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新沂市民俗文化

新沂市十大民俗文化

合沟门吊子
  合沟门吊子,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门吊子有许多种叫法,如“门签”、“挂千”、“吊钱”、“过门笺”、“挂钱儿”,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新沂门吊子由来已久,盛行于清宣宗道光年间,至今已二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新沂门吊子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现在有刻制门笺作坊近2000个,艺人达3000人。目前,门吊子主要分布在新沂市合沟镇的窦老庄、曹庄等村。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门吊子,其形状如小幡,是一种装饰性的传统民间刻纸艺术。新春佳节,北方城镇乡村的人家都喜欢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一排色彩缤纷的“门吊子”,作为新年点缀,借以邀引财源。主要价值:门吊子承载和印证了地域的历史人文、民间习俗状况,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不仅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珍藏价值,而且在我国……[详细]
新沂面塑
  面塑,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中国民间广受喜爱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形式。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新沂面塑的形成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是由新沂面塑当代传承人邹爽的祖辈传承下来。经过五代的传承,发展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新沂市窑湾、草桥等镇。新沂面塑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配方不同于传统面塑的配方,原料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它利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天然颜料,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通过捏、搓、揉、掀、点、切、刻、划等手法塑成丰富的人物或动物造型。新沂面塑,造型完整饱满,手法精致、构思巧妙、色彩艳丽……[详细]
新沂锣鼓
  新沂锣鼓是新沂地区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各地的流传时间不同,但都是源于清代。新沂锣鼓由小板鼓、大鼓、大锣、小云锣、小锣、大铙、小铙七种乐器组成,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节奏明快,威武雄壮,无论是看还是都使人感到威武无比。“无鼓不成乐”又是最为普及的乐器,“民间无乐不成锣鼓”在演奏时,是“群音之长”运用在民间赛事上,是传递命令、鼓舞士气在集体劳动时,又是凝聚力量、协调动作的指挥。在田间地头、集市庙宇逢年过节、欢庆丰收等活动中新沂锣鼓都是主角,在当地民俗文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与人民的生活、活动息息相关,娱人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传承下来的代表性曲目《大双贵》(又名《老虎嗑牙》)《小双贵》《玉堂春》《七点冒头》四套锣鼓经明显有别于其它地区。……[详细]
配制酒制作技艺(窑湾绿豆烧)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时任太医院判的李时珍将“御酒”配方修改,制成了保健酒。因酒色微绿,被称为“绿酒”。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来到窑湾,因酒色绿莹,如同绿豆茶,遂赐名窑湾绿豆烧,从此“老瓦罐绿酒”就成了窑湾绿豆烧。窑湾绿豆烧的酿制,沿袭传统工艺,以红粮、大麦、小麦、豌豆为原料精心酿制,并配以优质红参、当归、天麻、砂仁、杜仲、枸杞等50余名贵中药,辅之冰糖熬制而成。熬制出来的绿豆烧酒,既有白酒的醇烈、果酒的香甜、又有独特的中药滋补、保健疗疾之功能。窑湾绿豆烧酒为江苏新沂市地方特产,被列为江苏八大名酒之一。其以优质大麦、小麦和豌豆为原料,采用传统作坊酿造成大曲酒,配以红参、当归、杜仲、淡竹叶、虫衣、砂仁、栀子、藏红花等40余味中草药和冰糖、白砂糖,经过入缸静止沉淀,……[详细]
新沂七巧灯舞
  新沂的七巧灯舞源于清末,在民间舞蹈中是独树一帜的,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是“灯舞”与“字舞”的合一。在每年旧历春节后的“香会”中,七巧灯舞穿插于其中表演,展示了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氛围。……[详细]
