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沧县民俗文化

沧县十大民俗文化

沧县狮子舞
  沧县的狮子舞素以火爆、热烈、凶顽、技多、逼真、英姿而著称。狮子头以纸浆粘制而成。有的狮子头下巴可活动,舞狮人在狮头内控制能完成张口咬球、打哈欠等动作;有的狮子用铁片制成眼皮,能完成睁、闭眼动作。无论何种类型,狮子头都是锯齿獠牙,两目圆瞪,血盆大口,鲜红长舌头耷拉口外,一副凶猛之相。狮身用麻编制,将麻染成红绿黄三色,用绳线贯穿其中,固定于黄披布上。狮背上有一弹簧上连大绒球,狮子走动时绒球颤动不止。尾部用麻制上翘。狮子头上还安有串铃及彩绸。狮子队一般有大狮子2-3头,小狮1-2头。大狮由两人扮,一人手持狮头,狮子颈部毛下披,另一人弓腰紧抓前者腰部,将狮身麻披缚搭在背上。狮的腿脚由演员的腿脚附以绒麻扮成。小狮一人扮,头顶狮头,身披狮皮毛,手足着地。狮子舞的舞姿颇为丰富,多是模拟狮虎的动作并加以艺术……[详细]
沧州木板大鼓
  沧州木板大鼓自产生至今流传了几百年,2006年“沧州木板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名录。在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由沧县木板大鼓老艺人王振义、刘凤鸣表演的《贾宝玉夜探潇湘馆》获得了最高奖“卢浮”金奖。沧州木板大鼓多次走出国门参加华人艺术节。在沧县礼堂年年举办免费供人欣赏的“古韵书场”活动,已经成为沧县独特的地域精神文化象征。2009年10月中国曲协正式批准命名沧县为“中国曲艺之乡”。木板大鼓是流布于河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鼓书形式,有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调、老木板子、老北口木板、怯大鼓、鼓碰弦儿、弦子鼓儿、木板西河调、憋死牛等别称。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木板大鼓相传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知……[详细]
沧州武术
  沧州市地处河北东南部,东临渤海,南接齐鲁,北倚京津,号称京津南大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处、人犯流放之所,人们习练攻防格斗之术以求生存,因此武术盛行。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乾隆年间已成为华北一带的武术重镇。1992年,沧州被正式命名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沧州武术历史悠久,“源于春秋,兴于明朝,盛于清代,清末民初甚为繁盛”。沧州的武术门派众多,有八极、劈挂、燕青、八卦、六合、查滑、功力、太祖等53个拳种,占全国129个武术门派拳种的40.3%,各门派均具有刚猛剽悍、力度丰满、长短兼备、朴中寓鲜的风格特点。近几百年来,沧州武术精英荟萃,涌现出丁发祥、霍元甲、王子平等大批高人义士,为御外辱、扬国威、光大中华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沧州武术独树一帜,除有代表性……[详细]
运河船工号子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队近日在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沧州市沧县捷地乡,发现了7名大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人,并对号子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和整理。这是河北省第一次发现并记录大运河船工号子。据参与普查的河北省沧县文化馆馆长王建国介绍,沧县捷地乡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北通天津,南接山东,为运河上的咽喉。自隋末大运河通行,沧县捷地就出现了拉纤船夫。船工号子是纤夫们为了在拉纤中步调一致、提高劳动效率而自然创作的一种民歌。这次记录的沧县船工号子有起锚号、摇橹号、拉纤号等十余种。除起锚号子是大家齐声唱外,其余的号子都是一人领唱众人和。船工号子节奏急促,领、和呼应紧凑,为呼喊性音调,声调高亢、激昂,多为上下句结构和比较简单的咳、哎、嗨、哟、嗖等呼和词。据介绍,沧县船工号子何时出现目前仍无确切资料记载。从二……[详细]
沧州通臂拳
