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永州市民俗文化

永州市民俗文化介绍

  道州龙舟也叫道州龙船,是湖南省的特色传统民俗活动。道州端午划龙舟始于宋代,是为祭祀屈原。如今,道州龙舟赛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每艘龙舟都有固定的名称,船头雕刻也有龙、虎、凤、鹰、猫等不同标志。至2010年,这一特色民俗文化已被道州纳为打造道州龙舟文化产业的重要活动之一。2002年,道州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舟之乡”称号。道州端午划龙舟始于宋代,是为祭祀屈原。如今,道州龙舟赛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每艘……[详细]
  湖南南岭山脉新田一带,有一支瑶族兄弟,他们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瑶家有一传说:“盘古开天,鲁班造墙,禾王送禾,牛王耕田。”瑶族古籍《盘天大歌》和《过山榜》中说:“寅卯两年发大水,天下万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俩,藏入葫芦飘水上。”才得以延续人类,后来盘王登殿,赐瑶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种,安居乐业。然而,瑶山地区,穷山恶水,他们过了一山又一山,住了一坳又一坳,历尽千辛万苦,所以又叫“过山瑶……[详细]
  零陵,永州,一地二名,地处五岭北麓,是潇湘二水交汇之地,为历代郡州县治所和潇湘文化的中心。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零陵渔鼓的滋生繁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零陵渔鼓是今永州境内所有渔鼓的统称,流布于永州全境及周边地区,产生于明末时期。零陵渔鼓的表现形式基本有三种:一是只有唱;二是有说有唱;三是说,唱、表演结合。零陵渔鼓的演唱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演义等。零陵渔鼓的唱腔起初是一种曲调反……[详细]
  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瑶族方言称“贴灵丹法”。形成于明末崇祯年间,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沱江、东田、白芒营、水口、码市、大圩等地。罗氏世代从医,擅长治疗顽固性风湿、骨痛等,传至罗振习兄弟等人,已是第15代。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共分四步:1、贴丹。取患者疼痛部位,贴以秘制丹膏;2、抽毒。在取下丹药后,消毒并对丹孔抽吸瘀湿毒液;3、内服瑶药方剂。采用“见荤则补”、“见酒则打”(瑶语为活血、破血之……[详细]
  洗泥节又叫苦瓜节,每年春耕忙种之后的农历五月十三,举办的农耕庆典活动,属于平地瑶民俗文化活动项目之一,主要活动在湘南边陲的勾蓝瑶古寨。相传洗泥节起源于唐代,流传于湘桂粤交界的100多个平地瑶村寨。据考证:勾蓝瑶洗泥节始于“洪武九年招安……镇守邑门户湘粤隘口”之后,他们不仅沿袭了洗泥节的风俗,还把本土族人的节庆活动项目内容融合其中,发展成为祭拜、休闲、狂欢、联姻、联谊的盛大节日而久传不衰。洗泥节活动……[详细]
  蓝山《瑶族伞舞》历史悠久,它始于瑶族艰难的举族迁徙“漂洋过海”之后,即宋代之前瑶族南迁途中,距今大约一千余年间。旧社会瑶族人民倍受封建统治者残酷欺压,为逃生而-举族迁徙,在“漂洋过海”,途中遭遇大风大浪而三日三夜无法靠岸,在即将船翻人没的险境中,船上瑶王子孙跪拜船中,祈求始祖盘王赐伞挡御,并许愿到达彼岸立即还愿。叩拜中渐渐风平浪止,终于平安靠岸。为纪念始祖,在举行还愿的仪式中,瑶族人民根据这一情景……[详细]
  《道州调子戏》产生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其间经历了小调、对子调、地花鼓、调子戏的发展演变阶段。鼎盛时期道州全县拥有30余个调子戏班,现仅存6个戏班,分布于县城周遭4镇2乡。“道州调子戏”剧目丰富,曲牌众多,剧目多达200余个,曲牌324种。民国年间她衍生出广西彩调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道州调子戏艺人又与祁阳花鼓灯艺人在零陵汇合共组剧团,形成了零陵花鼓戏地方剧种。“道州调子戏”贴近基……[详细]
  东安武术源于三国时期的峨嵋拳,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发展演变历史。东安历代武师吸收少林拳、黑虎拳、蜘蛛拳之精华兼大胆创新,使东安武术在南方武术各流派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目前主要流布于东安县水岭、大庙口、鹿马桥、石期市、紫溪市、井头圩、大盛、芦洪市、端桥铺、白牙市等乡镇。东安自古便有“外出拜师学艺,请师到家授徒”的传统习惯,在湘南一带享有“打不过东安”的美誉。建国以后,东安武术运动提高与普及并举,……[详细]