  新沂沙沟香油,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沙沟香油源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一百多年历史。因沙沟地区的土壤和气候适合芝麻生长,生产的芝麻质量好,因此这里的人们多以香油加工为生,香油加工作坊也颇具规模,远近闻名。改革开放以后,沙沟香油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成立了新沂沙沟香油有限公司,生产的香油不仅作为徐州名特优产品受到当地消费者的喜爱,而且还远销京、沪、浙、鲁、豫、皖等地,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品。沙沟香油是一种小磨香麻油,以当地生产的芝麻为原料,按照传统“水代法”精心制作而成。其工艺流程大致为:芝麻漂洗、淋干、烘炒、筛选、磨浆、兑水搅晃、过滤、灌装。主要工具有:漂洗池、石磨、晃锅、过滤器等。按照传统工艺生产的沙沟香油色呈红色或橙红色,香味浓郁,醇香持久,久……[详细]
  新沂巴山面酱,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据艺人讲述,巴山面酱和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的后人有关。蜀国灭亡后,刘禅的后人为了怀念这位- 之君,就袭用他“阿斗”的乳名,把芦湖改成“阿斗湖”,简称“阿湖”。由于当时食物贮存条件的原因,吃不完的大饼被风干,难以食用,他们利用从巴蜀带来的酿造技术,用当地阿湖甘甜的湖水,把大饼酿制成具有巴蜀风味的甜面酱,用作下饭的菜肴。现在,阿湖镇巴山人还一直保持着食用面酱的习惯。新沂巴山面酱是按照传统秘方把小麦面粉、水和食盐,经过天然发酵制作而成,是纯天然食品。其工艺流程大致为:先和面粉,制成饼状或馒头状;放入大锅中蒸熟后,取出冷却;把蒸熟的面块放在高粱杆制成的帘子上,面块中间用高粱叶隔开,让它发酵,产生黄霉;用石磨加工成糊状,放入圆口……[详细]
  新沂明帝捆香蹄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新沂明帝捆香蹄始于明朝。传说朱元璋幼年时曾在新沂沈圩舅舅家放牛,与邻居王屠夫交情甚笃。每次朱元璋放牛回来,王屠夫总要送些好吃的东西给他,其中朱元璋最爱吃的就是熟猪蹄。后来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念念不忘捆猪蹄的味道,诏书王屠夫进宫做捆猪蹄为其食用,为避“猪”与“朱”谐音之讳,改称“捆香蹄”。自此,捆香蹄便成了宫廷名菜,同时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称为“明帝捆香蹄”。恒享殊荣,美誉至今。新沂明帝捆香蹄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以剔除中间主骨,保留蹄皮及趾骨的新鲜猪蹄为主原料,其内包裹腌制的猪精肉及熟皮丝相混合的馅料,采用独特的工艺、传统密方精制而成。捆香蹄制作工序有12道之多,主要有:精选猪蹄、拔毛洗净、剔骨取皮、温水过皮制净、选精肉剔……[详细]
  新沂窑湾甜油,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窑湾甜油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三百多年历史。因窑湾镇气候潮湿,当地人惯食凉菜、生鱼虾,常受腹痛腹泻、肠胃不适之苦,严重者甚至食物中毒。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名医赵学敏、宗柏云会同当地知名酱园店老板赵信隆,将养生理念融入传统的酱油酿造工艺,研制了一种新的调味品,因其鲜味异常,余味微甜,当地俗语称之为“甜油”。加入了甜油的凉菜、生鱼虾不仅味道异常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大大改善了人们的饮食健康,当地再也没有因饮食中毒等问题发生。窑湾甜油在制作工艺上有其独到之处,它是以小麦面粉、水和腌制食盐为原料精心酿造而成。窑湾甜油制作流程十分讲究,主要有:和面、砸实、制胚、蒸熟、制曲、装缸、发酵,经夜露日晒100个晴日,便可陆续抽出甜油。制作……[详细]
  新沂琴书,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新沂琴书是徐州琴书的一种,是江苏省三大曲种(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之一,新沂琴书在传承徐州琴书基础上,在表演形式上结合了新沂地方特色,在表演形式上也多式多样。新沂琴书源于明代小曲,经过小曲儿、小唱儿、瞎腔、丝弦、唱扬琴几个阶段发展演变而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新沂琴书和徐州琴书的基本句式是一样的,为七字句,可以加三字头和衬字。主要曲调为〔凤阳歌〕(也叫作〔四句腔〕)和有快慢之分的两种垛字板。唱词起初源于百姓日常生活,内容多为家长里短,所以唱琴书又叫“唱针线筐”,流传下来的传统短篇曲目《打婆婆》《郭举孝母》、《罗成算卦》猪八戒拱地》等,长篇有《陈三两爬堂》、《刘统勋斩子》、《龙虎姻缘》、《孟丽君》、《罗相豹征西》等,……[详细]

全部新沂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