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湛江市民俗文化

湛江市民俗文化介绍

  吴川泥塑俗称“泥鬼”,是吴川元宵节流行的一种传统艺术,起源于唐代末期,崛起于民间,植根于民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吴川泥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和贯穿了吴川整个历史。它先由瓦窑兴起,发展到梅录头乃至全城、甚至漫延至黄坡、博铺等乡镇。吴川泥塑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大型,一般等人或稍大,甚至高达数米以上;二是制作快速,等人大的泥塑往往三几天内一塑而就;三是群众基础广泛;四是根据特定环境,即兴发挥。……[详细]
  雷州石狗习俗就是把石狗作为“守护神”、“吉祥物”加以供奉的地方习俗。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岛的中部,是环北部湾地区“石狗文化圈”的重要发祥地。雷州古属骆越之地。骆越族的“盘瓠蛮”部落曾在这里聚居,他们自称为狗的后人,有崇拜狗的习俗——用玄武岩雕刻狗图腾(俗称“石狗”)作为崇拜物。秦灭百越后,汉、越民族的融合,使骆越族的图腾崇拜习俗在雷州得以传承与发展。南朝时雷祖陈文玉“狗耳呈祥”的诞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详细]
  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是雷州白沙镇东岭村的年例,过火海是该村的一大民俗;过火海是雷州半岛的一种年例敬拜神灵祭祀活动的一种民间傩技习俗,具有惊险神秘、参与者众、场面壮观等特点。它源于先民对火的敬畏,是原始宗教的一种祈福仪式。仪式一是“点火”,将湿木柴烧成炭堆(即“火场”);二是“叼犁头”,即由主仪者用“法剑”从“火场”中挑出通红的铁犁,用牙叼住后,绕“火场”进行巡走表演;三是“下火”,即由主仪者……[详细]
  罗卜戏是广东省徐闻县新寮岛牛路村为庆贺雷首公生日而献演的一出戏。它是由村民自编自演,戏服,锣鼓八音均为自备,没用戏台,在宫庙里就地演出。从这一点来看,它是原生态的。是从建村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年一度(正月廿八),也不外演,故不成为地方戏种。演员只有六个,分别扮演土地公,土地婆,书生,观音,路人,老虎,唱腔以雷州话歌为主,有时又兼海南白哉戏腔。因此社戏系明代时由一叫罗卜的书生首创,后人便称为罗卜戏……[详细]
  雷州市南门高跷龙源于清光绪年间,龙长三十多米,用丝麻彩布镶亮片、绒球制作而成,舞龙者绑扎两尺多高的“木脚”,舞动时分红、黄两支龙,相缠穿滚,颇具特色(图6)。1-4吴川“公母龙”、清末民初,吴川民间艺人设计了公、母两条龙,均由年长的男性扮演。舞公龙者穿长衫马褂、戴金丝眼镜、贴八字胡子;舞母龙者着大襟套装、盘发髻、戴大耳环、执花手帕。公母两龙相缠逗乐,妙趣横生,深受群众欢迎。……[详细]
  雷州傩舞是雷州半岛先民敬雷神驱鬼神、祈求吉祥的一种民间舞蹈,俗称“走成伥”。源于隋唐。表演时须择吉日,佩戴木质傩面具,击鼓奏乐,呐喊摇旗。舞蹈刚烈,庄严,被誉为“舞蹈的活化石”。……[详细]
  陶鼓舞源于吴川瓦窑村一种民间击乐舞蹈,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陶鼓腰间较细,两头蒙羊皮,击打时发出“叮嘭”之声,表演者边舞动边击陶鼓,唢呐伴奏,颇具特色。……[详细]
  舞貔貅又名“紫薇降貔貅”。相传,古代有一猛兽貔貅常危害村民,后被神童紫薇用计降服,自此造福人间。近年,表演上增加了四层人塔的“貔貅上牌山”,更显气势恢宏,引人入胜。……[详细]
