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滦州市民俗文化

滦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滦州驴皮影
  滦州驴皮影(2009年入选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滦南县境内的皮影戏是滦南县民间地方剧种之一,始称滦州皮影,俗称驴皮影。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支派,有独特的唱腔和操纵技巧,制做影人则是一种雕刻艺术。滦州驴皮影戏约创于明代中叶。创始人是黄素志。清朝中末叶和民国年间的皮影戏和现在的皮影戏是一脉相传,是地道的滦州影,也称老呔儿影。在唐秦一带流传,遍布滦南全境。20世纪30年代滦南皮影艺人张绳武、张占科等人把皮影戏推向0,灌制大量唱片,流传海外。从清朝中末叶到民国时期,滦南境内活跃着柏各庄杨久荣影班、东黄坨郑殿元班、西新庄陈文礼班、西新庄陈文智班、柏各庄西城子王洪岳班、西桥高志鹏班、东沙窝侯老忠班、王东庄王二顺班、断火庄夏家班、油盘庄马国明班、丁庄户影班等众多班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详细]
卢氏皮影雕刻技艺
  卢氏皮影雕刻技艺(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山皮影雕刻分为东西两个大类。以滦河为界,以东是乐亭皮影代表,以西是滦州皮影代表。卢氏皮影继承了唐山西路皮影特色。建国初唐山皮影戏兴盛,皮影雕刻也随之发展起来。于是在皮影界流传着“东李西阮”的说法。即东路皮影雕刻有李友林,造型优美,雕刻细腻;西路皮影雕刻有阮贵忠,雕刻粗犷,刚劲有力。卢氏皮影代表性传承人卢福增生于1948年。13岁开始登台表演皮影。童年时期是皮影兴盛时期,当时制作皮影是小孩子们的大众爱好。课余时间会自己做些,自娱自乐。成年后因为对皮影的喜爱,恰逢本村王维堂正雕刻皮影用人,于是投其门下开始了五年的从艺生活。在这期间给冀东大地数百个影班子制作皮影道具。也因此成就了自己以后的艺术基石。在四十多年皮影雕刻生活中,积累……[详细]
滦州剪纸
  滦州剪纸(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滦州剪纸,是我国北方剪纸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中国剪纸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滦州剪纸是滦州皮影的姊妹花,它们有着同样悠远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是蜚声中外的文化瑰宝,给人类留下了永恒的艺术之美。剪纸,又叫窗花或剪画。它是在纸上剪出来的画。它的特点是:单纯、明快、朴实、粗健而富有装饰风味。旧时的民间剪纸,是滦县人民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来自民间,出于劳动群众之手,是劳动群众用来表达心声,歌颂生活的艺术创作。在取材方面,大多是生产劳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岁时节庆、祈福纳祥、婚丧嫁娶、生诞寿庆,以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小景、世态万象、时政宣传,以及鸟兽虫鱼、瓜果菜蔬、儿童生活等。劳动群众通过剪纸作品,表达他们美好的情感、理想和愿望,装点他……[详细]
滦州皮影
  滦州皮影(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滦州皮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对许多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过重要影响明朝万历年间,由滦州安各庄秀才黄素志首创的滦州影,已经走过了三百多个年头,他曾是滦州先民的精神家园,给了人们无限的欢娱与抚慰,希冀与憧憬。驴皮无知可做偶,演员幕后唱世情。滦州皮影以其悠扬悦耳的独特唱腔,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精妙绝伦的影偶雕制,出神入化的操纵神功,曾经红遍全国,享誉世界,它给人类留下了永恒的艺术之美!滦州皮影是“用薄片透明之驴皮,雕成人物等形,夜间于台上架纸窗,借灯光映照,远视之意态生动,惟妙惟肖,故谓之影戏”。滦州皮影把影人分为生角、旦角、髯角、净角、末角、大角、丑角和神妖仙道等八种类型。滦州影的板式,分大板、二板和三性板三种。人们歌唱或奏乐……[详细]
冀东地秧歌
