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民俗文化

运城市民俗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运城市永济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较好的自然环境是棉花种植的理想之地。长久以来,棉织品加工一直是当地的传统手艺。在永济市开张镇一带,是“三晋植棉第一镇”、全国著名的22个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惠畅土布制作技艺就在这里。当地农民春育棉籽、夏管棉……[详细]
  运城盐池是中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是我国最古老的盐业生产中心。盐池位于浇水河畔,周长约60千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形状宛如一个天然沐盆。盐池所出产的盐,是水卤经日光曝晒而成,颜色洁白,质味纯正,杂质少,富含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是天然的美容产品,除可供人食用外,同时还是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制药业的重要原料。河东制盐工艺独特,人工技艺在卤水养制过程中占很大的比重,盐工的直觉和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详细]
  高跷走兽是稷山县阳城村一种独有的汉族舞蹈表演形式,每逢农历闰年正月廿九举办庙会时为祭祀火神而献演,意为驱邪避妖,战胜灾难,自清雍正年间开始盛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高跷走兽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需要两个演员通力合作,将制兽艺人的精湛技艺与高跷演员的精彩表演完美地结合。表演时,他们依据所扮角色画着脸谱、穿戴着走兽道具,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在锣鼓、花鼓等传统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边舞边行,气势宏伟……[详细]
  地窨院,又称“地坑院”、“天井窑院”、“下沉式窑院”,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这种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形式以山西南部黄河之滨的平陆县境内居多。地窨院是典型的生土建筑,它是黄土丘陵区的土窑洞移植到平原地带的民居形式。这种院室的建筑方法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几十平方米的方形平底大坑,然后在坑内的四壁凿挖窑洞。为了解决人畜的上下、出入通道,在坑的一侧,挖一条向下……[详细]
  山西面塑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其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富有美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新绛地处汾河下游,是山西省小麦主要产区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宋代,人们就开始用白面塑成猪、羊,代替真猪、真羊祭祀。此后,这种既经济又实用的办法便在古绛州一带沿袭下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详细]
  闻喜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形似圆月,外皮粘满白芝麻,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它以面粉、芝麻、糖、香油等为原料,经过制馅、制坯、油炸(煮)、冷却、上汁、粘芝麻等道工序加工而成。闻喜煮饼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在祭祀、婚嫁、建房、乔迁等民俗活动中广泛使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当地的传统婚嫁仪式上必不可少,因其圆……[详细]
  新绛县古称绛州,制作绛墨是该县的传统产业,过去常当作贡品,被文人墨客赞誉为“落墨似漆,万年存真”,百余年来受到群众追捧。绛墨传统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汾河下游与新绛县相毗邻的襄汾、侯马、稷山一带,其中尤以積文斋笔墨庄制作的绛墨最为有名。绛墨常用的材料有皮胶、油烟、冰片、麝香、朱砂等。绛墨捶打是力气活,生产工人仅捶打一项就要百遍,揉与压需用巧劲,只有这样制作出来的墨锭才能质细蕴光,不胶不涩;研墨写字,乌……[详细]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是随着棉花栽培和棉纺织技术传入黄河流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今天在黄河流域中东部的永和县,这一传统技艺仍然保存完好。“晋南土布”既是当地民众床单、被褥的当家材料,又是旅游纪念品的“宠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土布织造的基本工序有弹花、搓花卷和纺棉等。主要工艺有纬线制作、经线制作和上机织布。其中,缠拐子、浸线子、蹾线子、晒线子、拉线子、解线子、卷线子等工序具有比……[详细]
  新绛县自古为水陆码头,商业和传统手工业历来发达,从而聚集了一批文人墨客,也产生一些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绛笔生产便是一例。据传,秦国大将蒙恬发明了毛笔,后随秦始皇东巡,路过绛州,亲传造笔之术。至宋帝赵匡胤时,绛州制笔业已达鼎盛,贵为历代朝廷贡品。在其后的千余年间,绛州历代制笔艺人,承先人技艺之精华,不断改进创新,技艺日臻成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绛城内仅笔墨作坊就有一百余家,年产毛笔十万支,行销全……[详细]
  炒粸是流行于山西省垣曲县境内的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具有养胃健脾之功效,深受群众欢迎。垣曲炒粸选用当地优质的小麦做原料,经过观音土炒制而成。炒粸颗粒大小均匀,面黄焦脆,口感颇佳,老少皆宜,吃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垣曲炒粸品种繁多,主要有花生炒粸、核桃炒粸、芝麻炒粸等。垣曲炒粸属于当地传统小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养胃补脾的功能,可帮助出门远行的垣曲人解决在外水土不服的问题,也是民间亲朋好友互赠的佳品。随着……[详细]
  螺钿漆器是汉族传统漆器品种之一。螺钿又名螺甸、螺填、钿嵌等,分硬螺钿和软螺钿两种,主要取材于蚌壳、鲍鱼壳和贝壳等,将其磨薄磨光加工成硬螺钿片或是通过泡制加工成软螺钿后,具有美丽的珍珠般的光泽。螺钿漆器自唐代开始兴盛,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镶嵌螺钿的贝壳片较厚,至北宋始将贝壳片研磨,截切成薄片,作品更为精细。在明、清两代,镶嵌螺钿漆器又饰以金银箔和金银屑,使之更为绚丽。稷山螺钿漆器在用料方面……[详细]
  绛州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朝中叶,是在传统雕刻印刷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历史上的绛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齐名,代表作有《春牛图》、《四季美人》、《猴子抢帽》、《馗头》等等。绛州木版年画的刻版印刷技艺十分繁杂和讲究,从起草绘图到最后印制出一幅年画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既要有高超的绘画水平,又要有不俗的刻版技艺,还要熟练掌握套版印刷的窍门。在漫长……[详细]
  麦草画,俗称扎麦草,在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广为流传。近几年,永济市民间艺人进行改革、发展、提高,使麦草画由单片变多片、由单层变多层、由单色变多色、由平面变立体,形成系列产品,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麦草画取材方便,用料普通,工具简单,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往往要经过剪、劈、泡、刮、裁、贴、烙、烫、画、染、装等几十道工序,题材有花鸟、人物、动物、山水、建筑等。麦草画民间风味浓厚,装饰性强,是厅堂挂件、馈赠……[详细]
  绒绣是一种传统的美术制品,它运用独特的“色渐变网点过度”和12种针织手法,巧妙地将形、色、光融合,使作品形象逼真、神态活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古称河东,是关羽的老家。传说关夫人刺绣精美,绣娘们为纪念关羽夫妇,便将这种民间刺绣称为“关圣绒绣”。运城的绒绣艺人用祖传的绒绣技艺,多变的针法,创造性地发展了绒绣艺术。运城市盐湖区绒绣艺人李淑叶的绒绣活在当地首屈一指,她自幼随母亲学……[详细]
  新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相传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建都古新绛的晋献公命令宫中巧匠用簿金片剪成十种果子纹样缀于绣鞋之上,表示当时被晋国征服了的十个小国向其纳贡称臣,此鞋样现仍流传于新绛一带,名曰《十果鞋》。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日》诗中曾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新绛剪纸艺术分布广泛,主要题材大致有三:传统民俗类、戏曲故事类、现实生活类,其中又以戏曲故事类居多。新绛戏曲人物剪纸,俗称窗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