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邯郸市 > 丛台区民俗文化

丛台区十大民俗文化

豫剧桑派艺术
  豫剧桑派艺术是豫剧中的重要流派。它的创始人是已故原河北省文联荣誉委员、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河北省邯郸市政府艺术顾问、邯郸市东风剧团副团长,著名豫剧艺术表演家、教育家桑振君先生。豫剧桑派的声腔艺术创造了偷、闪、滑、抢及离调等技巧,有一套与之相应的“咬字、发声、行腔、用气”的唱法。唱腔设计强调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坚持“以字代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理念,依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板式结构,重新进行整合和构架,并博采各大流派之精华,精心吸收姊妹艺术中的有益成分,巧妙地融合于桑派的声腔艺术中,使人物的音乐形象“一人一貌”,被称为“豫剧一绝”。从而拓展了豫剧声腔艺术的空间和表现力度,提升了豫剧声腔艺术的品位,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受到业界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也受到了广大观众……[详细]
冀南皮影戏
  冀南皮影主要流布于河北邯郸多个县区。冀南皮影戏源远流长,据传是北京宫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冀南皮影戏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南皮影有着重要联系。冀南皮影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体现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冀南皮影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冀南皮影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乐器。乐队配有板胡、二胡、闷笛、三弦、唢呐、笙等乐器,现在又配上了电子琴。武场配有板鼓、战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马号、梆子等。冀南皮影戏班社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基本上体现了原生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冀南皮影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时至今日却陷入十分尴尬的生存境地,大多……[详细]
丛台扇鼓
  在冀南邯郸丛台区,每逢民间庙会,就有以扇鼓舞作为敬神舞蹈的习俗。扇鼓又名喜乐、迎春鼓。扇鼓的基本鼓点有单点、双点、一花点、半拍击点、小碎子点等。所用曲调以民歌、小曲、地方小唱腔为主,表演形式单人多人均可。表演时,演员手持鼓键、随唱击鼓表演,走唱、坐唱、独唱、对唱因情间用,其台步轻快,造型优美,节奏和谐整齐。扇鼓舞又叫打扇鼓,使用扇鼓、马鞭两种道具。扇鼓由鼓面和鼓把组成,鼓面是一个圆铁环,其上张覆羊皮,鼓把是一铁棍,下端有铁环,环上挂小铜铃,其形颇像团扇,故称扇鼓。打扇鼓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随舞步节奏边移进边晃动扇鼓,使把上装饰的铜铃发出响声,同时按音响节奏以鞭击鼓,作出各种舞蹈动作。打扇鼓载歌载舞,参演人数一般不少于8人,演出者不受性别和年龄的限制,但丛台区每逢庙会,打扇鼓者多为中老……[详细]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地处河北省最南端,距省会石家庄180公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历史近3000年。战国时期,赵国在此建都158年,演出了许多英勇悲壮的历史活剧,经司马迁写进《史记》后,形成数百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连同其他与邯郸有关作品和事件的成语典故,共有近2000则,成为邯郸市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它们具有以下特征和价值:一是数量多,内容丰富。据《邯郸成语典故集》编著者郝在朝先生搜集整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0多则。现在又有研究者说不下2000则。其中直接与邯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也有200则。其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军事、人物、风俗、文化等方面。二是对建设特色城市,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价值。邯郸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内涵之一就是有与其相关的一千多则成语典故,被誉为“成语典故之……[详细]
邯郸梅花拳
