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民俗文化

常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7页

  常州芝麻糖制作技艺,常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州芝麻糖是常州地区历史悠久且负有盛名的传统土特产品,属南式麻糖系列,始于唐朝,盛于宋朝。常州市志记载:早在汉代,常州已经有用饴糖熬制成固体糖祭灶的习俗。至唐代根据需要,在饴糖中加入植物果仁来制作麻团糖等品种,以后逐步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南式麻糖系列。及至北宋末年,康王赵构举兵抗金来到常州,夜宿南郊。当地百姓为支持军队抗……[详细]
  常州南拳,常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阳湖拳原名双插子、南侠展昭、常州南拳,是创始于常州地区的一种古典传统拳术,为江苏唯一的地方拳种。20世纪80年代挖掘抢救时,为了避免与广东、福建的“南拳”产生混淆,改名“阳湖拳”。《武进县志》载:阳湖拳为宋代南侠常州人展昭(展雄飞)所创,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自宋代起,历经展昭、姚言、唐荆川、白太官、陈坤书、蒋浩泉……[详细]
  溧阳竹马灯,常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蒋塘马灯又称竹马灯会或河心大马灯,是一种由民间祭神娱神仪式演变的传统舞蹈,于明嘉靖年间因蒋塘义军首领虞顺祭祀 辽英烈杨家将等民族英雄而形成,流传在溧阳市社渚镇蒋塘村已近500年。蒋塘马灯中有10匹神马,均用竹篾仿马扎制,神形兼备,栩栩如生。配有神将、马童、护卫者、执事人、旗鼓铳手等相应角色。10位神将披战袍,头戴木雕傩面具,头……[详细]
  谈庄秧歌舞,常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谈庄秧歌灯属传统舞蹈,起源于明朝末年,流传在今金坛经济开发区谈庄村自然一带。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浴血攻克金坛城,城内戴王府前搭起高台表演各种节目,其中就有秧歌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坛戴王府内的墙壁和房梁上,至今仍清晰可见与谈庄秧歌灯吻合相关的彩绘图案。自太平天国后,谈庄秧歌灯活动一度沉寂。民国二十七年,当地艺人陈全宝和祁锁庆……[详细]
  太平军锣鼓,常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太平锣鼓是流传于溧阳市戴埠镇一带的传统音乐,始于清同治年间。戴埠地处溧阳南部山区,是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商埠重镇。清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属驻扎戴埠,军中的鼓乐队经常在牛场操习,其中有出征时鼓舞士气的战鼓,有得胜时欢天喜地的乐鼓。天长日久,戴埠民众也听熟了锣鼓经。太平军败退后,戴埠百姓组成……[详细]
  常州屠氏中医始于清代常州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费伯雄。费伯雄博学通儒,以中医内科疗法为著,一生治愈各类疑难杂症患者不计其数,包括道光皇帝的失音症和皇太后的肺痈之疾,被誉为“名士名医”。其间,常州屠厚之师从姻亲费伯雄获得真传,成为屠氏中医世家之起始。此后屠氏代代延续,族中名贤辈出,形成了名闻江浙沪地区的常州屠氏中医内科世家体系,现已存续七代。常州屠氏中医世家沿袭鼻祖费伯雄之道,族中名医辈出。历代传人通过……[详细]
  常州朱普生骨伤科疗法,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常州朱普生骨伤科疗法常州朱氏伤骨疗法自上世纪初年源起,至今已存续百年。其始传者朱普生原籍江阴璜土,十六岁师从伤骨名医赵和鸣,二十四岁开始独立行医并潜心对其疗法进行改良,多有断筋、折骨、脱位者,经他治疗一一恢复如初,其中包括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和小阿荆、周云亮、荆剑鹏等京剧泰斗、名家。尤为民国十九年朱普生举家迁至常州……[详细]
