镇前广场,各摆阵势,由手持当当(小锣)者指挥,阵式繁复,气氛十分热烈。柘塘打社火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朝时期,至宋室南迁,中原士族大夫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居江南,在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原地区的许多民俗活动一并移植了过来。明清时期,柘塘打社火达到鼎盛阶段,以至村村要组织社火会,户户都要有人参加社火表演。柘塘……[详细]
  张氏喉科,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溧水境内多山,药材资源丰富,主要有明党参、太子参、百部、半枝莲、徐长卿、夏枯草、桔梗、苍术等500余种中药材。药材经营以配方售药为主,或利用中药材制作饮片、露剂和丸、散、膏丹剂,有纯阳正气丸、橄榄膏、益母膏、参芪膏、枇杷膏等。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切药、碾药、配方、加工秘丸、熬膏等工序。柘塘中医药业兴盛于明清时期,到民国时,全国号称三家半药店:叶开泰、同仁堂、张衡春和雷允上。因为雷允上半店半厂,所以只能称半家。其他三家中,叶开泰、张蘅春的创办者皆为柘塘人。张蘅春在安徽芜湖,叶开泰在湖北武汉,即现在武汉键民制药厂的前身。药店的兴旺也促进了中医的发展,而药店的规模一般由中医师自办诊所,或者由药铺聘请医师- 堂问诊。1956年,中医诊所合并……[详细]
  南京剪纸(溧水剪纸),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民间剪纸广泛流传于溧水城区和乡村,李氏剪纸是溧水民间剪纸的杰出代表。李氏剪纸的传人是李赣宾、李红燕夫妻,他们的剪纸作品题材广泛,人物、花鸟、景观、时政等均有涉及,多幅剪纸作品获得过国家、省、市等各类奖项。2000年6月创办李氏艺校,从事民间艺术的教学、培训和推广工作,目前在校教师14名,每年培训学生1000人次左右。积极开展民间艺术进课堂活动,先后在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开发区小学、第二高级中学、老年大学等学校开设培训课堂,讲解民间艺术,传授剪纸技能。其中,由他们指导的第二实验小学非遗项目综合工程“心悦纸上——剪剪剪”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多次参加南京市、溧水区和龙虎网等举办的各类民间艺术展示、推……[详细]
  西宋马灯,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西宋村隶属晶桥镇陶村行政村,位于秋湖山南侧。全村约200户,700多人口,以陈、严、柳等姓氏为主。村中有神堂,村西有大塘。马灯亦称“竹马灯”,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竹马灯用篾扎成骨架,外面糊纸,分前后两截,系在舞者腰上如骑马状,腹中点燃蜡烛,模拟骑马奔驰或跳跃的动作。西宋马灯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兴盛于清代,距今约500年时间。跳马灯由灯会出面组织,负责人称头首。参与跳马灯总人数约120人,其中:有18匹马,2头牛,20名马夫,4把叉,4把凉伞,4面小旗,2面帅旗,2面凤凰旗,2把铳,大锣、大鼓10人,小鼓6人,4只灯笼、4个火连星,洋喇叭2个,神锣2面,打炭把1人(古时以火把照明,后来改为柴油灯,打炭把即指柴油灯),小灯笼、马夫……[详细]
  洪蓝玉带糕传统制作技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洪蓝玉带糕是溧水县地方名特产品。据说当年乾隆皇带六下江南之时,曾游历到无想寺,并受到住寺僧人的款待,当僧人以洪蓝地方特产糕点招待这位皇帝时,乾隆见其外形长长方方,其色洁白如玉,入口绵软细腻,品后齿颊留香,顿时龙颜大悦,极口赞道:此似朕之御带也。因此,洪蓝玉带糕又叫“御带糕“,明清时期,洪蓝镇是有名的水运码头。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以后,为沟通苏、浙漕运,便于苏、浙地区漕米进入京城,在洪蓝镇北部胭脂岗开凿人 河,以连结石臼湖和秦淮河水系,是为胭脂河,并留下了巧夺天工的人造景观一一天生桥,胭脂河的开通,极大地推动了洪蓝商贸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人员阜集、工商发达的商埠。直到民国时期,洪蓝仍然是溧水要的水运码头和盐粮等货物的……[详细]
  明觉铁画锻制技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据《溧水县志》记载:汤鹏,字天池,南京市溧水县明觉人,生于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为中国铁画艺术创始人,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年,汤鹏在芜湖的打铁铺与清初著名画家萧尺木(字云从)近邻。少年汤鹏对绘画很感兴趣,常在劳作之余观看萧尺木作画,晚上就在江边沙滩上用竹枝练习绘画。萧尺木觉得汤鹏是个铁匠,根本不懂画事。汤鹏十分生气,决心以铁作画,他仿照萧尺木作画的笔划,竟打制出铁的“四君子”(即梅、兰、竹、菊)画。从此以后,汤鹏与萧尺木成为莫逆之交,彼此间经常进行合作与交流,汤鹏的铁匠铺也变成了铁画铺。汤鹏创作的铁画,采用低碳钢等金属材料,吸取国画和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特点,运用黑白对比、虛实结合的手法,以铁作墨,以锤代笔,纯……[详细]
  打五件,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打五件”是广泛流传于溧水县白马、共和、东屏、群力等地的一种民间曲艺表演形式。表演者通常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并能同时打击多种乐器著称。乐器一般有四到五种,包括大锣、小锣、镲、鼓、匀板等,俗称“打五件”。表演时,表演者以高脚凳为道具,将不同的乐器分别安放在不同部位,并捆扎停当,以方便演出。表演者头缠红巾,腰扎红绸,身着彩衣绣鞋,于冬末农闲春节时走村串户进行表演。这种演出方式又叫“拜门子”,要挨家挨户进行表演,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主人家的人口状况、富裕程度,即兴编词演唱,俗称“见花开”。其所演唱的内容也大多是吉祥喜庆、祝福平安的唱词小曲等。唱腔则以黄梅戏、花鼓戏等民间小调为主、与安徽黄梅戏、皖南花鼓戏等有着直接的渊源。打五件一般以……[详细]

全部溧水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