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廊坊 > 霸州市民俗文化

霸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冀中笙管乐·高桥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高桥音乐会“高桥村音乐”为僧传吹打乐,相传系由清康熙年间云游至此的正定大王庙乐僧广达和尚所传的佛乐演变而来,俗称“和尚经”。其演奏时由管子领奏,有3个和尚诵经,12个乐师演奏。高桥村音乐会靠家族方式传承延续,自诞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为主要乐师。尚家不仅世代精通“点笙”,且谙熟音律古韵,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桥村音乐流传久远而不走形。高桥村音乐属当地“北音乐”(又称“经”),有别于俗世民众自娱自乐的“南音乐”(俗称“会”)。北音乐乐器形制较小,音乐节奏较快,乐手着装也不同于“南音乐”。高桥村音乐原有曲谱3册,现仅存1册,收录乐曲47首,现乐手仅能演奏其中的二十余首,其中《锦堂月》等数支曲子为高桥村音乐会所独有。高桥村古乐较好地保存了近古民间吹打乐的原始风貌。同时,高桥村音乐中蕴含着当……[详细]
冀中笙管乐·胜芳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胜芳音乐会胜芳镇地处廊坊市霸州以东35公里处。清乾隆时,该镇先后建起了十二道“音乐会”,其中以胜芳镇南音乐会最为著名。胜芳镇南音乐会是寺院佛教音乐流传民间的产物,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胜芳镇南音乐会风格古朴,自创会以来,历经数百年而变异甚微。其演奏方式、演奏内容(曲牌)、使用乐器等都有严格定规,鲜有改动。霸州胜芳镇音乐会现能演奏三十多支曲牌,最擅长大套曲【清吹】、【山坡羊】等。曲目中既有佛教乐曲,也有俗世风格的村调,雅俗兼具,深受民众喜爱。除参与当地丧事民俗活动外,镇南音乐会每年还要出庙会演奏三次,并主办胜芳“琉璃佛”(即冰灯大会)。胜芳元宵灯会期间,镇南音乐会是惟一可以参加“摆会”(众多民间花会出会时的程序之一)的乐社。霸州胜芳镇南音乐会于清末开始兼收高腔、昆曲,成为镇内“两下……[详细]
胜芳花灯及元宵灯会
  胜芳镇位于霸州市以东40公里河北著名湿地——东淀中游北岸,属霸州市管辖。胜芳花灯源流古久,元宵灯会明初已经规模宏大,闻名京津华北。胜芳花灯是一个庞大的独立发展系统,由盂兰盆灯会、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三部分组成。盂兰盆会又称中元灯会,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晚上,渔民祭鬼放“河灯”。99只舴艋小船在河内一字排开,每船乘三人,一人持篙,二人放灯。“灯手”由油浸色纸作底盘,上面用粉色纸做成一尺大小荷花灯,燃蜡后,一个一个次序放入水中,供两岸拥挤民众观赏。元宵冰灯诞生于河南苇荡间高地渔民聚居区。佳节将至,渔民自东淀采来大块冰凌,运至早已搭好的宏大苇棚内,能工巧匠昼夜不息,各显绝技,精心雕刻成一百多尊-像。胜芳元宵灯会的会演形式,最早是在街心老爷庙前中心广场搭起一座高二米,面积六十平方米左右的灯台,俗称“鳌山……[详细]
霸州杨家将传说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宋辽时期,以霸州益津关为主关,以雄州瓦桥关、信安淤口关为两翼,共称河北三关。抗辽名将杨六郎,自宋咸平二年(999年)戍守河北边关,到宋大中祥符(1014年)去世,在三关奋战了十六年。他用辉煌的战绩保卫了边关的安宁,保卫了北宋的疆土和边关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杨六郎成为了边关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守护神”,深受边关人民的仰慕推崇。今霸州市是三关中益津、淤口两关的所在地,是宋辽多年征战的主战场,直接见证了当年-疆场拼杀的悲壮场面,见证了杨六郎叱咤风云,拒敌于关口之外的英雄气概。宋辽边境的老百姓渴望和平安宁,渴望有人替他们做主,驱逐侵略者,过上太平日子。杨六郎韬略绝伦、智勇兼备,自公元999年至1014年,守卫“三关”十六年英勇抗辽、屡立战功、威震敌胆,在霸州780平方公里的土地……[详细]
霸州笙管乐·张庄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一线以北近三十个县市的鼓吹乐品种,民间俗称“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笙等和奏,故又称“笙管乐”。除笙、管类乐器外,另有云锣、笛及击奏类乐器鼓、铙、钹、铛铛等。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套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是“笙管乐”的主要组成部分。“笙管乐”遍布整个冀中平原。各地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本地祭祀、礼仪、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演奏传承。“高桥村音乐”为僧传吹打乐,相传系由清康熙年间云游至此的正定大王庙乐僧广达和尚所传的佛乐演变而来,俗称“和尚经”。其演奏时由管子领奏,有3个和尚诵经,12个乐师演奏。高桥村音乐会靠家族方式传承延续,自诞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为主要乐师。尚家不仅世代精通“点笙”,且谙熟音律古韵,在很大程度……[详细]
