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吕梁市 > 文水县民俗文化

文水县十大民俗文化

文水鈲子
  文水鈲子是流传在文水县境内的一个独特的民间乐种,因其源于并主要流布于岳村一带,故又称岳村鈲子。文水县岳村位于吕梁山下的古官道旁,太原盆地西缘。当地人之所以将这种民间乐种称为“鈲子”,有两种解释:一是因其独特的演奏乐器小钹当地人称为“鈲子”;二是因击打小钹所发出的声音“鈲”而得名。“岳村鈲子”源于祈雨,与当地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紧密相关。口述材料显示,岳村鈲子原作为当地祈雨仪式音乐流传。由于祈雨仪式在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鈲子”音乐一方面随着祈雨文化代代传承,并被当地百姓作为祭祀音乐,而保持其作为仪式音乐的庄严性;另一方面逐渐与民众的生活习俗结合,成为迎神赛社和日常迎宾的仪仗音乐。鈲子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小钹、大钹、大铙、大鼓(雷公鼓),因其乐器的不同组合、独特的敲击方法和演奏姿势……[详细]
文水葫芦制作技艺
  文水葫芦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民国期间,吴村的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就栽种葫芦,然后制作成水瓢、酒壶之类。刘广维和刘生明父子是走村串巷的货郎,除了兜售针头线脑、日用杂货外,就是吴村的葫芦水瓢、酒壶之类。后来,他们在葫芦上用刀刻上一些吉祥的话语,或用烧红的铁器烫个简单的图案,这便诞生了烙画葫芦。2006年,吴村的刘石安和薛改莲成立了烙画葫芦协会,开展种植管理,技艺培训,这一古老的技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使这平凡的农家瓜果登上了艺术的殿堂。烙画葫芦这一技艺以葫芦为载体,以烙刻为手段,辅以针刻、彩绘、镂空、浮雕等工艺,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突出“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的艺术特征。应运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可以烙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达到艺术和自然生物的完美结合……[详细]
  文水长拳是北方武术中较有影响的一种拳术,因由清朝著名镖师左昌德创始,又名左家拳,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文水是“武术之乡”,孝子渠村座落在县城西南,因历来有练拳的习俗,世人称之为“拳窝子”。清光绪年间,左昌德就出生在这里。左家拳初始于家传,精技于师授,丰富于交友,践行于保镖。左家拳是左昌德等几代人在不断实践中,汲取各派武术精华,结合实战而形成的拳术,具有典型的北方拳风格。以腿见长,主要腿法有踢、蹬、踩、踺、踹、摆、钩、扑、跺、挂等十种。谱曰:“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左家弹腿天下走”就是对左家拳威力的考评。左家拳在历代子孙的传承中,已形成体系完整、结构严谨的拳法,其中“面掌”、“弹腿”和“虎头双钩”堪称左家三绝。纵观左家武学,经过历代左氏传人的创造,在健身养生、传承中华武学文化等诸多方面……[详细]
  桥头大鼓是流传于文水民间的一种打击乐,主奏乐器是一面十分罕见的巨鼓,因源于桥头村,当地人称“桥头大鼓”。桥头大鼓主奏乐器是一面直径12尺、高约4尺,由4名鼓手分站东、南、西、北敲击的巨鼓,当地人称“九龙浑天雷公鼓”,协奏乐器为铙、钹。演奏时,由64名铙钹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拥在大鼓周围,形成多队形变化的演奏阵式。桥头大鼓源于古代的祭祀祈雨活动,距今至少有600余年的历史,它与当地民间迎祀麻衣仙姑活动紧密相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清末,祈雨祭祀仪式和迎祀麻衣仙姑的活动空前隆重,桥头大鼓作为18家迎祀队伍之首,每次都大出风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桥头大鼓以其古朴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文革”期间,桥头大鼓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艺人……[详细]
  福胜锣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闫家社一带的民间打击乐,起源无考。远古时期,闫家社属“小约村”,地广人稀,兽害不止。村民采取敲打响器的方式驱吓野兽,形成了一种原始的打击乐。唐开元七年(719),小约村最繁华的地带建起了一座福胜寺。优美的佛乐与当地民乐相互交流,一种具有明显宗教色彩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打击乐诞生了,因主创人员乃福胜寺的飞云长老和普法大师,故称“福胜锣鼓”。清末,伴随着迎祀麻衣仙姑的民俗活动,福胜锣鼓达到登盛时期。福胜锣鼓分为四部分,依次为狗咬狗、刹朝令、将军令、步星斗。狗咬狗,又名“狗厮咬”,像“口技”一样模拟人喊狗吠的声音,惟妙惟肖。刹朝令是朝神拜佛的意思,节奏铿锵,庄重又不失热烈。将军令本是古代军中凯旋时所奏之乐,多用于喜庆活动。步星斗,原为僧人踏着日月星辰方位边舞边奏的一种表演形……[详细]
  马西铙是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马西村一带古老而独特的汉族民间器乐,因演奏时以铙为主而得名。马西铙原称“嘡咣咣”,是文水当地祈雨祭祀时的主要器乐表演形式。每逢久旱不雨之际,村人便将隐唐洞(村西北子夏山)内铁猴子像(孙悟空)背下山进行祭祀,“嘡咣咣”贯穿始终,因此当地有“要求雨,找马西,隐唐洞有个铁猴子,爱听马西的铙片子,听得高兴就下雨”的口谚。北宋末年,有邢、李二姓军乐手落户于此,对“嘡咣咣”进行一系列改革,将军队阵法融于演奏中,并改称其为马西铙。清末,乐人邢毓芬、钮居功又规范了“擦击”、“错击”、“挽击”、“磨击”等各种技巧性动作,将表演动作、表演阵图有机结合,融合于文水迎祀“麻衣仙姑”的民间信俗活动,传承至今。“马西铙”表演形式主要分为:1、《天地人之和》即“马西铙”的主旋律,又有《风调雨顺》……[详细]

全部文水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