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夏县民俗文化

夏县十大民俗文化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是随着棉花栽培和棉纺织技术传入黄河流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今天在黄河流域中东部的永和县,这一传统技艺仍然保存完好。“晋南土布”既是当地民众床单、被褥的当家材料,又是旅游纪念品的“宠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土布织造的基本工序有弹花、搓花卷和纺棉等。主要工艺有纬线制作、经线制作和上机织布。其中,缠拐子、浸线子、蹾线子、晒线子、拉线子、解线子、卷线子等工序具有比较大的操作难度,既需要织工具有娴熟的技术,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丰富的经验。所以,一直以来晋南土布织造技艺都是农村妇女通过身传口授加苦练而得以传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土布生产逐渐淡出基本生产领域,仅有少数村民还能掌握土布织造的传统技艺。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消费观趋于多元化,土布在某种程度上也成……[详细]
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
  鲁因村位于夏县裴介镇北端,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有“天府之村”的美誉。鲁因手工空心挂面相传由鲁因村张氏先祖张正明朝永乐年间带入,迄今约600余年。鲁因手工空心挂面选用优质小麦粉,用食用盐和水和面,经过化盐水、和面、上案、破大条、过大条、过中条、过小条、上面、开面、上架、下架、切断包装12道工序层层发酵而成,整套工序约36个小时。由于鲁因村特有的水土缘故,做出的挂面有筋头不回汤,口感好,再加上其纯手工制作过程,加工出来的挂面白、净、细,耐煮,空心易消化,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至今久销不衰。鲁因手工空心挂面耐煮而不回汤,利于消化,是人们在宴席、逢年过节、孝敬老人、访亲探友的最佳时尚礼品。……[详细]
夏县宫灯(柴森宫灯)
  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制灯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有夏县和新绛两地。据载,唐代薛村(属运城管辖)灯就已成为贡品进入宫廷,此后,这一带的制灯技艺薪火相传,不断创新。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夏县地区的宫灯产量大增,可谓盛极一时。千百年来夏县宫灯制作不断发展创新,其间不乏名手巧匠才思敏捷者,为其技艺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夏县宫灯应用于传统祭祀活动、各式庆典、元宵节庆、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中,以木制雕刻工艺灯为主,它将抽象构成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融于一体,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产品。夏县宫灯上的雕刻一般以龙凤等吉祥题材为主,辅以优美舒展的植物题材,显得富丽精致而又典雅怡人;宫灯上的彩绘一般绘有仕女图、四季花卉、历史典故、戏曲故事、神仙佛像、农事耕作、节令风俗、岁时民风、吉祥图案等题材,使得夏县宫……[详细]
  弦儿戏是流传于山西省夏县庙前镇的民间小剧种,大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因早期的弦儿戏伴奏是用三把同样的丝弦板胡,故弦儿戏又被称为“六弦戏”。弦儿戏属于套曲体,原有曲调17个,现保留常用的有“闹调”、“凄凉”、“五更”、“岗调”、“赴场”、“扭丝”、“背官”等7个。此外“青油罐”、“不得紧”、“紧述”、“慢述”、“半碗”等曲调均已失传;在器乐使用上,以弦奏为主,主奏乐器有大心板鼓、大心马锣、枣木梆子、小战鼓等。主要剧目有《白玉兔》、《珍珠衫》、《花柳木》、《烧骨记》、《回龙阁》、《阴阳扇》、《小姑贤》、《会风扇》、《张连买布》、《三伙打灶》、《磨房相会》等。抗日战争时期,弦儿戏曾一度停演十年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重返舞台。“文革”期间,弦儿戏被禁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夏县文化馆在调查研究的基……[详细]
  蛤蟆嗡是流传在山西省夏县祁家河乡西山头村一带的传统小剧种,据已故老艺人杨红俊生前追忆,蛤蟆嗡约形成于光绪初年,属于南北方民间俚曲相互融合的产物,后因胡琴手杨学银自制成一种能够演奏出蛙鸣般声响的胡琴进行伴奏,遂取名“蛤蟆嗡”。清末民初,蛤蟆嗡有了较大的发展,曾有过20余人的“自乐班”,购买戏箱,在舞台上进行演出。它的音乐分为唱腔- 乐曲牌两大部分,属于套曲体,根据唱词的格式和不同的情节套曲演唱。主要曲调有《扬高调》、《花鼓调》、《莲花调》、《阴丝调》等。乐队分文武场,文场只有两把胡琴和一把四胡,声音清脆,悠扬;武场有大小板鼓、铙钹、小云锣、小跋等,声音慷慨激昂,雄壮有力。锣大于蒲剧马锣,锣中心有一深窝,击奏的声音很像蛤蟆鼓鸣;钹大于蒲剧铙钹,钹窝较浅,拍击出的声音也像蛤蟆叫。蛤蟆嗡的题材广泛,……[详细]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卫夫人的传说源远流长,主要流布于其故地山西夏县尉郭、苏庄一带。关于卫夫人的生平故事,《山西书法通鉴》、《山西历史人物传》、《点击中国书法》等十多种书籍和史料中均有记述。在民间,卫夫人的传说主要源于私塾、学堂、小学,通过老师传给学生,学生传至家庭乃至社会。卫夫人学书求变求新,她规摹钟繇,深得“汉隶”笔法,参以卫氏家传之风,融会贯通一体,善长隶书和正书。关于她的传说、故事,夏县当地主要流传有:《卫夫人学书》、《卫夫人与“墨汁雨”》、《笔阵图与黑龙潭的……[详细]

全部夏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