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民俗文化

牡丹江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满族拍水舞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满族拍水舞又名“拍水茶茶妞”,“茶茶”为女真语少女之意。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一带流传的满族拍水舞,主要表现母亲教女儿们用盆、瓢、勺在河边舀鱼并嬉戏的内容。由1人扮母亲,2人扮姐妹。舞蹈动作有“横影”、“转盆”、“搭盼”、“海青眼”等,具有戏剧性、趣味性和幽默性,直接反映出满族人民远古时的生活状态。……[详细]
  朝鲜族击打舞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东宁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崔云准李明子击打舞属于朝鲜农乐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朝鲜族农民在举行庆祝丰收、嫁娶、祝寿等活动酒宴时的即兴表演,历经百年历史演变。其特点是气氛热烈,节奏明快,动作潇洒,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出朝鲜族农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详细]
  朝鲜族农乐舞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李荣农乐舞是朝鲜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之一,融音乐、舞蹈、歌唱为一体,表现出民族民间艺术崇尚世俗、快乐、自由的基因。其源于农民劳作一年丰收后的喜悦举止,亦有古代祭祀丰收、感谢上苍的多重成分。作为朝鲜族的民间传统活动,体现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消除田间劳作疲惫、抒发丰收欢乐、渴望取得更大丰收的心愿。……[详细]
  朝鲜族牙拍舞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金成春牙拍舞属朝鲜族古典宫廷舞,分祭乐舞和宴饮助兴乐舞。牙拍即笏(hù),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手持的工具。现今的牙拍舞经宫廷乐师加工后传入民间,依然保留着原舞的基本特征。舞蹈分三种,一是独舞,二是双人舞,三是群舞,三种形式均承袭了朝鲜族宫廷乐舞的表演风格,典雅温柔,含蓄深沉,音乐曲调流畅,委婉柔情。……[详细]
  朝鲜族顶水舞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姜顺今顶水舞因舞者顶着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妇女表演的传统舞蹈,源于生活并在民间广泛流传。朝鲜族妇女到河边用坛子取水,由于手托着后背上的孩子,就用头顶着水罐而回。舞蹈以“踏波步”、“挫垫步”和“碎步”为基本步伐,主要有“甜泉舀水”、“玉指弹珠”等动作,舞姿轻松优美,舞蹈抒发了取水人欢乐喜悦的情感。为便于起舞,舞者多……[详细]
  满族杨烈舞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满族杨烈舞是反映满族八旗官兵骑射武功神勇、赞颂先祖英武业绩的舞蹈,进入宫廷后称“庆隆舞”,流传于黑龙江宁古塔满族聚居区。每逢春节时表演,舞者2人(或9人),1人(或8人)着戎装扮八旗军士,另一人扮民间传说中的“妈狐子”,表现军士骑马持弓射杀怪兽的情节。满族杨烈舞具有民族原生态风貌,突出表现渔猎、骑射文化的特征。……[详细]
  满族巴拉莽式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满族巴拉莽式是萨满祭天、祭山仪式(即跳神)完毕后,由男女青年起舞直至深夜的群体舞蹈。舞者皆赤膊披发,男着皮裙持手铃,女着柳叶裙。舞蹈有8段,传承下来有“开门红”、“满堂红”、“二点鼓”、“整阵容”和“喜火乐”等5段。巴拉人属黑龙江满族的一支,祖居牡丹江西部张广才岭山区,以狩猎为生,清中后期才下山定居,保持着每年春季祭天、祭山的传统习俗。巴拉……[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东宁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张淑霞东宁大鼓是东北大鼓的一个流派,主要流传于东宁县周边区域,始于清末民国初期,有近百年的历史。东宁大鼓它借鉴了奉天大鼓、西河大鼓等艺术形式,吸收了各类说唱艺术的精髓,是各种鼓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唱词通俗易懂,唱腔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东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详细]
  满族欻嘎拉哈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付金荣欻嘎拉哈是满族流传面积广、参与人数多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春秋战国时就有铸铁嘎拉哈,最早用于占卜,清太祖努尔哈赤就用嘎拉哈来占卜是否出征。女真人-满族人是喜欢欻嘎拉哈的民族,并制作出玉嘎拉哈作为孩子的吉祥物,孩子们也以佩戴玉嘎拉哈为荣。歘嘎拉哈所需用品:羊嘎拉哈4枚,布口袋1个。……[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体育局代表性传承人:关常富宁安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的发祥地。古代满族先民在牡丹江流域采珍珠的生产活动中,发明珍珠球这项体育竞技活动。竞赛方式简单,用球代表珍珠,两个球拍代表蛤蚌,保护珍珠不被别人采到。双方对垒,每队出6名运动员,用网兜来得到珍珠,最终以珍珠的数目分出胜负。此活动既有极强对抗性又有游艺性,要求参赛队员具备高超的技艺和团队配合精神。……[详细]
  宁古塔满绣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代表性传承人:贾秀兰宁古塔满绣是满族传统的刺绣工艺之一,始于渤海时期。其粗犷拙朴,造型夸张,构图巧妙,色彩艳丽,冷暖对比强烈,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民族、民俗特色。题材包括山水、花鸟、草虫、走兽、人物、文字等,形式品类有缎绣、布绣、纳纱、编纱、割绣、十字绣、包绣、补绣等,针法有平针、倒针、长针、缉锁等。……[详细]
  渤海靺鞨绣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孙艳玲渤海靺鞨绣是一种古老的满族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流布在以牡丹江为中心的满族地区,有1000余年的历史。以东北独有的风土人情、风光景色为题材,制作材料取自当地独有的柞蚕丝,主要使用“鸡爪针”(三角针)法。作品色彩艳丽,景色逼真,粗犷豪放,个性鲜明,民族风味浓厚,呈现出绘画摄影无以比拟的光影折射效果。……[详细]
  民间纸扎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体育局代表性传承人:付鸿雁宁安市民间纸扎历史悠久,从清朝一直延续至今。付洪雁的纸扎既带有满族文化色彩,又有中原文化遗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表现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的,也有表现幸福吉祥、岁时节令及人生礼仪等的。表现形式有单色、点染、添色、复色组合等,还有实用的枕头、布鞋等绣花用的纸样。……[详细]
  宁古塔彩灯制作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马积瑞牡丹江宁古塔的马氏彩灯将民间工艺与宁古塔彩灯技艺相融合,博采众长而独创。宁古塔马氏彩灯的主要内容多是流传于民间的神话经典故事或传统民俗的吉祥图案,从创意到造型,从扎纸到绘画、着色等每个环节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详细]
  穆棱晒烟种植技术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穆棱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赵斌穆棱晒烟种植技术是穆棱种烟人在世代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而成的一项成熟的种植晒烟技艺,始于1902年。其在特定的气候、土壤、品种和传统的栽培调制(晾晒)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穆棱晒烟属于晾晒烟中的晒红烟,色泽鲜明,香味浓郁,烟劲适中,保持了历史上“关东烟”特有的吸食风格和纯正味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