  舜帝与娥皇女英的传说(九疑山)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奠基人,娥皇女英是舜帝的妻子,以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疑山一带为中心,连同周边的蓝山县、道县、东安县等,形成了有名的舜帝与娥皇女英传说圈,传说内容主要反映舜帝晚年南巡时与妻子、朋友、大臣、百姓的关系,广泛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内容丰富多样,深刻揭示了舜帝“只为苍生不为身”精神,是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为流传的舜帝与娥皇女英的传说,深深地印刻在民众……[详细]
  坐歌堂是瑶族古老的文化精华,是瑶族对歌形式之一。新田县境内瑶族村寨,因地处新田、常宁、桂阳、祁阳、宁远五县交界之地,形成一个约有40000人讲“勉语”(过山瑶话)的文化圈。因此,这里的瑶家坐歌堂形成了瑶族“陪客”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形式。瑶家坐歌堂由“进乡—敬烟—敬茶—劝酒—缘份—谢主—离别—相送”等八个部份组成,歌本以口传和手抄本传世,曲调凭口传心记传世。传承谱系比较复杂,一般是家族性传承。也有爱……[详细]
  祁阳小调,是衍生并流布于湖南祁阳的一个民间曲艺,基本唱腔是从山歌、灯调、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成。它是一种词、曲结合,结构完整,曲调欢快优美,地方风味浓郁,雅俗共赏的调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明末清初时,祁阳小调演唱已广为流布。祁阳小调有传统曲目150多个。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编祁阳小调曲目50多个。祁阳小调的曲体结构,有单曲体与不完备的联曲体结构两类,单曲体,即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各段唱词来叙述故事,一个……[详细]
  舜,亦称虞舜,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冀州诸冯(今永济市张营乡舜帝村)人。据传,舜受尧禅让、继尧位称帝之后建都蒲坂(即今永济)。他生于4000多年前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是中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的领袖,是“三皇五帝”中的一位明君。舜帝陵位于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是中华民族尊族祭舜圣地,九疑山玉琯岩的秦汉至宋元时期古舜帝陵庙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三皇五帝”陵庙遗址。2010年,舜……[详细]
  祁剧目连戏是一个以演《目连传》为主、掺演其他连台本戏的演出习俗,是一个庞杂的剧目演出体系。在湖南,过去的众多庙会祀神活动中,都要演唱目连戏。这些剧目包括:中元节唱《目连传》,观音会唱《南游记》(又名《香山》),关王会唱《三国》(又名《夫子戏》《老爷戏》),岳王会唱《岳传》(又称《金牌》),还有在庙会中唱《西游》《封神》《混元盒》《水浒》《梁传》(敷演梁武帝故事)。确切地说,《目连传》是一个独立的剧……[详细]
  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民间舞蹈很多,有长鼓舞、度曼尼舞、伞舞、关刀舞、穿灯舞、蝴蝶舞等等,其中瑶族长鼓舞最能反映瑶族质朴、浪漫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瑶族人民的个性和情致。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详细]
  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清末又名“楚南戏”,新中国成立后,始称祁剧。2008年,祁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祁剧源于弋阳腔,是明初传入祁阳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明永乐年(1403—1424年),弋阳腔随江西移民传至祁阳,逐渐传播,明朝成化年间(约公元1465年至1487年),弋阳诸腔与当地丰富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