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相城区民俗文化

相城区民俗文化介绍

  黄埭西瓜子炒制工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烘炒食品中的西瓜子,是百姓日常消遣待客的零食之一。黄埭西瓜子,从众多的烘炒食品中脱颖而出,成为瓜子食品中的精品而独领- 。黄埭镇,位于苏州相城区,北通虞山常熟,东靠陆慕、蠡口。黄埭西瓜子,又名黄埭香水西瓜子,由殷福熙在清同……[详细]
  江南船拳(北桥开口船头拳),苏州市五批江南船拳扩展项目,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北桥位于苏州市北部,是个水网交叉,古老的水乡小镇。北桥船拳,源自于越大夫范蠡漕湖操练水师。唐以后,大量异地武术家迁徙来苏,带来了各种武学文化,促使北桥船拳在传承中蜕变、完善,吴地文人又把老百姓敬仰的历代英雄人物编成歌词配到武术表演中,形成了边打拳边唱歌这样一种别具特色的北……[详细]
  湘城麻饼制作工艺,苏州市三批乾生元枣泥麻饼制作技艺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湘城,古称相城,与苏州古城同根、同源。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均为苏州府长洲县四大重镇之一,享“姑苏娄门外第一镇”之誉。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民间蕴藏着许多传统工艺,湘城麻饼即是其中之一。湘城麻饼,始产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钱鹤鸣开设的湘城老大房茶食店。因店主在钱氏家族中排行第一,故……[详细]
  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市二批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扩展项目),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仿古铜器,是指艺人们采用特殊的工艺手段,以铸造、绘画、雕刻、镶嵌相结合,仿制古代青铜器等文物供人们鉴赏和收藏的铜器。苏州青铜器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仿古铜器则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明代时,苏州的仿古铜器便以“苏铸”闻名。万历年间,苏州即有铜工胡四“铸彝鼎等器能仿古,与旧铸莫……[详细]
  渭塘淡水珍珠加工工艺,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渭塘,位于苏州城东相城区。渭塘淡水珍珠是古老的太湖珍珠加工工艺的典型代表。太湖地区的珍珠,古代称为“吴珠”,至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渭塘是中国的“淡水珍珠之乡”。渭塘淡水珍珠加工工艺到明清时期逐渐成熟,手工艺品除了常见的珠花、珠钗和项链等首饰之外,还出现了珍珠衫、珍珠塔、珠褥、珠被等特种工艺品,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独到……[详细]
  青铜失蜡铸造技艺仿古铜器,是指艺人们采用特殊的工艺手段,以铸造、绘画、雕刻、镶嵌相结合,仿制古代青铜器等文物供人们鉴赏和收藏的铜器。苏州青铜器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仿古铜器则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明代时,苏州的仿古铜器便以“苏铸”闻名。万历年间,苏州即有铜工胡四“铸彝鼎等器能仿古,与旧铸莫辩”。万历、天启年间,有蔡文甫仿古铜器被称为“苏铸”。清乾隆、嘉庆年间也有许多能手,仿制的铜器,以形制……[详细]
  苏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蕴藏着许多传统工艺,青砖青瓦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之一。苏州市相城区宫辉古建砖瓦厂(原名:吴县古建砖瓦厂),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邢店村(阳澄湖畔)。该地地貌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是苏州城北部农耕地区,素有“锦绣江南,鱼米之乡”之称.在古代,这里的人们在农耕之余便开始利用阳澄湖特有的黄泥(苏州人俗称“铁屑黄泥”)制坯烧砖瓦。“铁屑黄泥”为阳澄湖畔特殊的土壤,制……[详细]