  冀东地秧歌(2013年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冀东地秧歌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以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是我国北方汉族四大秧歌之一,主要发源于原唐山境内的滦县、乐亭、昌黎、卢龙等滦河中下游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的舞蹈形式。唐山北靠长城,南临渤海,东界滦河,西接津京。北部为山区、半山区、南部是沿海,中间为平原,这里气候四季分明,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冀东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传统的冀东地秧歌活动形式个性明显,有“串街秧歌”和“打场儿秧歌”两种。“串街秧歌”走街串巷行沿途表演。串街表演注重整体效果,庄重而有气魄,舞蹈方面动作简洁,音乐节奏平缓。“打场儿”即在固定场地表演。可分为“大场”和“小场……[详细]
滦南秧歌
  滦南民间秧歌注重塑造人物、善于表现故事情节,表演上诙谐幽默、节奏感强,是农村群众主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是农村群众参与最多的文娱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影响至周边各县。多方考证,如今流行的滦南秧歌最迟形成于元代,在唐朝最为兴盛。按滦南风俗,每年农闲的正月,在乡村便自发兴起秧歌活动,直至填仓(正月二十五)。滦南境内的早期秧歌分南派和北派。南派以柏各庄为中心,以守盐庄村张氏家族为主;北派以倴城为中心,向周边几十个村辐射,形成北派秧歌区域,多种风格和形式并存。改革开放后,南、北两个流派走向融合。滦南秧歌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继承发展优秀民间文化的结晶。具体形式是舞蹈表演。舞者分为沙公子、妞、丑、㧟等行当。沙公子扮成青年男子,妞扮成闺阁少女、少妇,丑扮成滑稽男性,㧟……[详细]
滦州地秧歌
  滦县地秧歌虽然与唐山、秦皇岛二市其他县区的秧歌同属冀东地秧歌的范畴,但是,不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形式内容方面说,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文化特色。滦南秧歌为“扭秧歌”中速大慢板的扭功为上,以中场为主。近年来周边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小出子,而且经专业人员和秧歌艺人们的不断改革创新,精品叠出。滦县秧歌不仅行当齐全,文武齐全,每个行当都有技艺精湛的一批领军人物。不仅全面保留了过街秧歌,大、中、小场的表演形式,还保留了其他地区已不见的唱秧歌。滦县地秧歌最为突出的是小场秧歌,数量多达二、三百出。滦县地秧歌的发展历史时代名家辈出,奇能绝技代代相传,异采纷呈,极大地丰富了地秧歌的艺术表现力。脚步多变动感十足,身段端庄且灵巧活泼舞蹈优雅且张驰有度。各行当特点独具。武擓骚而不俗,文擓俏而不泼,小姐妞秀而不拘,丫环妞嘻而不……[详细]
滦州古城民间祭火风俗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有“祭火”、拜火之习俗,其中祭火之俗在古城游牧民族如蒙族、契丹、鲜卑等中最为突出,拥有大量有关火的神话、传说,加上民间现存各类有关火的民俗事象,火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表现形式多样。自古以来,火在契丹族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滦州古城为发掘北方契丹民族祭火的文化象征,打造景区特色旅游,形成旅游精品节目呈献给游客。整台节目由40多名优秀舞蹈演员组成,以舞蹈的形式表现驱魔、迎火、祭火、祈福平安、与火欢歌组成的“祭火祈福仪式”,再现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神圣、古朴、神秘的祭火盛况。寓于赶走-、污秽,降福人间,预祝人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每天晚上19:30——20:30准时在滦州古城演出,共同体验萨满驱魔、火女迎火、钻木取火等……[详细]
  唢呐吹歌(滦县)(2009年入选唐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乐器——唢呐,又称喇叭,是民间用嘴吹响的一种乐器,它主体用木管制作而成,有多孔、扁嘴、钢炭头组成。这种乐器在冀东大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流传甚广,尤其在唐山地区更为活跃,一般的群体活动都少不了这种音乐。唢呐的发展史已有千年之久。历来考生得中、发丧嫁娶、庆寿庙会等场面都用吹唢呐烘托气氛,在喜庆之日更为热闹。唐山地区广大城镇,每逢春节期间都要举办秧歌花会,用唢呐的热情把喜悦的气氛带到新的一年生活中去。古老的庙会更少不了唢呐的演奏,在人们心中还有一种驱邪免灾,迎好运的观念。因而唢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文化食粮,在文化领域里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随着历史的进程唢呐艺术也逐步的改革发展,古老的传统方式是用乐谱工尺合上五六凡……[详细]

全部滦州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