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海淀区民俗文化

海淀区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惠丰堂鲁菜制作技艺”是以经营山东福山风味菜肴为主的老字号餐馆,以“扒”、“烩”、“爆”见长,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由山东省福山县人朱九在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街开业经营。从专门承接婚丧嫁娶、喜庆宴会等包席生意的“冷庄子”,到开设散座、零吃零点的“热庄子”,到如今,惠丰堂是老北京经营山东风味菜肴的“八大堂”中仅存的一堂,其历史、社会价值可见一斑。……[详细]
  彩灯,是具有老北京民俗特点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各种技艺为一体,作品样式有大有小,为了便于旅游时携带方便,还有拆装式彩灯,既有观赏性和收藏性,又有一定的民俗、艺术价值。清末民初年间,北京人张长顺(人称“小灯张”)制作的小方灯和小宫灯,小巧别致、物美价廉,深受群众喜爱,在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享有盛名。其子张双志继承父亲技艺并努力创新,他制作的九莲灯、大型宫灯等作品独具特色,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好评。……[详细]
  “京剧盔头制作技艺”是自清朝以后,随着京剧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盔头是戏曲剧装的道具之一,根据戏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与性格特征设计而成。该项目借鉴吸收了我国传统绘画、雕塑、书法、刺绣等艺术,其造型各异,种类达数百种之多。尤其与脸谱艺术的有机结合,使作品色彩更加艳丽、生动鲜明。张月兰在继承父亲张连城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其作品极具艺术欣赏及收藏价值。……[详细]
  “绣花鞋制作技艺(王冠琴)”经家族四代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王冠琴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采取刺绣与缀饰相结合的手法,结合古代绣鞋的各种风格,使其作品具有富贵典雅、造型别致、构思巧妙、配色协调、做工细腻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详细]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是我国著名风筝流派之一,经过家族四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囊括扎、糊、绘、放四艺并有所创新发展。其作品骨架精巧牢固,轻盈考究,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工致典雅,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中的“大沙燕”具有鲜明的北京地方特色,微型的风筝不仅是高档的馈赠艺术品而且可以放飞。哈亦琦作为传承人,其作品不仅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还被多家国内外博物馆及国家元首收藏,具有很高的艺……[详细]
  “曹氏风筝工艺”是金福忠先生的《宫廷风筝图谱》与孔祥泽先生1943年抄录的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两部书结合后,形成的风筝流派之一。它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的精华于一体,其扎、糊、绘、放的制作流程具有独到之处,保存了21首扎制口诀及20种制作技法,其中拟人化的扎燕凸显了北京特色。它集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于一身,并极具研究和收藏价值。孔家三代人为其传承和发展倾入了毕生的精力。……[详细]
  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宫廷风味饭庄,国家级特级餐馆,北京市旅游局五星餐馆和中国药膳名店,以经营正宗的宫廷风味菜肴、满汉全席、宫廷御膳、宫廷寿膳、宫廷滋补药膳闻名于世。“听鹂馆饭庄”位于北京颐和园内万寿山南麓,是园内13处主要建筑之一。门前翠竹掩映,玉兰、海棠迎宾,景色宜人。占地6000余平方米,营业面积2700余平方米。饭庄共有“寿膳厅”、“福寿厅”、“贵寿厅”、“药膳厅”等大小餐厅8个,可……[详细]
  “扑蝴蝶”就是清末起在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一带流传至今的一个民间舞蹈项目。据史料记载,“扑蝴蝶”的项目最早出现在南宋江浙地区。传至北京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海淀扑蝴蝶源于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上的一支民间歌舞,此舞被后沙涧村一个叫李五的拉洋车人看到,后回村组织村民编排而成。从第一代传人李五到第四代传人刘炳焕,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扑蝴蝶”的表演形式一般以十人至二三十人参加为宜,分……[详细]
  腐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佐餐小菜,公元5世纪魏代古藉中即有记载;王致和腐乳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细、软、鲜、香,是“中华老字号”。2008年,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创始人王致和是安徽举人,他于清康熙八年进京赶考,住在北京的安徽会馆。王致和在备考期间,以卖豆腐为生,为了保存卖剩下的豆腐,他利用老家作腐乳的方法将豆腐保存起来,却……[详细]
  相传,远在3600年前的商代就有了精巧的象牙雕刻。北京象雕自明朝以来特别盛行。到了清代,象牙雕刻多是内廷御用作坊生产,艺人大多来自扬州、广州。他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把圆雕、浮雕和镂空雕等技法结合运用,融为一体,并从古代绘画、石雕、泥塑等艺术形式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逐渐形成了北京象牙雕刻品种:北京的牙雕花卉,可分为浮雕花卉和圆雕花卉两种。浮雕花卉作品主要有洗子、盘子、臂搁等;圆雕花卉作品主要有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