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民俗文化

梅州市民俗文化介绍

  龙舞(埔寨火龙)是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元宵节,埔寨镇村民便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岁岁平安,祥和吉利。火龙舞动时火花四射,场面壮观,吸引周边几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2008年6月埔寨火龙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详细]
  “锣花舞”源于民间道教法事中的“奉朝”。奉朝有七个程式:一、请神拜朝,二、发兵,三、安灶,四、奏表,五、招兵差将,六、更朝,七、送神。“锣花舞”就是从请神拜朝、发兵、招兵这三项程式展示中最为集中的体现。“锣花舞”在展示时一般由二到三人组成,亦称“禅公”“禅婆”和执鼓者。他们手拿高边锣、神扇,旁边放牛角号、法鼓等法事用具,锣花以招、提、转、绕、唱、念、舞、打、吹的表达形式,一边念、一边唱、一边舞,形……[详细]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梅县客家娘酒酿造技艺)项目简介客家娘酒在客家地方也叫老酒、黄酒。客家娘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足足有五千年的历史,据[嘉应州志]中的记载,早在宋代以前就有“老酒仍为频开瓮”的诗句,说明客家娘酒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很有名了。客家人是一群特殊的名居,古代因政治、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规模由中原迁居到南方各地,形成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自己独特品质的客家文化和风俗习惯,客家特色……[详细]
  下坝,地处五华县县城东部,有三个行政村,下一、下二和高榕,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三万多人。下坝迎灯闹元宵,流传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500多年前,下坝自然灾害严重,有首打油诗是这样描述的:住在下坝好辛酸,三年大水二年旱;遇到芒种夏至水,粮食欠收就断餐。因为灾害,粮食年年欠收,人们生活困苦,村民不断外迁,人口日愈减少。为改变这一境况,周姓七世祖周瑄公(1440—1507)(……[详细]
  广东省兴宁县罗家通书推算法,首创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用此推算法推算出版的《罗家通书》曾得到清雍正皇帝恩准发行于华南五省。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精确。主要包括月辰、头由、山课、嫁娶等。有诀言,有分述,有实例,运用39梗的算盘计算,细致深微,方便实用。此技法推算的《罗家通书》是阴、阳历法,沿用我国尧典历学节气,结合中国岭南特点,和罗庆辉独创……[详细]
  兴宁赏灯,又称元宵节,属客家民间习俗,是兴宁市民间的重要节日,它与其他地方的元宵节有相似之处,但又独具特色。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元宵节,白天亲朋聚会,共吃汤圆,夜晚观赏彩灯,出门赏月,不是固定在正月十五日那天,而是从正月初八至十八日,历时11天,结束那天叫“暖灯”。客家人初迁来兴宁时,人数很少,势单力薄,因而产生了多生男丁的心理,因丁与灯同音,因此生了男丁,喻为“上丁”(添新丁),便在……[详细]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长乐烧酒制作工艺)长乐烧酒制作工艺发轫于晋,成熟于明,纯青于今,得名于公元1071年宋朝长乐县之设置,迄今已有逾千年历史。明代五华(旧称长乐)各乡已普遍采用糙米焖饭、小曲发酵、小盆蒸馏的技术酿制烧酒,但在众多的烧酒品种中,仍数岐岭长乐烧最为著名,据清道光二十五年《长乐县志》记载︰县属出产烧酒甚多,长乐烧著称,岐岭为最佳。在岐岭太平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长期积淀而成的长乐烧酒制……[详细]