  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是以常州为属地的能工巧匠们,传承自明代中叶由江南地区兴起、自清晚从苏州和上海流入常州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良进化的一种手工技艺。其内容主要是用紫檀木、酸枝木、枸梓木、花梨木等(俗称红木)材料,制作带有我国明代风格式样的古典系列硬木家具。一百多年来,此传统技艺在常州的遥观、马杭、牛塘、湖塘等地域广为流传和存续。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在苏州明式家具制作的基础上弘扬传统,融入本土风格,经……[详细]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小黄山面临长江,经过千万年江风吹袭,江水冲击,山石风化,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片石。它集山石的雄、秀、奇、险于一身,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纹理除剧直之外,还兼有纤、细、透、漏、绉、瘦等特点,俨然鬼斧神工所劈,人称“斧劈石”,是制作盆景的上乘材料。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孟河人就用斧劈石精制盆景,作为贡品晋献皇室,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尚有珍藏。晚清后及至近代,曾一度衰落,自上世纪70年代起……[详细]
  红木浅刻,是将竹刻中的浅刻技法拓展到红木材质上的雕刻技法。红木浅刻最早出现在明后期,常州人张希黄、张楫如、徐素白、徐孝穆、沈觉初、高银福便是当时的代表性人物。近代徐素白、徐秉言,徐风(徐枫)三代传承,钻研浅刻,雕刻材质竹和红木均很精通,在红木浅刻上表现中国画的笔墨意蕴造诣颇深,由此带动了常州红木浅刻发展,薪火相传。浅刻技法,也称阴刻,在刀法运用上与前人和旁人不同。浅刻通常把竹青除掉,在细腻的竹肌上……[详细]
  竹箦青狮,是溧阳市竹箦镇前马七斗桥村的一种传统舞蹈,始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竹箦前马七斗桥青狮的道具有绣球一只,仿狮皮一张。狮头,实木雕刻,口能张合,眼能转动,活灵活现;狮皮,将麻丝染成青色,编成狮毛状,缝在一块厚实的布面上。由16位穿红裤的青壮年组队表演,个个既能舞狮又能鼓乐,表演时可不断替换。两人组合一只狮子,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青狮队每到一村表演,由该村一位长者端红漆方盘,青……[详细]
  相传很久以前,在深溪岕村出现了一件怪事,一个老农种了三亩田的冬瓜,而到了收获的时候却发现,三亩田就长了一只冬瓜,这只冬瓜形状大小与普通的冬瓜一般无二,老农对着这只冬瓜,感到非常纳闷,心想:我辛辛苦苦种了三亩冬瓜,到头来就结了一只,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老天在惩罚我吗?由于心里害怕,最终老农没有把这只冬瓜收回家。而这件怪事却一传十、十传百地在村里传开了。过了不久,一位云游四方的路人路过深溪岕村听说了这件……[详细]
  两千五百年前,正是春秋末期群雄争霸时期。且说楚平王轻信谗言,冤杀了伍子胥(名员)父、兄之后,为斩草除根,立派三千人马日夜追杀伍子胥。伍子胥一心想投奔吴国,就沿着长江东下,来到了小岘山之西的吴楚雄关——昭关。他在过昭关前一夜愁白了头发,后在扁鹊弟子东皋公的帮助下逃出昭关。走出溧阳南山地区后,伍子胥又饿又累,因为他已几天没吃没喝了。当他走到南渡附近的濑江边上时,看到一女子在河边浣纱,身边放着一桶浣纱用……[详细]
  欧冶子铸剑石屋山的故事自宋朝起便流传于溧阳南部,即如今的社渚镇。如今石屋山上仍有炼剑炉、锤剑石,冼剑池等遗址,从有文学记载就能查到的欧治子铸剑处,全国仅有四处,欧治子是青铜器走向铁器的鼻祖,也就是合金冶炼的鼻祖。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想铸一把天下第一的宝剑,以实现称王称霸的雄心大志。他请来了越国有名的剑工欧冶,来帮他实现这个梦想。吴王阖闾带着欧冶走遍了吴国的山山水水,都没找到理想的铸剑场所。一天,……[详细]
  锣鼓乐(洋渚圣旨锣鼓),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洋渚圣旨锣鼓是溧阳上黄镇洋渚村的民间传统音乐,始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传承至今280多年。是年,雍正皇帝颁圣旨,在洋渚村立“贞节”牌坊,旌表故民潘积之妻蒋氏一生坚守孝道坚守贞节,族人创编了五套敲锣经以示庆贺,俗呼圣旨锣鼓。第一套锣鼓音乐,名曰:野鸡出窠。第二套锣鼓音乐,名曰:水蛇换壳。第三套锣鼓音乐,名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