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普陀区民俗文化

普陀区十大民俗文化

钱币生产的手工雕刻技艺
  手工雕刻技术在钱币生产中的应用几乎与钱币生产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钱币生产就使用手工雕刻技术雕刻泥范,即在泥上雕刻出一个钱币的形状,将金属溶液浇入其中,形成钱币。随着钱币铸造技术的发展,铸钱由泥范、石范、金属范,发展至西汉以后的叠铸生产,但无论哪种铸钱方式,最初的钱范(祖范)都是手工雕刻的。到公元七世纪,我国的钱币铸造进入了母钱翻铸(翻砂铸钱)的新阶段,手工雕刻的对象由钱范演变为钱样:每种新的钱币铸造前,先雕刻钱币的样品——钱样,申报批准后,以钱样为母板,大规模生产流通货币。在19世纪初,中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手工打制钱币。手工打制钱币的模具也是手工雕刻而成。至19世纪后半叶,随着西方机器铸币技术的引进,中国古代传统的钱币浇铸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一段时期内,中国机器制币中的……[详细]
真如羊肉加工技艺
  真如羊肉是闻名苏浙沪的传统风味小吃,有白切、红烧两种,成名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盛时一条老街竟有30多家羊肉馆。白切羊肉因真如北石村人王阿桂的制作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口味最为上乘,所以又称“阿桂羊肉”。“阿桂羊肉”用料精选,以活杀山羊为上选,随杀随烧,连皮切成小方块,用加有胶木圈的大铁锅烹制,先出白水,再在陈年老汤中焖熟,有色、香、鲜、酥的特点。老汤如果连续使用,则汤汁越煮越香醇,羊肉却香酥,醇烂,肥鲜,如果能伴以陈年花雕,则更是美味绝伦!真如红烧羊肉以民国余庆祥羊肉店最为著名。制作方法是,活宰山羊,连皮带骨切成小方块,用丝草紧扎入锅,再在配以水、糖、黄酒、酱油、葱、姜在老汤中焖烧。有酥而不烂,肥而不腻,香而不膻,香甜美味的特点。1987年,白切羊肉被评为“上海市局级优质产品”,……[详细]
小绍兴白斩鸡制作技艺
  小绍兴地处云南南路美食街南端,创始于1943年,创办人是章润牛、章如花兄妹。“小绍兴”这个店名是顾客喊出来的,最早为粥摊,摊主章润牛,16岁时与妹妹章如花随父从浙江绍兴逃荒来沪,在西新桥附近(即现在的云南南路)栖身,后兄妹俩省吃俭用,积攒了点钱,于1946年在云南南路61号茶楼底下的弄堂口,用两条长凳、三块铺板摆了个鸡粥摊,因老板和主要操作师傅均系绍兴人,故人们给它取名为“小绍兴鸡粥店”,经过几年苦心经营,他们在选鸡、杀鸡、烹调、斩鸡等操作技术方面总结出了一整套丰富的经验,小绍兴的传统特色又有了新的发展,最后鸡粥摊成长为“上海小绍兴餐饮连锁有限公司”。上海人一般都喜欢“三黄”鸡,但小绍兴的“三黄”鸡并非嘴黄、毛黄、爪黄,而是嘴黄、爪黄、皮黄。而且小绍兴选鸡时严格把关:主要挑浙沪一带农民的散养……[详细]
建筑微雕
  微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的技艺之一,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分立体雕和平面书画雕,平面书画雕也叫“微刻”属于“阴雕”、“浅雕”一类,而“立体雕”则指“圆雕”、“浮雕”、“透雕”属于阳雕一类,建筑微雕则主要运用了立体雕的手法。而上海的建筑微雕则是集木雕、石刻、骨雕、瓷塑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技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杨浦、闸北和徐家汇等地区。上海地区自清代以来就有玉石、象牙和木器雕刻,但建筑微雕作品是集其大成者,真瓦真木完全仿古,并采用中国传统木制工艺榫眼结构,楼内的门窗均能开关。建筑微雕需要雕刻者有广泛的知识面,包括建筑专业知识、建造知识以及深厚的历史功底。除了熟练地区分运用浮雕、镂空雕、立体雕、人物雕各种雕刻技艺,还要掌握布局、制图等建筑工程师知识。在进行建筑雕刻时,还要熟练地掌……[详细]
海派杂技
  海派杂技是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点和风格的上海杂技艺术。杂技源于北方,上海地区最初的文字记载见于1874年《申报》。海派杂技继承中国传统杂技源流、汲取国外杂技马戏精华、深受海派文化的熏染,使传统杂技以纯技巧表演为主的特点,演变成表演手段多元性、节目体现综合性、技巧难度艺术性、观赏理念国际性、发展轨迹时代性的独树一帜的风格。民国初,随着上海成为远东大都市,一些国外马戏团和各地杂技艺人纷纷来沪演出,上海逐渐成为中外杂技荟萃之地。此时出现了一批著名人物,例如:南派魔术大师莫悟奇、张慧冲、莫非仙、邓文庆;口技艺术家尹士林、孙泰、周志成;杂技艺术家潘德霖、邱胜奎、田双亮等。1951年以神州魔术团和邱家班为基础,加上李殿起、张立永、王玉振等47人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杂技团。嗣后,沪上30多个杂技团、社、档,分别……[详细]
上海玉佛禅寺传统梵呗艺术