  吴川“舞二真六将”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二真”为宋康王的红、黑二将,尊称为“二真君”;“六将”为北帝麾下的赵公明、马华光、关云长、张节、辛环、邓忠。每逢农历三月三,村民佩带二真六将之面具,身穿盔服、手执兵器、巡演舞动,并配陶鼓、唢呐伴奏,气势非凡,意寓驱邪纳福。……[详细]
  湛江地区上古之时属百越,清代以前为雷州府与高州府的县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尚在这片红土地上孕育、形成形成“湛江傩舞”,并历代传承发展。湛江傩舞的内容形式是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天崇雷,形成的以雷首公与五方雷将为主体以及土地公婆、艄公婆等傩具的一种独特的雷傩舞,俗称“走清将”、“舞巫”、“考兵”等,还有吴川的“舞六将”与“舞二真”。湛江傩舞是古代湛江地区人民祭雷遣灾、祷神保平安的民间民俗舞蹈。《周礼……[详细]
  沈塘人龙舞是一种人体造型的娱乐性舞蹈艺术,明·嘉靖五年(1526年)在沈塘圩始创。初为当地群众即兴性的娱乐舞蹈,后演变为中秋节月圆之夜狂欢的传统节目。明清时期,人龙舞曾盛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现分布于雷州市沈塘镇沈塘圩。据传,嘉靖五年(1526年),当地富商陈仕恺为了方便周边群众,促进当地商业贸易,遂投巨资兴建沈塘新圩,并承诺按市价收购圩日(三、六、九日)里未售完的货物,以保护商贩利益。因此,沈塘圩……[详细]
  湛江市赤坎区文章湾村簕古龙是祖传特有的传统舞龙艺术,特定于农历正月十九日年例敬祭天后圣母众神活动时表演,始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距今已300多年的历史。文章湾村簕古龙产生缘于一段传奇的历史。宋末抗元名将陈文龙及家人,相继为国捐躯。次子陈梦雷为逃避元兵追咎,从福建迁徙雷州仙梦村(今沈塘镇大陈村)隐居。至元朝成宗为缓和-,巩固政权,荫封宋朝忠臣后裔,追授陈梦雷为龙虎将军、海北海南道,后裔子……[详细]
  雷州乌石蜈蚣舞是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与丰收的民间民俗舞蹈活动。该舞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乌石港位于雷州半岛西海岸,成港于明朝洪武年间。在古代,乌石港风灾潮患频仍,民不聊生。传说古时乌石港曾遭瘟疫而萧条,时逢中秋,好事者相约为民共驱瘟魔。为表同心,各以船缆系腰相互连成长队,入夜时手执香火进港驱邪。夜色朦胧中,队伍边舞边蛇形前进,队形宛如蜈蚣爬行,神态惟妙惟肖,……[详细]
  湛江草龙舞的舞具——草龙由稻草、渔网、竹篾等材料制作而成,舞蹈以刚猛为特色,通过扭、转、穿、腾等动作展现海岛渔民在风里浪里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草龙舞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一年一度元宵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调顺草龙舞有500多年的历史,草龙由稻草、鱼网、竹蔑等材料制作而成,草龙舞通过扭、转、穿、腾,展现岛上渔民与大海搏斗的精神面貌。由于各种因素,调顺草龙舞退出人们的视野。到2005年,调顺到……[详细]
  调顺网龙是湛江赤坎区调顺岛村世代相传的一种舞龙艺术,自明建文初起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作为中华龙舞大家族中的一员,有其别具一格的演绎文化。网龙的造型扎作与舞动技艺,独具与其它龙舞的相异之处。龙体采用众村民热心捐送的废旧渔网、绳缆与竹木,草叶编织扎作而成。意喻“集百舟田野之网草,呈百家村民之祈愿。”网龙的传统制作采用麻网、竹木、草叶、绳缆等原材料,经绘图、扎架、编织、连接、贴朴、合成等项工序,即先用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