小辛庄戏靴制作技艺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戏靴尤其是京剧行当戏靴制作以北京、天津最为发达,行内有“京一津二”之说。现年88岁的小辛庄村民范振义,少年时期入天津劝业场名鞋坊学徒行艺,青年时期已成为天津知名鞋匠和戏靴制作专家。1978年退休后返回家乡,创办了“艺丰坊”,专门从事京剧行当戏靴制作。1981年,范少奎子承父业并扩大了生产规模,1992年慕名拜师北京“三义斋”吴瑞启并邀请其担任小辛庄“艺丰坊”的终身技术顾问。在吴启瑞的指导下,艺丰戏剧用品厂的朝靴制作工艺越来越精湛,产品质量达到了行业之首,让人们领略了“三义斋”朝靴的大牌风范,使“三义斋”朝靴制作技艺得到了延续。为保证靴鞋的高质量,制作者对原材料的选择有着严格的标准。面料有棉冲服呢、软缎、库缎三大类;靴鞋用纸是按需定制且为纯手工制作的麻纸。一双戏靴的制……[详细]
大头舞(御览转秋千)
  霸州市胜芳镇始建于春秋末期,是历史上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有“南有苏杭,北有胜芳”的说法。胜芳花会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现在胜芳的挎鼓会和御览秋千会(俗名大头会)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的时候亲自御览的,并为秋千会留有亲笔题写的两个观贤灯(解放初期还有现在已经丢失),这两盏灯直径约一米左右,灯上有乾隆御笔:“御览转秋千”。胜芳大头会最早名为转千秋会,因受到乾隆皇帝御赐特准用正黄旗,所以大头会所用的大旗、小旗、帖子、钹、镲上的绸子等均为黄色。大头会的大头一共有21个,其中包括:十八个罗汉头,即:举钵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托塔罗汉、布袋罗汉、看门罗汉、沉思罗汉、坐鹿罗汉、过-汉、伏虎罗汉、降龙罗汉、喜庆罗汉、芭蕉罗汉、探手罗汉、骑象罗汉、挖耳罗汉、-罗汉……[详细]
胜芳跨鼓
  霸州市胜芳镇始建于春秋末期,是历史上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有“南有苏杭,北有胜芳”的说法。胜芳跨鼓老会据传是由汉武帝“捋鼓舞赏劳军”演变而来,系宫变舞蹈。五百多年前传到胜芳,逐渐演变成一道别具特色的花会。古时出会,由两面杏黄三角旗先导,锦旗上绣有“博光闪照遮日月,鼓声隆隆震乾坤”十四个黑绒大字,锦旗后面是四十二人背跨鼓组成一字队伍。据清史记载:1767年,乾隆帝巡览河务,“爰自赵北口,御安福舻,沿苏桥而东,历……扬芬港,至于天津。”其间驻跸淀祠旁行宫,题淀神庙碑,赋诗《中亭河》二首、《过霸州》一首。经停胜芳期间,地方官员召集众花会表演迎驾。跨鼓和“大头”两道花会受到乾隆帝特别赏识,赐黄马褂,准鼓,钹佩黄絆,自此又称“皇封大会”。1954年胜芳文化馆在挖掘整理民间文物……[详细]
盂兰灯会
  中元法会在胜芳又称为盂兰灯会,说的是美丽少女玉兰与俊秀书生辛生相爱,他们青梅竹马,恩爱非常,但是美满的爱情却湮没于封建纲常,由于双方父母的反对,造成了辛生和玉兰双双投河的爱情悲剧。盂兰灯会当地村民在玉兰与辛生跳水的地方发现了两朵盛开的并蒂莲花,深为感动。自发地组织盂兰灯会,奏乐放灯为一双痴情的恋人送上千年不变的祈福,也庆祝一年的丰收在望,生活美好。每年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十五盂兰灯会期间,夜幕降临,中亭河边人声鼎沸,家家烧香,人人放灯,古乐奏鸣,礼炮升空,河灯、满月、烟花辉映成一色,中元法会是胜芳游不可错过的又一景。……[详细]
霸州剪纸
  剪纸艺术遍及全市。剪纸题材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喜鹊登梅”、“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倒栽葫芦”、“刘海戏金蟾”、“五子登科”、“肥猪拱门”、“招财进宝”等,逢年过节,将剪纸粘贴于窗户之上,增添节日气氛,故又称之为“窗花”。胜芳王银婷老人,自幼酷爱布艺制作和剪纸,王银婷老人剪纸不用花样,样从心出,剪起来灵活自如,一张普通的纸,由她稍加处理,一副形象生动的剪纸画就跃然眼前。李家营苗秀花,50岁时无意中剪了一匹马,人们看后大为赞赏,于是激起他剪纸的情趣。几年来,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欢庆十六大、老寿星、百鸟图、雄鹰、喜鹊登枝、龙凤呈祥等。霸州电视台、霸州市报等新闻单位作了报道。……[详细]

全部霸州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