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长治市 > 沁源县民俗文化

沁源县十大民俗文化

沁源秧歌
  沁源秧歌是在民歌小调基础上,由广场演唱的散板秧歌和花鼓秧歌发展而成的小剧种,属曲牌体,流传于山西省沁源县、太岳山麓、沁河流域以及晋中、晋南的部分地区。沁源秧歌以当地语音为标准曲韵,曲调各有专名,如“平调”、“混江龙”等,传言有360调,现仅存200余种。每一曲牌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也都有基本定式。这些曲牌来自民歌小调,大都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与词牌名相同者甚为多见,诸如[摸牌]、[送行]、[卖芫荽]、[小二姐梦梦]等。不论哪个曲牌,都可以填写新的歌词,为民歌小调演变成小戏,创造了基本条件。沁源秧歌的调式俱全,以“宫、徵”调式为主,旋律上起伏较大,调式主音向上向下作七度、八度的大跳极为常见,有的如《大挑腔》等曲,竟超过了十度。这种音调与节奏相结合,形成了粗犷豪放、强悍明快的风格。……[详细]
棉上酥饼制作技艺
  棉上酥饼是上党名吃,流行于沁源县棉上村及其周边地区。旧时,沁源、介休一带的民众过寒食节都要做酥油饼用以祭祀晋国介子推,棉上地区的先人在芝麻粉、大饼基础上,用食油和面,烧饼炉烘烤,饼面上芝麻粉,焙成酥软、焦黄、香脆的“棉上大酥饼”。相传刘邦与项羽打仗经过棉上县,当地人将“油酥饼”呈送与刘邦部队,因这种饼子保存久、易携带,深受官兵喜爱。刘邦还专程将棉上厨师请到部队中,考制这种酥饼,作为部队行军打仗中的干粮。棉上酥饼以小麦粉、白砂糖、芝麻仁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酥饼外形圆而色黄,层多而薄,正面贴满芝麻仁,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老少皆宜,是旅游携带和馈赠亲友之佳品。……[详细]
沁源剪纸
  沁源剪纸源远流长,主要分布于郭道村及其周边区域,依附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表达了民众祈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沁源剪纸主要体裁有:窗花、门笺、礼花、刺绣花、灯花、艺术剪纸画、轴裱剪纸画。按题材分为神仙、佛像、名著人物、戏曲故事、农事耕作、节令习俗、历史典故、新闻时事、风趣幽默、传统寓言、风景花卉等作品。传统制作工具有剪刀、纸捻、香头、锥子、裁纸刀、油灯、麻纸、刷子等。代表作品有《狮子滚绣球》、《猫戏蝶》、《省亲》、《教子》、《老鼠娶亲》、《鱼闹莲》、《蛇盘兔》、《九鱼一兔》、《猴猫撵兔一扑葱》、《蟾蟾吹笙笙》、《蛤蟆抱金砖》等。沁源剪纸是在传统剪纸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润饰艺术,兼具现代神韵和传统地方特色,它多用谐音和象征寓意手法表现,技法丰富成熟、独特细腻,作品大多以剪刀剪制而成,是……[详细]
沁源建筑彩绘(墙围画)
  沁源炕围画是一种依附于建筑住房为主的艺术形式,当地百姓家中喜欢把炕上周围的墙油漆,配以字或画,并逐步带入各种故事内容,蕴涵了丰富的文化与寓意。明清时期沁源炕围画已至臻完善,民国至解放初期达到高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土炕窑洞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炕围画也逐渐衰落。制作炕围画第一道工序是作底子,用极细罗筛下的黄土和砖粉和以胶水成腻则,也可加入桐油成油腻子,往墙上刮两到三遍,每次刮完干后,均用细砂布打磨,直至光滑平整。第二道工序刷底子,下半部刷以深色底色,如黑、深绿或深蓝、红均可,上半部刷以淡色,如淡蓝、淡绿、淡黄等,为作画打好底色。第三绘画,先画上下两道栏杆的图案画,大多以富贵不断头和万字连续纹样,套色为主,勾以粉线或金线,中间大格主题有两种,一为花鸟虫草、山水风景及亭台……[详细]
沁源木雕
  沁源木雕是流传于沁源县赤石桥乡涧崖底村及其周边地域的一种古老造型艺术,据艺人追忆,当地木刻艺术清乾隆年间开始盛行,至今已有四代传人,主要用于月饼模具雕刻,成品远销晋南、晋中、河南等地。沁源木雕原材料主要有山梨木、枣木两种,取材必须选在冬季,用手工锯拉成板,然后采成块状,再用铡刀倒成圆空,按照木板质地画出适宜的图案,最后用刀则和圆刀开始细刻,查看修改后才算完工。木刻作品的好坏主要在于匠工的制作理念、艺术构思和手功,所用工具有刨则、铡刀、刀则、斜刀、圆刀等,雕刻的图案有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福、寿、丰、优、财、寿桃、猴、兔、月亮、葫芦、鱼、葵花等。经手工雕刻而成的月饼模具图案清新、活泼、寓意丰富,表现了民众祈盼团圆、美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不仅能够为传统节日增添色彩,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详细]
