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 > 延边州民俗文化

延边州十大民俗文化

朝鲜族跳板、秋千
  朝鲜族是个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压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作为一种体育竞技游戏,跳板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全国其他朝鲜族聚居地方,跳板活动一般在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喜庆日子举行。跳板一般长近6米,宽40厘米、厚5厘米左右,大多用木质坚硬又极具弹性的水曲柳木板制成。跳板中间有一个支点,跳时两人分别站在两端,轮流起跳,利用跳板的反弹力把自己和对方弹向空中。这样反复地一起一伏,参加者奋力向上跃起,不断增加腾空的高度并作出各种花样动作。跳板讲究多种技巧和空中姿态,有腾空而起、翻滚而下的动作,有跃身曲体、双腿伸开、落地垂立的动作,有挺胸展臂、双腿叉开、落地合拢的姿态。跳板靠两个人的协调合作进行。有时边跳边唱,一个唱一个和。跳板比赛有比抽线拉高和比表……[详细]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
  农乐舞演出时,各个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荡的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及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和各种乔装人物组成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参加人数不限。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有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象尾有几尺长的,亦有几丈长的。象帽舞是我国朝鲜族的代表性舞蹈,应当妥善地加以保护和利用。……[详细]
朝鲜族洞箫音乐
  《乐志》记载,洞箫属于中国唐代乐器,在李朝世宗时期,从西亚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是中国朝鲜族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乐器,迄今已有1500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在四世纪中叶高句丽壁画中,已经有了吹奏“箫”这种乐器的场面。从14世纪开始,箫被改良成洞箫并使用于音乐实践,逐渐成为朝鲜民族的传统乐器。洞箫(亦有学者称筒箫)作为朝鲜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乐器之一,以其独特的音调、演奏方式和艺术风采,在朝鲜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从民族音乐学的学术研究角度来讲,长期以来却未引起充分的重视。对此类音乐文化现象的音乐形态特征、社会功能及生成背景加以分析和总结,在尽可能广泛搜集资料与田野考察基础上,以民族学、音乐形态学等研究方法对朝鲜族洞箫及洞箫音乐做一番梳理和研究。比较细致地考察了吉林省延边朝……[详细]
朝鲜族荡秋千、跳跳板
  朝鲜族是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压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传统民间体育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文献上来看,朝鲜人荡秋千最晚也起源于十三世纪。传说,当时因为妇女下地劳动生产,为了孩子们在家里有玩处,便在大门的横框上拴上两面三刀条绳子,让孩子们荡着玩。以后不断发展形成一种盛行的体育活动。《高丽史崔忠献传》记载“端午忠献设秋千戏,于柏洞宫,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至李朝时期已发展为大规模的竞赛项目。跳板同秋千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一种以蹬跳为特征的全身运动游戏。妇女们通过这种活动,锻炼体魄。关于跳板的由来有各种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女人们受封建伦理的限制,难于出大门,只好在院内墙根处支起跳板腾空跃身,观看墙外风光,开拓眼界。我国朝鲜族荡秋千、跳跳板过去主要是在端午节和中秋节……[详细]
朝鲜族摔跤
  朝鲜族摔跤一般分为儿童、少年、壮年三个级别比赛,由少年摔跤开场。比赛双方穿上特制的摔跤服,右腿上扎一束白带子,各自将左手套进对方的带里,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比赛时,双方各右膝跪地,左膝弯曲,右手搂住对方左肩,从背后抓住对方腰带,左手紧抓对方腿带。裁判员发令后,双方同时迅速站起,猛摔对手。无时间限制,以摔倒对方为胜。一般采取三局二胜制,经过多局较量后决出获胜者。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奖给优胜者,比赛结束时获胜者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规则Title朝鲜族摔跤摔跤时规定套上腿绳。腿绳用长3米的麻布或白布制成,以90厘米围在腰际,余则缠在右侧大腿上。腰带为一条长1.5米的布带。……[详细]
朝鲜族鹤舞