  吴歌(阳澄渔歌),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由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申报。阳澄渔歌,作为阳澄湖地区劳动人民在田间劳作、湖中捕捞以及表达情爱时的生活方式,从有记载的数百年来,被人们口口相传,广泛传唱。作为吴歌嫡系之一,阳澄渔歌充满了江南水乡特色和原生态特点,唱腔委婉清丽、含蓄缠绵,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成功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详细]
  漳缎源于元代的漳绒。而漳绒是在元代“丝绵里”剪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起源于漳州而得名。漳缎始创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代,最早由苏州织造署织造。漳缎深得清康熙帝的赞赏而兴盛,于是,织造漳缎的机户连年增加,长期产销稳定。道光年间是漳缎生产的全盛时期,宫廷皇室贵族及文武百官的长袍马褂,大都穿用漳缎,成为主要服饰用绸。至1937年抗战前夕,苏州尚拥有生产漳缎漳绒的绒机650台,年产量18万码,从业职工350……[详细]
  苏州砖雕​​​​​​​砖雕,是一种在烧制好的青砖上雕凿各种图案的技艺。宋以后,不少官宦人家及文人墨客聚居苏州,纷纷建造私家花园和深宅大院,砖雕就成为其重要装饰内容。苏州现存最早的砖雕门楼当数网师园建于宋代的万卷堂砖雕门楼。明代的砖雕门楼要数洞庭东山“明善堂”保存最为完好。清代是苏州砖雕门楼的兴盛时期。其代表作有:康……[详细]
  灯会扩展(古胥门元宵灯会)​​​​​​​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之夜有张灯之俗,所以又叫“灯节”。“吴中风俗,尤竞上元”,苏州的灯会之盛,宋代已闻名全国。范成大《灯市行》诗云:“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明清时苏州灯节更是规模空前。据《清嘉录》载:“元夕前后,……凡阊门以……[详细]
  蟋蟀,旧时称“促织”,历来是人们入秋消遣清玩的宠物。自唐代始,隨着民间斗养蟋蟀成风,蟋蟀盆便应运而生。苏州陆墓(后改称陆慕)所产的蟋蟀盆,以密封、温润、透气、吸水和缕雕精细、造型美观而名扬四方。早在南宋,陆墓蟋蟀盆便作为贡品进入皇家深宫。明宣德时,皇帝朱瞻基也有此嗜好,京城因此斗养蟋蟀成风,陆墓蟋蟀盆更是声名大噪。明清时期,制盆高手辈出,邹家先后有邹显之、邹振荣、邹- 和邹唯新等,还有李公亮、杨鸿……[详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术类项目。起源于宋元、兴盛于明朝。明宣德后,装裱重心渐转移苏州,吴中书画及装裱修复名家辈出,技艺不断发展成熟。嘉靖年间,已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赞誉,被称为“宣和装”,亦称“吴装”。现主要分布于苏州古城区,历史上曾影响辐射全国,波及海外,其中北京、上海、扬州等地所受影响较大。可分为三类:一是裱式简易的“红帮”,二是专裱普通书画的“行帮”,三是专为书画名家和……[详细]
   寒山拾得的传说及寒山寺听钟声,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枫桥镇,是闻名天下的千年古刹,内供唐代高僧寒山、拾得像。寒山曾隐居于浙江天台山,与附近国清寺僧人拾得十分友善,两人相交为友,唱诗吟偈,后同居于苏州寒山寺,寺因此而得名。民间流传着许多寒山拾得的传说。寒山、拾得的传说主要流传于苏州城乡和无锡、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寒山寺紧靠京杭大运河,往来人……[详细]
  庙会(圣堂庙会),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民俗类项目。20世纪50年代初,圣堂庙会曾一度停办,90年代后期逐渐恢复。及至2008年已具相当规模,阳澄湖镇已有42支民间文艺团队参加庙会活动。如今的圣堂庙会多集中在28日当天。从27日下午起到28日清晨,当地各村先在各自村庙中祭祀土地神,然后各村村民、几十支队伍抬着当方的土地神像“会班”后,陆续从四面八方出发,在阳澄湖镇区巡演一圈向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