沁源石雕
  石雕刻是一门古老的造型艺术,它以造型手段、三维空间展示着迷人魅力,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武家沟村位于晋东南地区西北部,属沁源县赤石桥乡。当地气候较温和,群山环绕,山上各种各样的石头坚硬不易风化,为石雕提供了原料。沁源石雕工艺制作历史悠久,据匠人史崇信讲,其老祖爷爷史绍尔早在明代就以石雕创作谋生,并且闻名周边县城,石雕作品主要有佛像、人物肖像、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假山盘龙等,史家后辈子孙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传承至今。沁源石雕是雕刻工艺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有赏心悦目的美感,而且反映了创作者的精心构思和超常的想像力。雕刻工艺的每道工序非常细腻,是其它艺术难以比拟的,雕刻一件作品,首先根据作品需求选石(密度较高的青、白、玉石),然后进行雕刻创作,主要工艺流程大致可分为:第一步,在选石上先画出……[详细]
沁源手工麻纸制作技艺
  沁源县中峪乡郑氏麻纸坊始建于清朝中期,至今已有二百余年。中峪乡渣滩村素有种植麻类植物的习惯,此类作物韧性十足、易提炼、成浆率高,为造纸提供了优质原料;而四季分明的气候也保证了造纸原料不会在暴晒和暴凉中变质,尤其是村旁的石山山洞中流出的清泉为造纸提供了优质水源。郑氏手工麻纸以麻皮、麻绳头为原料,生产要经过剁料—蒸料—上灰—洗麻—碾麻—下池淹纸—抄纸—压纸—晒贴纸几道工序,其中淹纸、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全凭经验和手感,技术细腻程度要求很高,很难为现代化技术所替代。相关制作工具有麻皮、麻绳头、立石碾、洗麻料池、淹纸池、淹纸架、淹纸帘、晒纸架、晒纸刷、蒸料锅、垛麻斧、垛麻台等。郑氏手工麻纸制作从原料加工到成纸多道工序多数以手工完成,重要的生产技艺全靠师傅传承,口传心授,还要靠悟性和长期实践相结合才……[详细]
  青果寒泉禅寺,俗称青果寺,位于长治市沁源县交口乡侯壁村境内。该寺始建于唐,复兴于明,建筑规模庞大宏伟,上下左右共分五座院落,每座院落都有许多相关的传说和神奇的故事,在当地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青果寒泉禅寺是山西佛教圣地之一。据碑文记载五台山佛教圣地常派遣名师高徒来此坐禅讲道,香火鼎盛之时,群僧聚集,有诸佛汇聚,如来映现之奇观,并伴有如铭佩环,琴脆笛悦之声在寺院上空回荡。青果寒泉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都要赶庙会,届时善男信女,芸芸众生,拜佛还愿,祈求平安。福泽百姓的盛大庙会,遂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风及民俗文化。围绕着周边的自然、人文景观,寺院内外产生了许多神奇怪诞的传说、故事,如青果寒泉与南蛮盗宝的故事;常青翠柏与魔怪移植的传说;杜戊戌状告地藏殿,阎罗爷显圣惩恶侄的传说;先师菩萨(李侃)与侯壁结缘的……[详细]
  “天齐庙”又称“东岳庙”或“东岳行祠”,庙内供养“天齐仁圣大帝”又称“东岳大帝”,掌管着人间生老病死和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沁源县绵上村西原建有天齐庙一座,分为上下两院,传为隋代建绵山县时所创,之后曾在宋元祜二年(1087)、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康熙四十一年(1707)、清同治七年(1868)四次修缮,后于抗战时期被日军烧毁。千百年来,此地流传着很多敬奉天齐东岳大帝和祭祀超度亲人亡灵的习俗,同时还遗存不少民间故事、传说,为庙宇增添许多神秘色彩。绵上村是春秋时期的古镇,相传,晋国直臣介子推曾隐居于绵山东麓,死后葬于距绵上村二十华里的伏贵村(其墓今尚存),因此晋文公将绵上村一带封为介子推的祭祠之地。隋开皇六年(586),绵上村设县,管理现沁源北部地区(始称绵山县,后改为绵上县),并在村西建……[详细]

全部沁源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