  梵呗就是和尚念经的声音。中国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属于印度五明之一的声明。中国汉语佛曲的发展,是由三国陈思王曹植的鱼山梵呗开始的(唐密和显教)。上海玉佛禅寺建于1882年寺,一百多年来寺内一直重视推广与传承传统佛教梵呗艺术,使这门独特的佛教仪轨与艺术相结合,并逐渐形成玉佛寺特有的风格,广受教内外的好评,其中1952年上海佛教界在寺内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影响较大,从而使玉佛寺的梵呗获得来自海内外法师信徒及社会的广泛称赞。玉佛寺的佛教传统梵呗艺术内容极其广泛,包括了佛教日常课诵与法会唱诵。在玉佛寺传统梵呗艺术的众多分支中,“华严字母”最具代表性、运用也最为广泛。在众多法器交替使用或共同使用的烘托中,使梵呗所特具的那种蓄韵幽微、超然脱俗的神韵更为突出,这是一般歌曲难以达到的境界。自建寺……[详细]
上海绕口令
  绕口令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语言游戏,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由于它是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上海方言绕口令融入了丰富的生活场景,注重声韵配合,语言诙谐有趣,带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其传承发展建立在真实丰富的民众生活基础上,包含了民间童谣中的绕口令和经民间艺人改编表演的方言绕口令作品,较有代表性的有《孩儿歌》、《滑稽百勿得》、《一百零八将》、《游码头》、《糖秋香》和《金铃塔》等。而本地童谣中的方言绕口令,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和情境性,例如《小三子》、《夜夜游》、《数青蛙》等等,记录了一代代上海人的童年生活,传唱至今。上海方言绕口令因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趣味的语言,近代以来被民间曲……[详细]
卢氏心意拳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卢氏心意拳,成形于普陀,后经世代传习,遍及浦江两岸,是最具代表性的上海武术之一。卢氏心意拳源于河南心意六合拳,河南周口人卢松高自幼酷爱武术,后拜袁凤仪为师,得心意六合拳之精益,成为一代武术名家。卢松高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移居上海,并以传权、授徒为业,经不断实践和研习,卢氏心意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卢氏心意拳,象形取意于鸡、燕、虎、马等十种动物,似高、矮、胖、瘦等十种人体,根据不同的人体形态选择不同的动作来传授学习,共有八个大杂拳、七十二小手、卢氏心意拳,以鹰、熊二仪为拳,以鹰为实用、以熊为养生。训练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一个反复训练、判断、决定和执行决定的过程,形成了实用、易上手的鲜明特点。……[详细]
陶瓷修复技艺(锔瓷)
  中国是瓷器故乡,瓷器以坚硬耐磨可持久使用等优点被人们广泛应用,先民们开始琢磨修补破碎瓷器的方法,发明锔瓷手艺,用金刚钻钻孔再用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样,即能再使用又有观赏价值。锔瓷行当,最初只是为谋生而产生的。一类是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的粗活,即行活,通常被称作锔盆、锔碗、锔大缸的锢炉匠;而另一类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锔瓷细活,即当活,也叫秀活。申报的锔瓷技艺是以艺术欣赏为基础的“锔活秀”,是最难做的一种绝活细活,没有规范参照,根据瓷器裂纹处的位置及花纹图案来锻制锔钉,所用钉精细,多以金,银,铜钉为主,使用工具精巧,具有精妙的修复性和艺术性。……[详细]
  古籍修复技艺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绢帛上即有修改挖补的痕迹。这是最早的古籍修复技艺的雏形。北巍《齐民要术》中,已出现对古籍字画修复的文字记载。唐代,随着书画分离,形成了各自的装帧形式,古籍修复随之成为一门独立的技术。宋代印刷术的发展进入高速期,古籍修复技艺也变得更加成熟。晚清至民国,由于中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环境的差异,全国形成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等多个古籍修复技艺流派,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古籍修复技艺是随着古籍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古籍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技艺流程可以大致分为检测、配纸、调糨、拆书、修补、装订等几个步骤。整个修复过程须自始至终严格遵循“整旧如旧”和“可逆性”的工作原则,力求使经过修复的书籍在外观上保持原貌,保证图书……[详细]

全部普陀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