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河源市民俗文化

河源市十大民俗文化

紫金花朝戏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明清以来,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喜爱。后来神朝艺人为了取悦观众,常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这种表演谐趣花俏,同虔诚肃穆的神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更为喜爱,称之为“花朝”。清末民初,艺人叶春林组织定长春班专门演出花朝,逐渐形成花朝戏。此时紫金县还有粤剧、采茶戏和汉调木偶戏演出,花朝戏艺人借鉴吸收这些剧种的剧目、曲牌小调和表演技艺,增强了花朝戏的艺术表现力。花朝戏最盛时,紫金县有19个戏班,百余名艺人,有名的戏班如定长春、紫华春、庆祥春、定华喜等,演出遍及粤东十多个客家方言县份。花朝戏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上百个传统剧目,代表剧目有《秋丽采花》、《卖杂货》、《三官进房》、《过渡》等。其曲白浅显易懂,常用俚语、歇后……[详细]
灯彩(忠信花灯)
  忠信花灯是一种以红色调为主的民间灯彩艺术,主要分布于广东省连平县东南部忠信镇。历史上,当地“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清雍正八年《连平州志》),另在当地民间,尚保留着清代的花灯纹样印版。现存的忠信花灯造型独特,有缭丝灯、参灯、状元灯、秀才灯、五福灯、磨灯、龙凤灯、宝莲灯、伯公灯、紫灯、廊灯等。与其他地方花灯的小巧玲珑不同的是,忠信花灯虽大却很精致,其最大的直径有12米,最小的也有40厘米,其基本结构多呈柱形,多用竹编骨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从上到下又可以分为灯盖、灯身、灯裙,从里到外一般有2至4层。花灯的外层配以剪纸、图案、纸穗等,灯裙则由各种各样的花案彩色灯带组成,灯内装置有各种形象的画片旋转流动,使得整个灯饰五颜六色,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历史原因,忠信花灯制作曾经一……[详细]
客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
  糯米酒在客家地区也叫老酒、黄酒、娘酒,是中国黄酒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河源、梅州、惠州等客家地区。客家糯米酒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客家人的几次大迁徙有关,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由于山区湿气大,导致人们身体难以适应,于是尝试使用糯米做酒经火炭炙煮后饮用以祛除体内湿气,并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极为纯熟的工艺技术,世代传承。客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主要特征在于采用农家优质糯米为原料,用天然接种的甜酒饼做糖化发酵剂,使用传统的酿酒设备如圆木甑、瓦缸、陶罐等。客家地区几乎所有家庭都会酿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包括选糯米、浸泡、洗米、蒸煮、摊饭、拌酒饼、落缸糖化、发酵、接酿、压榨、澄清、炙煮、陈酿等多道工序。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糯米酒主要特点在于选用农家粒大、均匀、纯度高的糯米,使用天然……[详细]
墩头蓝纺织技艺
  彭寨镇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纺织技艺。“墩头蓝”织布工艺兴盛于明清时期,当地村民普遍精通织染技术,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所生产的“墩头蓝”头帕更是引领客家妇女头巾一时之时尚,风靡东江流域数百年。……[详细]
肖屋鱼梁
  肖屋鱼梁,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鱼梁的造型结构和用料都是几百年以来代代相传。鱼梁两边用藤条织的筐装石头,并用木桩以固定竹排,竹排前方两侧各留两个大孔门,类似龙门。当鱼逆流而上的时候,遇到阻挡即会沿所留的两侧两个龙门游入。遇前方急流,身强力壮的鱼一下子就游上去了,体力较差的鱼被冲到缓缓上升的竹排“斜坡”上,水顺着鱼梁的排水孔往下漏,小鱼随着水流漏下河里,其它鱼就留在竹排上了,这样选择性的捕捞,是从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捕鱼术。……[详细]
元善香火龙
  元善镇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有舞香火龙活动,香火龙由木架做成龙形,然后在木架上缠绕上稻草,再将香火插在稻草上。舞香火龙可分为“拜四门”“游龙”“翻架”“抢球”“团龙”等5个情节,表演技艺难度较大。舞香火龙除伴以锣鼓、音乐外,还有人领唱“龙歌”,“龙歌”是一些新年的祝福语。……[详细]
龙川杂技
  1953年,郑马乡汤湖村青年组织起本县第一个业余杂技队,1955年,该队与安徽省段昆山家庭杂技班合并组成雄飞杂技团,1956年县收编为龙川杂技团。同时,县内许多乡村出现了一支支业余杂技队,活跃在田间地头。龙川杂技被誉为“南国艺坛一奇葩”,龙川县被誉为“杂技之乡”。……[详细]
忠信吊灯习俗
  忠信吊灯习俗是流传于广东省连平县忠信地区,即忠信镇为中心的周围6镇。是忠信民间在长期的历史变革,交流融汇和区域风情的影响下形成的,忠信吊灯习俗是忠信地区广大民众为了祈盼人丁兴旺,庆贺人类繁衍壮大,借“灯”“丁”谐音的蕴意,元宵节挂灯的习惯和孝祖敬宗的仪式组合而成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习俗,相传已有600多年历史,即形成于元末明初时期。忠信吊灯习俗由放灯绳、买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六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时间不同,跨时较大,约有10多天,其中有八音锣鼓演奏宴请、舞龙狮等热闹场面,十分壮观。忠信吊灯习俗借物寓意,寄托祈盼,蕴含人本意愿,它记载了当地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以及许多民间传统的祭祀礼仪文艺活动形式和地方规矩深具人类学、历史文化、民俗学等研究价值。忠信吊灯习俗,花灯虽然为媒介,……[详细]
  舞狮是客家人逢年过节世代相传的喜庆活动节目。据传,虎口村制作狮头的传统工艺始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创始人是丘福光、丘新发两家。而且丘新发还一生钻研文学、诗赋,曾受皇恩钦赐乙已科进士。起初,他们是依据《西游记》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来创制狮头,再配以唐僧、孙悟空、沙僧等角色形象的面具,形成一整套的舞狮角色道具。其后,二代传人丘荣记继承祖艺,并对祖传工艺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得到了不断进步。丘俊是狮头的第三代传人,他自15岁开始便把祖传的民间工艺不断发扬光大,并在当地的虎口村成立了“艺光美术部”,继续加工、创作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虎口客家瑞狮,传承其祖传工艺。……[详细]
  和平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自古以来这里的山山水水不但滋长万物,更适宜人类生息繁衍。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在此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据《肖家族谱》记载,公元1444年的兴宁肖德茂来到南坝村学东片定居,同时也将客家特色龙、狮制作技艺带到南坝,从此,肖家对此技艺传男不传女,代代相传至今。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各种历史原因,目前和平县贝墩南坝村、树华村等只有10多人懂此技艺,其中,肖金兰的手艺最好,他不但精于此道,还一通百通,自行摸索出一套纸马、黄龙、凤凰的制作技艺。和平县猫头狮既异于北狮,也不同于南狮,形猫似狮,狮头正额写有一个金光闪闪的“王”字,狮面牙尖,鼻高,眼大,眉显,整个狮头上绘有七彩龙、凤、梅、兰、竹、菊、八仙的法器……[详细]

全部河源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