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十大民俗文化

井陉拉花
  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的西陲,东距省会40公里。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传统井陉拉花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它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屈伸有度、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壮、凄婉、眷恋、……[详细]
南张井老虎火
  井陉县南张井作火技艺,相传为先祖于康熙初年在山西充哑三载偷师而得。世代相传的“偷老杆”习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烟火宗师。清朝后期至解放前,南张井村烟火一直是县城元宵花会的压轴戏,被视为“官火”。井陉县家喻户晓的歇后语“张家井叫闺女----看火”,足证其名气之大。老虎火的-流程主要是:将干柳木劈开烧成木炭,置以瓮中洒水覆以湿布。而后晾干洒酒用石碾碾成块状。再晾干用擀杖碾烂过以箩,配以硝和硫磺,即成药。主要火种有:起火、锅子火、伞火、老虎火、三国故事火、老杆火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老杆火杆高四丈八尺,下联21条火线,穿以“来回码”。分“四门周底”、“五马破曹”、“八阵图”三个图案。杆上依次主要有“葡萄火”、“十二连灯”、“老爷开门”、“八角青龙”、“仙鹤透蛋”等,主要内容是承前续写三国故事。……[详细]
民间社火(桃林坪花脸社火)
  八百多年前,井陉县小作镇桃林坪村南楸树梁进行了一场激战,多员名将浴血奋战,击败敌寇。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当时的战斗场面,按老人的传说,精心组织,刻苦排练,组建了花脸社火,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桃林坪花脸社火描述的是三国、梁山等故事中各员名将的战斗场面,共有16个回子,每个回子是一个故事(一场戏)。桃林坪花脸社火不唱不说,只有从脸型、招路上仔细观察才能辨认出演员的身份和戏的内容。因桃林坪社火脸型奇特、武艺超群,在嘉靖年间被朝廷封为皇纲护卫队,因此一年一度的井陉赵庄岭皇纲都有桃林坪社火押送,称为押纲护驾社火。一至十五回反映了历代名将的战斗故事,第十六回由桃林坪村老艺人赵维海教师所创。桃林坪花脸社火历史悠久,脸型奇特,服装道具古老,武艺高超,作品齐全。有严密的组织,表演队伍庞大,以护纲护驾做依托……[详细]
赵庄岭皇纲
  赵庄岭皇纲始于明嘉靖时期,距今约500余年之久,相传明正德十年武宗病危,急召外巡堂弟朱厚璁还朝继位,正月二十四日夜,朱途径赵庄岭遇贼兵截杀,朱躲至火神庙神案之下,方免遭死难。后,朱厚璁登基,年号嘉靖。嘉靖帝深感火神救命之恩,降旨封火神为火帝正君,拨皇银重建火神庙,赐皇家全幅銮驾执事以壮神威,钦定于每年正月二十五日为祀典之期,自此赵庄岭火神庙会诞生。每逢庙会帝皆拨皇银遣大臣送皇纲至赵庄岭助香火之资,庙会的皇纲表演即是由此演变而成,现称赵庄岭皇纲。“皇纲”也称“颠杠”,是赵庄岭火帝庙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目之一,它以再现古代帝王之皇家气势而闻名遐迩,倍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杠”为古代的一种运输工具,其组成的队伍称纲队,一盘杠由杠杆、杠箱、杠架、杠箱环、顶旗、杠铃等6部分组成,杠杆横跨杠箱,起抬运作用,……[详细]
井陉婚俗
  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的西陲。毗邻平山、鹿泉、赞皇,与山西盂县、平定、昔阳三县接壤。境内有一条百里之长的古驿道,东通华北、西至西安,是流动人口的必经之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流动的文化地带,一些优秀民间艺术便在这里生根开花、世代传承,尤其是民间婚俗历史久远,特色鲜明,在汉族婚俗中极具代表性。婚礼规模以不同区域、家庭条件和地位确定,婚嫁礼仪、婚庆典礼风格不同,场面热烈、欢畅、喜庆、祥和,地区特色浓郁,礼仪乡风繁多。婚礼包括提亲、迎亲、拜堂、喜宴、摘食奁、闹洞房等程序。讲究也颇多,大致包括:男方求婚时要“下庚帖”、“送食箩”, 迎亲、娶亲仪仗队的编制,新娘出嫁要“穿红袄”、“蹬黄套鞋”、“戴护心镜”、“蒙红盖头”,迎亲途中“鸣锣放炮”,娘家兄弟“送亲押轿”,遇奇石、怪树、井、碾磨,要“贴……[详细]
井陉面塑
