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沧州市民俗文化

沧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黄骅渔鼓是一种板腔体曲艺形式,发祥于河北黄骅渤海湾畔的冯家堡,传唱于当地沿海渔村。相传,乾隆年间一个隆冬,黄骅冯家堡村来了一个要饭的花子,听口音是山东人。这人要饭与众不同,不挨门乞讨,而是当街站立,怀抱渔鼓,边敲边唱。他悲凉的歌声,引来满街渔民。老人嗓子好,一曲《美猴王出世》,竟让人忘了天寒地冻。人们一商量,留住老人别走了,唱完再说。后来得知花子原是老艺人,家乡闹灾,-乞讨。老人一住就是几个月,唱……[详细]
  盐山竹板书俗称“呱嗒板子”,是河北省盐山县极具地域特色的说唱形式,盐山竹板书演出自由灵活,随景编制,与观众互动,在河北、山东一带很受欢迎。是流行于河北、山东两省的一种民间曲艺曲种,被《中国戏曲大辞典》收录。盐山竹板书作为一种曲艺表演形式而被《中国戏曲大辞典》收录。盐山竹板书由河北省盐山县杨集村张朝旭(原名张奎胜)(1896-1970年)所创。起初,张朝旭用一副竹板伴奏,后由其子张立恒进行改革,另增……[详细]
  青县位于冀中东部,沧州市北端;置身“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内。辖11镇乡场345个行政村,面积968平方公里,38.9万人。人文圣地——盘古的遗迹群,坐落在青县县城西南3公里的盘古乡盘古村中。盘古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物,故事家喻户晓。盘古古迹及庙会的传说在青县老幼皆知,延续古今。《青县志》、《河间府志》、《天津府志》、《畿辅通志》、《皇朝通志》等,均有“盘古墓、盘古沟、盘古港、盘古里(村)、盘……[详细]
  河间大鼓演奏风格独树一帜,鼓谱丰富,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是河间丰厚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2006年,河间大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河间大鼓历史上的一件喜事、盛事。河间大鼓因其体大而得名。制鼓专业行的师傅说:鼓面直径1.8米以上的叫做大鼓,2.0米以上的叫特大鼓,鼓的打击面用牛皮制成,为了发音响,又悦耳,耐打击,牛皮不得有鞭伤、刀痕、针眼,质量要求十分考究严格。河间……[详细]
  肃宁武术戏肃宁武术戏,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据传,明隆庆年间,肃宁武师张子谦率其家人,进京卖艺,结识了南方某昆曲剧团,后又同台演出,时唱时打,多种形式不断融合,形成最初的武术戏,在北京演出时一炮打响,极受欢迎,后张子谦因故率班回到肃宁,当地百姓是喜闻乐见,因此附近的高阳、河间、沧县、盐山等地纷纷效仿,使得武术戏红极一时。武术戏,老艺人喜欢把它叫“玩艺儿”。艺者,武艺、艺术。武术戏主要的武打包括八翻拳……[详细]
  白猿通臂拳约在嘉庆年间传入沧州(盐山县大韩村,今属黄骅)。初,王延明,有“通臂王延明,威震陕甘宁”之说。时有浙江乌县金沙镇钮凤鸣、钮凤山兄弟二人,自幼习武,因打抱不平殴伤豪绅周某,被充军延安。钮氏兄弟闻王延明之武威,登门拜师,认真求艺。三年后充军期满,别师返乡。为避仇家,全家几经迁徙,定居于沧州之盐山县城北大韩村(今黄骅市黄骅镇),闭户授艺予钮朝宸。钮朝宸除授艺予钮万金外,并收当地贾书府为徒。此拳……[详细]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柜里的画片。表演者通过绳索和滑轮的控制,依据演唱的顺序准确替换,一次表演要更换八张画片,所谓“八大片”。表演者同时配以演唱,解释图片的内容。每唱完一景都要敲锣打鼓“咚咚锵”地来上一段。通常内置的图片是……[详细]
  苗刀,古称长刀,汉代便有雏形,唐代达到鼎盛,传入日本、朝鲜等国。苗刀的技法集刀枪于一身,临阵杀敌,威力极大。沧州是中国的武术之乡,其苗刀技法更是独树一帜。沧州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枪,远胜单刀及其……[详细]
