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民俗文化

常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湟里牛肉烧制技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湟里牛肉是常武地区较为著名的一道地方美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湟里俗称“埠头”,是沟通常州、宜兴、金坛、溧阳的重要商埠,旧有“四县十六镇交界”之说,尤以牛市享有盛名。这里不仅进行耕牛的买卖和交易,还从事肉牛的屠宰和烧制,南来北往的商客在此喝一碗牛肉汤,即解乏又长力气,渐渐的,在湟里吃牛肉成了外地商客的一种习惯。新中国成立……[详细]
  微型根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根艺,原称根雕,即利用植物的根茎、根瘿和疤瘤的天然形态,对其进行筛选、截取、雕琢、造型等艺术加工而制成的独特的艺术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根雕艺术逐渐派生出根书、根贴画、树根盆景等,当今总称为根艺,即根的艺术。根艺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艺术的一枝奇葩,被喻为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历来受广大文人雅士的青睐和珍藏。武进根雕艺术在全国乃至……[详细]
  金坛景泰蓝,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景泰蓝制品,也称铜珐琅工艺,是一个具有民族风格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种。此工艺于明代景泰年间就在北方盛行,因使用的釉色以蓝为主,故称之为景泰蓝。清宣统二年,金坛白塔后村人邹兆林,只身前往北京景泰蓝行业谋生,拜师学艺。新中国成立前夕,邹兆林辗转漂泊上海带徒传艺,声名很高。抗美援朝时邹兆林根据上级要求,带徒用景泰蓝承制了一批抗……[详细]
  铜刻,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铜刻,就是用刀在铜器上刻出字画等内容。铜刻艺术兴盛于清代中期,以阴文刻、阳文刻及双钩浅刻为主要造型手法。在新北区孟河镇,祖传三代的汤氏铜刻艺术传到汤友常这一代,更是得到了发扬广大。汤友常雕刻的工艺作品先以书法和美术图案打下底稿,再用钨钢刀和白钢刀直接在坚硬的黄铜板上细琢和镌刻,在“以柔克刚”的琢镌之间完全显现出手指指力的柔润和圆滑。……[详细]
  湖塘剪纸,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湖塘剪纸是流布于武进区湖塘镇、牛塘镇、马杭镇及周边地区一种传统美术,根植于民间妇女群体,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明清时期,苏南民间妇女喜欢在夏天穿的拖鞋、春秋穿的单鞋、小孩周岁戴的帽子及虎头鞋上,特别是结婚用的枕套、帐围、床围、门帘上,剪贴自己设计的“花样”,并依照“花样”刺绣成漂亮的图案。或喜庆,或装饰,或辟邪,这些刺绣……[详细]
  孟河四爪太平神龙,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舞龙灯是各地流传的民间舞蹈,但一般的龙灯都是没有脚爪的,唯有孟河一处的龙灯有四只脚爪,称为“四爪龙”。孟河四爪太平龙起源于清代孟河的西林寺。每年农历九月半西林寺举行庙会,都有四爪龙参加,以求国泰民安,从清末到解放初期从未间断,民间称之为“四爪神龙”。四爪神龙体形比一般的龙要大,除龙身每节有人撑掮外,四个脚爪另有四人各掮一……[详细]
  打莲响,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打莲响是盛行于水乡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源于宋代,发于黄、淮流域,现流传于江南水乡春江镇录安洲一带。明末清初,因连年战乱和灾荒,人们流离失所,被迫外出逃荒,一根棒一只篮,沿途乞讨为生。为博得别人同情,他们以莲响为道具,用民间小调伴唱,将莲响击打肩、腰、腿、足等部位。使之发出悦耳而有节奏的响声,以吸引观众,求得施舍。几经相传……[详细]
