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菏泽 > 牡丹区民俗文化

牡丹区十大民俗文化

牡丹传说
  曹州牡丹记不清是哪朝哪代了,洛阳有个名叫常大用的小青年。此人貌似书生,实乃“花痴”——他自幼喜好牡丹,平生最大梦想,乃是赏遍天下牡丹。一次,常大用无意中听人提及曹州牡丹甲齐鲁,于是他跋山涉水来到曹州(今山东荷泽),想看看这里的牡丹是怎么个“甲”法。有感于他的热诚,好心人给了他一个情报:曹州城有个姓徐的达官贵人,家中后花园里种着许多稀罕牡丹。常大用很高兴,马上找到这位达官贵人,要求借住在他家的后花园里。当时正值早春,天气乍暖还寒,牡丹花时未到,枝叶刚刚吐绿。常大用天天在花园里徘徊,迟迟不愿离开。过了段日子,牡丹长出了饱满的花苞,可常大用的荷包却瘪下来了。为了糊口,他不得不把衣服典当出去,换钱度日。即便如此,常大用仍然乐呵呵地在花园里转悠,静待牡丹吐芳。只爱牡丹不爱钱,常“花痴”实在精神可嘉。精……[详细]
面人(曹州面人)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细小麦面和江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当的颜料,分别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防腐、防蛀、防干剂等。然后借助于批刀、塑刀、小剪刀、梳子、骨簪、花纹印章等工具,用手捏制成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塑像。面塑制作精巧,形象逼真,是一种富有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流传于山东省菏泽市的曹州面人,就是这样一种传统的造型艺术,制作简单,艺术性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菏泽古称曹州,曹州面人最早起源于(今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早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菏泽就常因黄河决口,天灾1几乎不断。当时,当地人们为避灾祸、求平安,常捕杀猎物,敬天地、求神灵、祭奠列祖。后来为了节约,便利用面粉调和后捏成猪、羊,代替……[详细]
山东二夹弦
  二夹弦,又名两夹弦,也被人们称为“大五音”,是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家弦”“大五音”,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滨州地区的“四根弦”(也称“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缘关系。2008年,二夹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有河南省开封市、滑县和山东省定陶县。二夹弦是在鲁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艺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鲁西南地区,因为经常上演《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二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另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山坡羊、捻子、赞子、砍头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伴……[详细]
马岭岗镇苹果
  马岭岗镇把打造千亩苹果“采摘园”作为穆李生态庄园的一项主要内容,在种植过程中,选用优良品种,采用绿色食品标准生产规程进行管理,不施用有机肥和带有残留的农药。通过打造“采摘园”,使穆李村苹果亩均收入达1.5万元。在穆李的示范带动下,全镇共发展苹果333.33公顷,马岭岗镇苹果产业逐步形成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全镇农民年增收7000多万元。……[详细]
马岭岗镇黄金梨
  2002年,马岭岗镇掀起黄金梨的种植热潮。通过几年的发展,20多个行政村,5000余户群众共栽植黄金梨800公顷,亩均产值近万元,此一项全镇农民年增收1亿多元,成为马岭岗镇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黄金梨也成为马岭岗镇一个重要农业品牌。……[详细]
  弦索乐是山东省汉族民间音乐,属于丝弦乐乐种。又称“弦乐”、“弦诗”、“细乐”。流行于北方、南方和中原一带。早见于宋元戏曲、曲艺的伴奏,后指几件弹拨乐和拉弦乐器合奏的音乐。常用的乐器有筝、琵琶、扬琴、三弦、胡琴等。弦索乐是伴随着说唱艺术发展而形成的,菏泽的弦索乐自元、明、清以来,山东及中原地区,一直流传着《木兰花慢》、《锁南枝》、《山坡羊》、《驻云飞》等大量的俗曲小令,由于它风格典雅而享有“雅乐”之称,又由于它历史悠久而被称为“古乐”。菏泽弦索乐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山东省鲁西南地区著名的汉族民间音乐,流行于菏泽和菏泽周边地区。菏泽索弦乐历史悠久,风格典雅,雅乐冶遥。菏泽索弦乐历史悠久,风格典雅,雅乐冶遥。它主要分布在菏泽市的郓城、鄄城等县的乡村,通常由筝、琵琶、扬琴、……[详细]

全部牡丹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