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盐城市民俗文化

盐城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0页

  面塑(阜宁面塑),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面塑,俗称“捏面人人”,阜宁公兴有近1500人会做并且从业面塑,所以在阜宁又称为“公兴面塑”。面塑是东沟镇公兴的民间艺人的祖传绝艺,他们充分利用地方的丰富资源,糯米粉、面粉及一些防腐材料配制而成,通过艺人手、搓、揉、拉、捏,倾刻间便可塑出各种形象。在东沟镇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神奇面塑、祖传绝技;手工搓搓、指头捏捏;梳子按……[详细]
  农民画(射阳农民画),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射阳是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农民画)之乡”之一,农民画获列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民画已成为射阳享誉海内外的一大特色品牌,先后走进美国、奥地利以及联合国总部等国家及地区巡展20多次,800多件作品在全国性主流农民画展赛活动中入展获奖,获评江苏省对外交流示范基地、省对外交流示范项目。一幅幅散发着泥……[详细]
  阜宁牛歌是江苏盐城市阜宁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牛歌,在苏中、苏北的里下河地区俗称为“打哩哩”,它是农民劳作时与牛沟通的心灵呼应,承载着古老农耕文化的岁月印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广大农村传承。阜宁牛歌原是农民策牛劳作时的特殊歌谣,或悠扬、或高亢、或感伤,记录了田园生活的情感和味道,牛歌也是歌,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歌谣。在阜宁当地,牛歌被称为牛歌号子,俗称打哩哩,它是世世代代的农民和老牛沟通合作所产……[详细]
  九龙口传说,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相传姚舜时期,在九龙口这个地方是没有河流的,甚至连一口井都被一条恶蟒给喝干了,由于恶蟒在这里兴风作浪,导致周边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每天烧香祈求神灵能保佑他们除掉恶蟒,还她们需要的水源,这件事就惊动了玉皇大帝,他派了九条青龙与恶蟒殊死搏斗,青龙抱着为民除害的信念,与黑蟒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青龙与黑蟒同归于尽。现在的九条河据说就是九……[详细]
  合成昌醉螺制作技艺,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由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申报。1886年在伍佑街上成立合成昌,后来有潘姓几代人在合成昌做掌作师傅,生产的醉螺、酱菜、时鲜美食名扬大江南北,可称得上百年老字号。一九五六年合成昌的人员入股公私合营伍佑酱园,后又成为伍佑食品厂的一部分。在近代五十年里,潘姓祖孙两代在伍佑食品厂工作,先后担任过领导工作,为弘扬盐城特产伍佑粮麻花、伍……[详细]
  建湖花炮制作技艺,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由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申报。花炮是建湖传统的特色产业,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建湖花炮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县拥有花炮生产企业18个,年产量110多万箱,产品内销北京、上海等15个省区,外销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出口产品总量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三,产品质量连续15年名列……[详细]
  剪纸(溱湖刻纸、金湖剪纸),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由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申报。……[详细]
  工鼓锣又名淮海锣鼓,是流行于江苏省苏北地区广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地方传统曲艺形式。工鼓锣表演方便,自由灵活,艺人只携带一鼓一锣,摆上一条长凳便可说唱。使用的乐器,一鼓一锣,鼓小如球,两旁有环,宜吊于鼓叉上;锣小如盘。左手敲锣,右手敲鼓。鼓出淮安及沭阳十字镇,锣出苏州。据艺人口碑,它的形成和大禹治水(史载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东海县羽山)有关,但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约在清代中叶,工鼓锣才形成……[详细]
  五大宫调(响水五大宫调),江苏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详细]
  “弶港渔民号子”,是数百年来弶港渔民在闯海打鱼的各项劳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伴随劳动的渔家“小调儿”,也是渔民长期从事海上作业而创造的渔家歌谣。“弶港渔民号子”以吆喝、呐喊为其主要特征,种类较多,如《起锚号子》、《抬鱼号子》、《拔蓬号子》、《拉网号子》、《撑船号子》等。……[详细]
  张士诚传说,江苏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说起张士诚,从事盐运工作的人都知道,他是元末明初的盐民起义领袖,史称“十八支扁担打天下”的领头人。元英宗至正元年(1321年8月23日),张士诚出身在泰州兴化白驹场(今盐城大丰)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名九四。不久,他的三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也相继诞生。那时候朝廷腐败,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政府开销和军队……[详细]
  陈皮酒是江苏东台市传统名酒,据传源于北宋范仲淹等所制的药酒,始酿于清乾隆年间。选用上等精白糯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配制而成,配以名贵中药,营养丰富,含多种氨基酸。有“稠绵醇厚,香味独特,落口甘畅,余味悠然”之誉。并有理气开胃,舒筋活血之功能。相传宋朝天圣元年,范仲淹在东台西溪任盐仓监官。时值范母体弱多病,但生性怪癖厌服汤药。侍母至孝的范公一筹莫展,忧心忡忡。为寻求不服汤药而能治病的良方,他八方求医……[详细]
  晒盐技艺(盐城海盐晒制技艺),江苏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以海水作为基本原料,并利用海边滩涂及其咸泥(或人工制作掺杂的灰土),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手工劳作制成盐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能等自然结晶成原盐。优质的盐尚有坚实指捺不碎,正立方体有楞有角,透明洁白,手拶后粉碎不粘手,纯洁,无羊毛硝析出等特点。整个工序有10余道,纯手工操作,看似简单却又体现出智慧……[详细]
  麦秆剪贴(大丰麦秆剪贴),江苏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源于明代中叶,当时的传统工艺从麦秆团扇蕊剪贴脱胎而来,到清代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据传是由艺人倪仁吉首创,后曾一度绝迹,至清代同治年间民间艺人金翠娥挖掘制作,得以流传。每逢春麦收获季节,民间艺人选麦秆中光洁者,经漂白、染色压成麦秆薄片,剪贴于白绢或纸板上,用麦秸逐层粘贴(堆)成画面。一般运用国画形式构图。嵌于镜框……[详细]
  沈拱山传说,流行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民间文学,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沈拱山的故事流传约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成熟于清朝末年,这段故事形成的时期,正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走向崩溃,清朝朝廷倾轧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广大群众反封建、求民主的思想意识逐渐增强,因此便借助沈拱山生前敢于伸张正义,智斗官僚公绅等趣闻轶事,按照自己的意志和需要,丰富加工成沈拱山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