  竹板歌蕉岭县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和政治斗争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清乾隆喜庆年间,民间始有“五句板”曲艺流行,“五句板”以五句为一段落,每句基本七字组成,一、二句和三、四句各押一韵,念白合乎平仄,富有美感。修辞多用比喻、双关、喝后、联想等手法,语言丰富。演唱者手持四块竹板作道具,打击出节奏作为伴奏,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基于演唱艺术特点,近代民国时期又称五句板为“竹板歌”。解放……[详细]
  竹板歌是客家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因说旧时说唱艺人沿街乞讨,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刚开始以走村串户的卖艺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唱堂会,文化公园定点说唱,解放后由文化部门组织艺人进行加工艺术创作,形成了一种客家的文化艺术品种。竹板歌又称“五句落板”、“五句板”、“甲塞歌”,亦有称“乞食歌”、“叫化歌”。建国后才改称为“五句板”“竹板歌”。说唱艺人手执四块用苗竹精制的竹板,每块两指宽六寸长,其中一块有锯齿……[详细]
  客家盐焗鸡,相传是由客家先民在迁徙路途中,用盐包裹的“盐煨咸鸡”演变而来,至今有千年历史。盐焗鸡主要选用客家山区约为1.5公斤的土鸡为原材料,经草纸、砂纸制型包裹,炒热海盐,放锅焗制、严控火候等10几道传统工序精制而成,有“鲜润、咸香、醇厚、皮爽肉滑”等特点,具有食疗滋补功效。盐焗鸡是客家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角”,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更是世界客属华侨“寻根问祖”时必觅而一尝的珍品,可以说“吃上……[详细]
  西河漳溪墟扫街灯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西河漳溪墟每逢农历一、六日为墟日,而正月十六是新年开春做生意的第一个墟日,人们选择这一天为漳溪墟闹春,将正月留下的鞭炮屑、废弃花灯清扫干净,俗称“扫街灯”。西河人为了丰富这个传统活动的内涵,人们模仿“做古事”和“飘(piāo)色”的形式,进行化妆- ,由一成人化妆成寿星在队伍的最前面,后跟着两位化妆成手持扫帚仙童的小孩在后面打扫街道,随后跟着各村组织的花……[详细]
  古时,位于大埔县青溪镇境内汀江西岸的铲坑村一带还是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瘴气弥漫,虎狼出没,是一处蛮荒之地。此时位于铲坑村对岸的虎头沙村的南迁客家人经过几代聚集、繁衍,人口渐多,生产、生活资源不足使用,盼望能开发江对岸的蛮荒之地,又惧于瘟瘴和虎狼之威,迟迟不敢行动。后来,一江姓叔侄鼓起勇气,毅然渡江,搭寮居住,斩棘垦荒。一天,江姓叔父惨被恶虎咬死,躲过一劫的侄子只捡得其叔一条毛辫,逃回虎头沙村中。此……[详细]
  光德镇瓷业早在元、明代已相当发达。据考证,光德镇最先办厂制瓷的有水尾、园仔墩、窑山、下陶等村庄,生产碗、盘、杯、碟、壶等日用瓷器,装饰纹样以青花、云龙、花卉和人物为多。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一整套陶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光德镇主要陶瓷种类有:(一)仿古瓷,主要产品有:青花花瓶、花篮瓶、古凳;(二)工艺瓷,主要产品有:青花四角花瓶、蒜头瓶、天珠瓶、各种造型果盘、笔筒、笔架;(三)日用瓷,主要产品有……[详细]
  茶阳花环龙在广东省大埔县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源于大埔北部地区的民间龙舞一软腰龙,建国前仅流传于青溪镇的桃林村和茶阳镇的下马湖村。建国后,“软腰龙”仍有活动,五十年代后期逐渐消失。1980年冬,县文化馆舞蹈辅导干部张广哲首先对茶阳下马湖村及青溪桃林村的舞龙活动进行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组织民间舞龙骨干和制作工匠对原有的“软腰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现在誉满全国的优秀民间舞蹈一花环龙。改革后……[详细]
  “五句板”也称“乞食歌”“叫化歌”,多由沿门乞讨的乞丐、盲人传唱,是梅州客家传统曲艺项目。一般由七言、五句组成,押韵在一、二、四、五句,每首用“尾驳尾”的修辞手法串联起来,通常有演唱者手执竹板、击节伴奏。五句板腔调属说唱体,节奏型强,有平板、拖板、欢板、吊腔、叠板、哭板、怒板、骂板等多种。五句板适用于长篇叙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万里寻夫》等,每篇多至一二百首。演唱者在演唱时,“进进出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