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邯郸市民俗文化

邯郸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成安县处冀南平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古老的漳河滋润着广阔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两岸一代代勤劳的人们,武术文化浓郁。长洪拳是当地流行的一项非常独特的传统武术项目,它的具体起源已无法考查,据说始祖二郎神曾是此拳创始者,并将此拳相传,但此拳并非二郎拳,却有与二郎拳相似之处。清朝年间,由一位高人传于吴家疃侯老明,而后侯老明将长洪拳武学传于漳河店王氏家庭的直亲王老会(称二先生),流传王氏家庭至今约1……[详细]
  涉县赛戏为古老的原始戏剧,它与民间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山神与女娲是供奉的主要对象。在活动上倡导全民参与,在时间上主要限于元宵节,在表演上为白话式。它是我国先民创建戏剧的活化石。表演前有迎神活动,目前在该县上清凉、弹音村等村流传。赛戏由于是古老戏剧,因此,从乐器、道具、服饰、唱腔、唱词与现代进化来的戏剧格外不同。(一)人物:由于戏中武打场面较多,人物也是帝王将帅出场。两边人马均是……[详细]
  通乐赛戏流传于河北省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据查,清道光年间东通乐赛戏已经产生和流传。东通乐村村民有信奉土地神的习俗,为敬奉土地神,每年元宵节期间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从早到晚,都要举行大型的赛戏演出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吉利平安等。这些活动由本村庞姓家族负责组织。年前农闲时间已着手准备,演出费用均由村民集资解决。东通乐村现存赛戏都本有数十部,内容多是反映各朝代历史的剧目,如《幽州》、《三关》……[详细]
  魏县地处河北省南端,位于邯郸市东南51公里处。魏县花布染织技艺,包括手工蓝印花布与手工彩印花布技艺两种。魏县花布染织技艺始于宋,广泛普及于明,鼎盛于清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据调查,到1980年全县印染作坊60多家,进行蓝印与彩印花布生产和加工。现今,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集旧花布作品2600多件,花样达800多种,其中有明、清时代蓝印花布作品100多件;清代彩印花布作品10多件,其中,平安牡丹、……[详细]
  肥乡县织字土布分布在旧店乡张庄村,织字土布的前身是手工土织布。利用棉纤维织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之初。到了十三世纪末手工棉纺织技术已在全国广泛传播。在明清和建国初期,民间纺织技术十分发达,到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机器纺织业的发展,土布生产渐渐被冷落,多数人不再织布。肥乡县旧店乡张庄村,织字土布一直没有断代。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织出“福”、“喜喜”单个字体,还能织“蝴蝶”、“灯笼”等图案。起初都用于床单……[详细]
  鸡泽民间土布是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通称之为“粗布”。它是用古老织染法(即从黄道婆时代流传至今的一种织染术)纺织而成(俗成老土布)。土布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在《战国策》中,有曾子的母亲织布的记载。元明时期,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的大量种植,使用棉花作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人们将传统的葛、麻、丝织工艺揉于棉纺工艺。当时的工艺比较粗糙,花色单调,品种较少。随着明清两代纺织工具的改进,民间土布的织造和印染技术……[详细]
  我国酿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艺纷呈。位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地处华北平原。自古就有“冀南粮仓”和“名酒之乡”之称。该地区跨东经114°-115°,北纬36°-37°,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因而种植的高粱、小麦等农作物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加之特定地域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甜净,优越的地理、经济环境,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邯郸酿酒走过了一条从发酵酒……[详细]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梨铧片伴奏而得名(现用月牙铜板伴奏),属于曲艺,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主要流传于山东、河北省南部。冀南梨花大鼓主要流布于河北南部的邯郸鸡泽县、邢台威县等地。梨花大鼓植根于民间,故多诉露民间疾苦和农家故事。它风格朴实,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以说为主,唱为辅(中长篇书较多),有慢板(哭……[详细]