  鹤舞早在朝鲜高丽时期就存在于宫廷之中,历史悠久,舞姿优美,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充分反映了朝鲜人民乐观向上的性格和追求美的心态。鹤舞最早只是大型宫廷歌舞“五方处容舞”中的一种穿插表演形式。到了李氏王朝时期,鹤舞在表演上有了新的变化:两只鹤围绕两朵莲花进行舞蹈,成为独立的“鹤立莲花台舞”。鹤舞经由朝鲜族移民传入中国,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民间艺人的重新加工和整理,使其更为完善,并得以在民间流传,深受群众的喜爱。鹤舞主要通过模拟鹤的悠闲动作,搭颈、啄鱼和摆臂等动作,描绘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态,形象地表现了朝鲜族人民崇敬仙鹤的精神信仰和对善与美的强烈追求。它是朝鲜族民间舞中唯一的鸟类假面舞,其动律和动作以模拟鹤的形态,特征为明显标志、朴素、柔和、舒展,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演形式,与朝鲜族其他舞蹈有着……[详细]
朝鲜族三老人
  朝鲜族三老人,是中国朝鲜族传统的民族曲艺形式,它由三个演员以老人角色表演,融朝鲜族的曲艺唱谈、小丑戏、幕间剧等形式而成。主要流传于吉林省和龙市境内,在当地很受欢迎。早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和龙市境内就已有人类繁衍,渤海国曾在此建都中京显德府,成就渤海国全盛时期,故和龙又有千年古都的美誉。在这块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孕育着朝鲜族曲艺“三老人”的兴起与发展。和龙市是朝鲜族聚居地,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朝鲜族民族气息。公元1869年,朝鲜饥民陆续冒险越境来到已是清政府封禁之地的和龙垦荒创业。“三老人”这一曲艺形式在生产建设过程娱乐调侃之中逐步发展成型。1945年抗战结束后,庆祝文艺演出盛行,曲艺节目尤其备受欢迎,“三老人”融朝鲜族曲艺唱谈、小丑戏(尔光代)、漫谈、幕间剧等形式的特点,以颂扬……[详细]
朝鲜族长鼓舞
  长鼓舞素有朝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之美称,历来备受朝鲜族人民的珍爱。长鼓舞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始终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体,高度协调统一。舞蹈的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建国发后,长鼓舞久经朝鲜族舞蹈家们的精心改编,增进了新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使这一艺术形式日趋完善。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其两端音高不同,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长鼓舞源于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最早以男性独舞为主,后来,舞台上的即兴对唱表演对长鼓舞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使长鼓舞有了男、女长鼓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女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详细]
伽倻琴艺术
  伽倻琴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中国汉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伽倻琴的种类大体可分为“正乐伽倻琴”(古制伽倻琴)、“散调伽倻琴”、现代用的“21弦伽倻琴”等三种。与汉筝(古筝)渊源颇深。历史渊源伽倻琴,是朝鲜族弹拨弦鸣乐器。朝鲜语称嘎呀高。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在我国东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蜿蜒的图们江和鸭绿江畔,在长白山的林海雪原,居住着勤劳勇敢、多才多艺的朝鲜族人民。他们不仅发展了农、林、渔等各业生产,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伽倻琴是……[详细]
朝鲜族奚琴艺术
  奚琴,属于擦弦乐器。又称胡琴、嵇琴、奚胡、乡胡等,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奚琴是朝鲜族人民喜欢使用的一处弓弦乐器,相传是我国宋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创造的,故得名。是在古代弹弦乐器弦鼗的基础上发展改革而成的,它当时不用弓,而是用竹片擦琴。唐宋时期的奚琴传入朝鲜,朝鲜成伣编《乐学轨范》(有1494年序)载:“……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奚琴,全长65厘米。琴筒木或竹制,有半圆球形和长筒形两种,筒长13厘米,。前口蒙面径9.5厘米的桐木薄板。琴杆用乌木、紫檀或红木制作,为圆形柱状体、琴头呈弯月形朝前弯曲,杆的上部横置两个硬木制弦轴,轴顶呈葫芦形或圆锥形,轴长11厘米,轴头装有金属螺旋(又称直行铜轴)……[详细]

全部延边州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