  上宅里将军马灯,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上宅里将军马灯,是一种由民间祭神娱神演变的传统舞蹈,始于明洪武初年(1368),源起于溧阳市上兴镇上宅里村。用于敬畏天地祖先,崇拜英雄忠良,祈求天下太平。该舞由十六人装扮黄飞虎、宇化、吕布、张飞、苏定方、罗成、萧天佑、孟良、萧天佐、焦赞、杨宗保、穆桂英、高培德、刘金定、呼延赞、赵匡胤等十六位古代将军,皆配骑竹编布饰的战马,……[详细]
  孟河古村太平青狮,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孟河固村的太平青狮,是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舞蹈。该舞始于南北朝期间,至今已在当地传承1600多年。初始,青狮是萧氏皇室用来庆贺各种节日和在重大活动中表演的一种技艺,以体现皇家风范。当这一技艺从皇宫逐步流向民间时,萧氏家族的祖居地孟河首先得益,从此就在孟河落户延续了。至宋末,这种青狮有了进化。江阴的巢氏军官巢正初带着巢……[详细]
  调三十六行,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调三十六行,是常州南门外南杨桥民间艺人创作的一种传统舞蹈。他们将地方上存在的各种行当创编成肢体和语言表演形式,分别由村民口念台词、手拿劳动工具,穿着对应行业服饰游街过市,形象展示所从事职业的场景,在当地已经流传了200多年。杨桥有史记载已有上千年历史,位于武进区南部,隶属前黄镇管辖,南部与宜兴市接壤,北枕锡溧大运河、新长铁路、……[详细]
  水母山狮鼓,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洋渚圣旨锣鼓又称水母山狮鼓,是溧阳市上黄镇洋渚村的一种传统音乐,生成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据史志和牌坊文字记载,清康熙年间,洋渚村的潘姓后裔潘积去世,其妻蒋氏年仅二十三岁。蒋氏为公婆养老送终且苦心培育子嗣,坚守孝贞誉满乡里。清雍正五年(1727)七月,经礼部核准,雍正皇帝下圣旨,钦命给予官银三十两,在洋渚村立贞节牌坊一座,以“……[详细]
  白龙荡的传说,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白龙荡原名“思湖”,位于金坛西南腹地,毗邻著名的金坛三星村人类文化遗址。旧时,白龙荡是天然的蓄水池,北接丹金漕河之水,西纳后阳河之分流,东通南洲可入钱资荡,南连金溧漕河、通济河、薛埠河3河之水进长荡湖,自然景观迷人。自梁代大同元年后的1460多年来,这里蕴藏着许多有关白龙出世、栖息、上天的神奇传说,以及谜一样的龙遗迹和龙遗存……[详细]
  伍员山神佑伍子胥的传说,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伍牙山神祐伍子胥的故事,以民间文学形态在溧阳市天目湖镇平桥村传承千百年。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椒邑(今安徽北部阜南县)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伍牙山原名乌龙山,传说是乌龙的化身。据史志和传说,伍子胥曾三次途径乌龙山,因名伍牙山。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太子太傅伍奢及镇守楚国东北边……[详细]
  “游子吟”传说,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唐代孟郊《游子吟》的故事,以民间文学形态在溧阳市南渡镇旧县村传承千百年。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清河桥)人。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饱读诗书的进士孟郊于东都洛阳应铨选为溧阳县尉。在任四年,史志记载上虽无孟郊的显赫政绩,但其官德和人品却有留痕。孟郊清廉自律,没有利用掌管社会治安的权力欺压百姓、鱼肉乡里,他胸中……[详细]
  白龙娘娘的传说,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白龙娘娘的传说是分布在武进横山桥区域的一种民间文学本体,起始于南宋。传说的主要内容为:宋朝时期,横山桥清明山黄猫岭山脚下杏花村有一位名叫项凤秀的民女。她潜心修行,不愿听从父母和媒酌之言嫁给钱庄村钱员外之子,却偶然在食用河中飘来的两只桃子之后有了身孕(实为玉帝遣二龙下凡,化为桃子投胎,选凤秀做胎身)。其父母得知后责怪女儿行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