  梅花拳创始人相传为收元老祖,第二代张三省。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邹宏义祖籍北直隶顺德府,曾读书数载,看到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得到仙人张三省点拨度化,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创立了独特拳派梅花拳。它动作朴实大方,既有表演观赏价值,又有攻击制胜实战功效,成为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个拳种,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我国文武双修的独特拳派。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有桩上梅花拳和落地梅花拳之分。其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九宫桩、八卦桩、108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小势、拗势、败势等五种套路,无一定形,其招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其-有太阳功、太阴功、梅花桩功、静功、动功、九九归一还原功、保养功等。其拳法有蹦、跳、……[详细]
赵奢战鼓
  位于邯郸县紫山东麓20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叫大峪庄,那里至今保留了历经千年的赵奢战鼓及鼓谱23套。赵武灵王为了富民强国,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而名将赵奢首先响应,曾被封为“马服君”。在阏与之战中,赵军急擂战鼓,以鼓势助威,从而势如破竹,把秦军一举全歼。之后,赵奢悟出战鼓在当时战局中有不可取代的威力。因此战鼓的出战、激战、-、凯旋、上山攻、下山攻、平原冲锋等,都做了长期的创新和改进,渐趋规范,并将其形成了23套鼓谱。阏与之战后,赵奢奉命镇守赵西边陲——紫山。战鼓队战士将战鼓放在近处道观内,一有空闲就教年轻好奇的道士学习。后来这些道士也随军编入战鼓队伍,长期从事军队战鼓行当,或出征、或助战、或庆凯。他们的鼓艺精湛,鼓声粗旷热烈,气势恢宏,鼓舞斗志,所向无敌。从此赵奢战鼓成了百战百胜的象征。但……[详细]
邯郸平调落子
  平调落子起源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武安市、邯郸各地及晋冀鲁豫四省结合部地带。平调由豫北一带流传的梆子戏演变而来;落子原名莲花落,源于民间曲调“花唱”,经艺人口传、加工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艺术。因两个剧种多在一团内“两开箱”演出,俗称“两下锅”。平调属于梆子腔系板腔体,曲调优美、旋律流畅,细腻委婉、高亢明亮,表演粗犷豪放。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早期文场主要用二弦、轧琴、板胡等伴奏,后又增添了二胡、中胡、唢呐、笛子等,角色行当齐全,有“四生四旦四花脸”,亦称“四梁八柱”。平调以表演朝代大戏为主,俗称大戏;有200多个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以生戏为主,如《两狼山》《董家岭》《铡赵王》《下陈州》《盘坡》《天仙配》《桃花庵》《跑城》等朝代戏和《江姐》……[详细]
邯郸古城传说与民俗
  邯郸位于冀南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兴起于殷商后期,有三千年的建城历史,二千五百多年前战国时期曾经是赵国的都城。邯郸人杰地灵,蕴藏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千百年来,留有赵王城、武灵丛台、铸箭炉、照眉池、学步桥、罗敷潭、黄粱梦等诸多文物胜迹。产生过赵武灵王、秦始皇、荀子、廉颇、蔺相如、张国彦、王琴堂等许多杰出历史人物。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无疑成为民间文学创作的宝贵源泉。产生于当地民间,作为人民群众直接创作的口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等源远流长。如战国《庄子秋水》有“邯郸学步”故事,汉《淮南子》有“鲁酒薄而邯郸围”故事,魏晋《列子》有“赵简子放鹤”故事等等,其中有的是在民间口头传说基础上形诸文字的。长期以来,邯郸人民创作出无数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民间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历史人……[详细]
黄粱梦文化
  邯郸黄粱梦文化是以邯郸黄粱梦吕仙祠为依托,同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是罕见的有实物载体的中国梦文化代表。黄梁梦吕仙祠是黄粱美梦典故的发生地,系文物保护单位,其兴建源于唐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枕中记》来源有二:一是邯郸当地民间传说,谓卢生名英字粹之,居黄梁梦东北的卢英堡;二是受南朝刘义庆所撰写的《幽明录》中的《杨林》启发,入枕做梦,另有现实人物的经历为素材。小说面世后,在其发生地所建的卢生祠正是呼应这一历史现象的产物,起兴建年代已不可考,据明代诗人王世贞“拂藓自读-碑”诗句推测,吕仙祠始建于唐末,至迟北宋也已有祠,王安石诗“邯郸四十余年梦,相对黄梁欲熟时”,可证明当时祠已具影响,但最初只是座民间性质的小庙,多是文人感叹时事命运、百姓寻求祛病消灾的场所,后随着道教的……[详细]
  很早以前,邯郸城西有个叫肖洼的小村,村里有名十九岁的小伙子肖山,长相英俊,人又勤劳善良,只可怜孤身一人,家境贫寒。肖洼村十里之外有个桃花镇,镇里有个叫冠秀的姑娘,是富甲一方苏员外的独生女,不但人长得如花似玉,且又知书达礼。这一年,冠秀一十八岁,员外想给她寻个富家哥,可冠秀定要高楼打彩,来个“不图庄院不图地,挑个风流好女婿”。员外只好搭起彩楼,单等八月十五让女儿打彩择婿。到了打彩那一天,楼前人山人海,肖山也想凑个热闹,开开眼界。没想到,冠秀的彩珠,偏就打中了肖山,肖山是又惊又喜,小伙们是又羡又妒,同时也气坏了一个不在人世的姑娘。这姑娘是桃花镇杨员外的千金,名叫沁香。她生前原想抛彩择婿,怎奈她爹硬把她许给告老还乡的陈天官为妾。沁香哭得死去活来,不出半年就忧郁而死。今天,闻知冠秀打彩,她也来看个究……[详细]

全部丛台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