  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势。它不同于白猿通背、猿猴通臂、螳螂通背和二郎通臂。通臂拳又称独流通臂,因它源于独流,故有此称。又称沧州通臂,因1916年沧州郭长生将此拳引进沧州,此拳在国内外影响颇大,故“沧州通臂”很驰名。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拳种和拳法》书中说:“沧州通臂拳讲究激步勾子、纵步斩,其代表人物是刘玉春和郭长生,人称‘郭燕子’。”(注:刘玉春系郭长生的恩师)。通臂拳所以称通臂二十四势或二十四势通臂拳,是由于该拳由二十四个单打姿势组成。而这二十四个单打姿势中的每一个姿势一般根据击着点不同分三种不同打法。又由于各个单打姿势可以任意组合,大组合五个一组,小组合三个一组,可以组成无数个套路,故有“千趟架子万趟拳,通臂出来一势打不完”的说法。通臂二十四势还叫“合一通臂拳”,这是因为通臂拳讲求“……[详细]
6、弹腿
弹腿
  弹腿是中国传统武术门派之一,在演练时讲究低盘下势,对肩、腰、胯等部位的支撑力和运动力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下盘需稳健有力,因此,非常注重桩功的练习。其桩法有单鞭桩、担山桩、三合桩、伏龙桩、伏虎桩、混元桩、对门桩、双掖桩、四平桩、七星桩等十余种,以定架稳势、调练气息、培养内功、修练真气为主。弹腿是一种以屈伸性腿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手法、步法所组成的拳术套路。此拳腿法快速屈伸出以激力,如弹射之势而故名。近代弹腿名家首推王子平(1881~1973)。王是河北省沧县人,回族,生于穷艺人之家,祖父以皮条、杠子闻名,其父有“粗胳膊王”之称。王子平自幼苦练武功,除武术、摔跤、举重外,凡有益于拳术练功者,如杠子、皮条、扯旗、跳绳、踢毽子、游泳、骑射等,莫不研习,因此被誉为全面的武术家。王子平常表演石担(举重),……[详细]
沧县哈哈腔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沧县类别:传统戏剧哈哈腔又名柳子调,艺人称之为合合腔。它是由冀东南、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衍变而成,产生年代有待考证。据《沧县志》记载和20世纪80年代沧县文化普查结果证实,明代哈哈腔流入沧县,清朝时沧县戏曲走向兴盛,哈哈腔和梆子腔形成鼎立之势,班社急增,技艺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后来由于战争原因,沧县戏曲急转直下,农民流离失所,哈哈腔班社消亡、艺人离散。新中国成立后,沧县先后有八个哈哈腔剧社成立,演出剧目丰富,艺人数量倍增。“文革”期间,哈哈腔和其他艺术一样受到了冲击,限制了哈哈腔艺术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哈哈腔挣脱禁锢焕发青春,兴盛一时。但由于重于传统、不善革新,沧县哈哈腔终末能兴盛和发展起来,沧县仅存七里淀乡踅庄子村一处业余班社。沧县哈哈……[详细]
沧县镂空木雕雕刻技艺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沧县类别:传统技艺镂空木雕又称透雕和空雕,是在木雕的基础上经过多少代木雕艺人的想象和创造发展而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沧县镂空木雕技艺明清时期空前发展。当时雕刻家具、寺庙建筑很盛行,雕刻艺人应运而生,《中国工艺美术史》记载:“明清时期,民间木刻的佛龛、窗格、屏风等在山西、河北等地很普遍,内容和形式都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镂空木雕是艺人在家具、建筑、神器中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雕刻技法。当时沧县比较著名的艺人是刘振红(出生年月不祥),沧县鞠官屯人,沧州的清真寺由他及徒弟等人制作。他的徒弟0色的是高连元(1890-1968年),沧县马落坡人,曾参加青县盘古庙等许多寺庙的维修和制作,家具和佛龛的雕刻堪称一绝。他的徒弟吕联青(1882-1963年)技艺高超,家具寺庙建筑……[详细]
9、落子
落子
  落子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它流传于沧州地区,尤以沧县、南皮县为盛,据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冬季农闲时排练,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示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落子系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的。唐山落子发展成为现在的评剧。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落子系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的。如《茉莉花》、《放风筝》……[详细]

全部沧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