  在后街村,五虎棍的习练盛行已久。“‘上至白发苍,下至开裤裆’,只要是村里的男人,多少都会两招。”王志杰说。习武之风历来在后街村深入人心,以至于“小孩若不练这个,大人都担心他是不是有病”。五虎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原称五虎盘龙棍,又称舞花棍,相传为赵匡胤所创。赵匡胤登基前与郑子明曾打败拦桥索钱的恶霸董家“五虎”,因双方使用的都为棍,遂演为五虎棍。将五虎棍传入后街村的是一个名叫王沐浴的人。据后街……[详细]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泊头市类别:传统舞蹈泊头小竹马,又称跑竹马,十二竹马,是流传于泊头新华街汉族群众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其音乐为泊头传统音乐,表演队形富于变化、观赏性较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泊头小竹马起源来清朝年间的节日祭祀活动,是从十二属相祭神活动中演变而来的。百余年来,小竹马经历了“十二相配花船”“十二相”“十二竹马”三个发展阶段,在历史各个阶段都曾经非常繁荣。至20世纪八九十……[详细]
  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势。它不同于白猿通背、猿猴通臂、螳螂通背和二郎通臂。通臂拳又称独流通臂,因它源于独流,故有此称。又称沧州通臂,因1916年沧州郭长生将此拳引进沧州,此拳在国内外影响颇大,故“沧州通臂”很驰名。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拳种和拳法》书中说:“沧州通臂拳讲究激步勾子、纵步斩,其代表人物是刘玉春和郭长生,人称‘郭燕子’。”(注:刘玉春系郭长生的恩师)。通臂拳所以称通臂二十四势或二十……[详细]
  弹腿是中国传统武术门派之一,在演练时讲究低盘下势,对肩、腰、胯等部位的支撑力和运动力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下盘需稳健有力,因此,非常注重桩功的练习。其桩法有单鞭桩、担山桩、三合桩、伏龙桩、伏虎桩、混元桩、对门桩、双掖桩、四平桩、七星桩等十余种,以定架稳势、调练气息、培养内功、修练真气为主。弹腿是一种以屈伸性腿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手法、步法所组成的拳术套路。此拳腿法快速屈伸出以激力,如弹射之势而故名。近……[详细]
  青萍剑术,传有百余年。青萍,最初是古代剑器名称。东汉陈琳在《谷东阿五笺》中写道:“君侯体高世之才,秉青萍、干将之器。”传说主要有三个分支,即袁氏青萍剑、杨氏青萍剑和贾氏青萍剑。青萍剑术始于明末清初,是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姓潘道号元圭的老法师首创。清道光年间,青青剑-传人杨鄂林(第二代传人是山东沂水县孟皎华,第三代传人是济南府临邑县冯希扬)将剑法首传河北盐山县卦村镇(今河北省黄骅县)贾云鹤。贾云鹤精习剑……[详细]
  盐山武术扇是武术与舞蹈完美结合的民间舞蹈形式。1919年发源于盐山县盐山镇刘红庙村,后逐步趋于成熟。武术扇舞由男女各半组成,多时12人,少时2人。男演员古代武士打扮,持鞭或单刀等武术器械,舞蹈动作有箭步、弓步、跺子步、旋风脚等,洒脱大方,舒展朴实;女演员古代少女装束,持绸彩扇,舞蹈动作有扭腰、大转身、袖子步等,潇洒流利,舞姿婀娜。男女边歌边舞,伴以民间管弦乐,给人以明快文雅之感。武术扇将武术动作的……[详细]
  海兴南锣剧(初称打枣调)是由宋元时期的柳子腔中的《耍孩儿》和明代的俗曲《打枣杆》又称《挂枝儿》等民间说唱艺术演变而来的,是海兴一带流传最为广泛的剧种之一,海兴一带有120余个村庄先后组织过南锣剧会。明末清初形成海兴南锣剧,距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海兴南锣剧最初以秧歌剧的形式出现,后逐渐走上舞台。沧州东部海兴一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海兴南锣剧形成初期,海兴一带有哈哈腔、罗罗腔、山陕梆子、昆曲、柳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