  南张村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中部,属秀林镇管辖。东北距县城微水镇7公里。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古驿道从村中穿过,绵河水在村北部自西向东湍流而下。村中煤台,煤厂、石料厂等企业众多,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南张村历史悠久,早在隋代就有村民居住,至今已有1400多年。村中文化底蕴丰厚,南张村“八景诗”广泛流传。村中文物古迹,民居古建筑较多,其中真武庙、观音庙、龙王庙、古戏楼等各具特色,庙会花会等年节庆典民俗文化事项丰富多彩。每年正月十八的花火会面塑展就是一项特色鲜明的活动。据考井陉南张村面塑展可上溯到清代中期,至今已举办约200年历史。花火会上燃放烟花爆竹,并在火场中摆放各种供品以祭祀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供品最初较为简单,多为面制的猪羊、寿桃等。后来逐步改进,增加花样,出现了十二生……[详细]
井陉雪花山庙会
  石家庄一带的庙会历史悠久,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据考证,早在汉代,封龙山就有祭山活动,这是封龙山庙会的渊源。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寺庙祠坛大兴。诸如关帝庙、药王庙、观音庙、奶奶庙、圣母庙、三官庙、真武庙、吕祖庙、城隆庙、五道庙、土地庙、山神庙等,逐渐遍布各地,祭神敬仙活动也随之频繁和普及,庙会随之盛行。栾城西宫大庙会就是祭祀南海观音的活动,井陉雪花山庙会起源于祭神。也有的庙会,是群众为了悼念他们崇敬的人而设立的。如灵寿城关农历二月初一的“成官”庙,是为了纪念灵寿知县成肇麟而设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德法联军追击西逃的慈禧和光绪,路经灵寿时,胁迫成知县提供粮草、车马、妇女。成知县断然拒绝,被法军系于马后,绕城飞跑。成知县不甘受辱,又难逃魔掌,便于深夜投井自尽。灵寿百姓便将他的殉难日定为庙会日……[详细]
微水武术
  微水村位于太行山东麓,为井陉县政府所在地,现有村民六千余人。自古为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铸就和陶冶了微水人的崇文尚武乡风。据考微水武术脱胎于古代祭祀神灵的社火活动,在形式上是围成场子伴以鼓乐,在庙会和节日村民积聚的时候进行演练。微水武术现有文字可考的是民国二十三年“高氏”家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高氏始祖高兴世袭都指挥史(口传系皇帝殿前戴刀指挥官),迁居微水后家族中习文练武者代代相袭。微水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经过几百年的演练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特色。首先表演程序形式独特。外出表演时要将所有兵器放在大天底下(有时在天地爷底下),用黄纸燎一下,演练人员拜一下兵器,然后抬上大鼓,鼓乐齐鸣到表演地点围成圆场子先进行跑阵,“阵”的形式不拘一格,有一字长蛇阵、阴阳八卦阵、九宫阵等。跑完阵后第……[详细]
井陉朝阳寺庙会
  朝阳寺位于井陉县城西北,毗邻矿区,平涉路微矿段穿村而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久负盛名。朝阳寺庙会是东南正村具有悠久历史的庙会,因时代变迁渐趋衰弱。2003年后在朝阳寺住持一醒法师的组织引领下,庙会规模越办越大,场面隆重壮观,影响深远,波及北京、太原、石家庄等地。朝阳寺庙会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正式开始,首先是隆重的迎请五台山各寺院高僧大德的仪式。迎请之时,钟鼓齐鸣,佛号悠悠,幢幡伞盖,甚是威仪,犹如皇帝出行,蔚为壮观,把人引领入佛国妙景之中。队伍最前面朝阳寺僧人双手托香盘引路,伞下端高僧大德,仪表端庄,众僧人及众居士或手捧鲜花,或高举幢幡紧随其后,文艺团体在两旁载歌载舞,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迎请仪式结束,寺内开始举行开光法会。参加庆典的各地僧人、法师约百十余人,佛乐队三十余人,居士及信众两千多人……[详细]
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
  太行八陉之五的井陉,自古又称四省通衢,井陉窑烧制技艺在隋代已完全成熟,唐、五代时与邢、定同时生产着“官”字款白瓷,成为河朔三镇之一,统治镇、冀、深、赵四州长达160年之久的成德军的官窑。按照元朝编写的《金史·地理志》记载,在整个金代所占据的北半个中国(淮河以北),只有井陉窑(真定府)出产瓷器。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选验、耙泥淘洗、澄浆陈腐、揉泥、二次陈腐、拉坯、干燥、修坯、干燥、施釉装饰、自然干燥、装窑、烧制、开窑、选验、包装等,其中最能体现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的是它的特色装饰。在盛唐时期,井陉窑就在造型与装饰等方面开辟了自己的天地,它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装饰工艺。凡印、刻、划、篦划、剔、绘、粘贴、捏塑、雕镂、金绘等无不毕具。在唐代井窑的白瓷中就已出现了点彩装饰,其中五代……[详细]

全部井陉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