  邯郸市广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县境地处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地势广阔、平坦,故称广平。拉洋片,广平县当地俗称“西洋景”,它底部呈正方形,高约1.5米,宽约1米,共分看箱、画面、乐器三部分,正前方有四个方孔,方孔内置有加工过的凸透镜片,通过它可以看到画面极富立体感。拉洋片有左右推拉式、上下滑动式,根据不同的场面,艺人们唱出不同的唱段,有时即兴加上地方方言,他们的表演、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同时配以挂在木框……[详细]
  伯延镇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城南10公里处,南依鼓山,北临南洺河,交通便利。自古居民经商外埠、广置房产,在本村发展商业,使村里店铺林立,街道上商贾成行,村中十分繁华。伯延特色民居主要分布于伯延村的五道街,南文章、龙泉、罗峪、庄晏,以及北安庄乡的同会,南北安庄等村落。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宅有伯延徐家大院、房家大院、徐家二兄弟院和南文章王顺庄园等。徐家大院位于伯延村中心偏西(俗称九门相照),整体建筑形式属北方……[详细]
  西狄邱村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五公里处,隶属于临漳县狄邱乡。据传说,该村因有唐代宰相狄仁杰的坟丘而得名,具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西狄邱沙东落子起源可以上溯到清乾隆二十年。当时,由民间艺人吕双宝,根据当地人称做“野腔”的一种民间曲调加工整理而成,发展为落子腔剧种。沙东落子的主要唱腔板式有二板、流水板、散板、娃子、腹腔、念板、赞子等。该剧主要演出剧目有“老八本”,即《大隔帘》、《二隔帘》、《跑沙滩》、……[详细]
  馆陶县位于邯郸东部,与山东接壤。木偶剧,历史悠久,据传汉朝时就已出现。在上世纪中期曾活跃于冀南鲁西北一带,形式独特,唱腔脍炙人口,颇受群众喜欢。木偶剧又称傀儡戏,为戏剧性的表演,现存的木偶剧形式有三种,即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馆陶县滩上村的木偶剧系杖头木偶,老艺人称之为肘大偶(方言音hou)。馆陶县滩上木偶剧的表演者用三根木杆操作木偶,主杆置于偶人后背中部,掌握身的前后仰俯;侧杆两根,分置……[详细]
  弦子腔戏又称瞪脖筋戏,约产生于清嘉庆年间,是丝弦剧种的前身,为鸡泽县独有的地方剧种。早期活跃在山西太原、石家庄、邢台、邯郸等一带,现流传保存于鸡泽县韩固营村。弦子腔戏是大戏,属于梆子腔戏。腔戏比丝弦唱腔较为复杂。曲腔高亢明亮,旋律流畅,特别是句后的拖腔上跳下滑,前真后假、前后呼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慢板、快板、散板、流水板、二板、头板﹑反调(哇哇调)、哚口叙、二宫调等。早期文武场主要用板胡、琵……[详细]
  郭小屯村隶属于河北省临漳县称勾镇,位于临漳县城东南12公里处。郭小屯村的坠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796年)左右,坠子就已在该村流行。郭小屯村因盛行坠子戏、坠子曲艺而闻名遐迩,方圆百里一提起郭小屯来,没有几个不知道的,都说那是个“坠子窝儿”,戏称郭小屯村里的人“上坟哭的都是坠子调”。坠子的前身叫“英歌柳”,是老艺人柳茂林爷爷的爷爷柳丁奎(1749年生),从安徽一带学来……[详细]
  太和堂位于永年县广府老城西大街中段路南,历史上占地面积约三亩,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是全国著名的中华医药老字号,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现存有两进院落,建筑为明柱外廊式,拱形门窗,临街建筑仍为药号,院内种薄荷等药材,仍然从事着中药的经营。太和堂老字号药店创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主人为河南陈家沟人陈氏。陈氏为中医世家,选中了永年广府一方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独特地理位置,在此开堂设店,代代悉心经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