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市民俗文化

南通市民俗文化介绍第9页

  通东民歌是在南通海门东部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音乐。主要流传在海门北部讲通东方言的四甲镇、货隆镇、王浩镇、树勋镇、余东镇、正余镇、包场镇、刘浩镇、和东灶港镇等九个乡镇,流传区域450平方公里,人口41.5万。通东地区东临黄海,南靠长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通方便。通东民歌来源于千百年来通东人民的劳动生活,通东民歌音调是劳动人民生活情感的自然抒发,各种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也造就了通东民歌的各种音调,如:……[详细]
  谜语(南通灯谜)扩展​​​​​​​灯谜源自谜语,从宋代演变至今的历史证明,灯谜是以汉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言艺术,它依托中华文明,以汉字形、音、义的多重变化为创作技能,体现演绎文义和文字的超高水平,具有无限量创作和随时随地开展活动的特点,体现全民参与的集体性,具有政治、文化传播、文化娱乐功能。南通市是南通灯谜创作、发……[详细]
  石港腐乳酿制技艺​​​​​​​古镇石港历史悠久,因得沿海产盐之利,远自明清时起,就酱园繁盛,从事菽乳(即乳腐)和酱腌制品生产的业者众多。清朝末年,石港老字号“裕昌祥”、“裕福昌”酱园吸收民间制作乳腐的特色,以传统工艺生产“红方”、“糟方”乳腐,直至1952年以“裕昌祥”为主的十二家酱园作坊合建为“振中合营处”后,开……[详细]
  南通铜香炉浇铸技艺​​​​​​​大明宣德炉是1428年明宣宗时期,使用暹罗国进献的风磨铜开炉铸造的祭祀所用鼎彝和内府日常炉具,其冶炼方法十分讲究。铜香炉质地晶莹,分量沉重,制作精细,造型古朴,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者为继。南通民间工艺家经过多年摸索和千百次的失败,终于掌握了失蜡法的工艺技术,手艺也越来越精到,香炉器……[详细]
  南通勾针技艺​​​​​​​勾针线编,是指使用“勾针”为工具,以棉线、毛线、丝线、现在发展到化纤线等不同质地的线为原料,编织而成的民间工艺品。这类勾针工艺艺品,历经了一个从发髻网、发罩(又称压发帽),到桌布、沙发套花边,再到粉扑、水烟台套、童鞋、服饰制品的发展创新过程。经原江苏省工艺美术进出口总公司命名为“勾衣之乡”……[详细]
  南通扎染技艺​​​​​​​扎染,古称“绞缬”。“缬”者,指有花纹的织物。染缬的用料多为丝绸、棉布。操作程序精细至极,耗工耗时甚多,加上用于染缬的丝绸底价甚高,整体价格昂贵。旧时,产品多为大内嫔妃宫娥、皇亲国戚及官宦富户仕女穿戴服饰之用料。南通扎染大师创造性地运用了扎染工艺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和点、线、面结合编组的技……[详细]
  豆腐制品制作技艺(白蒲茶干制作技艺)扩展“三香斋”白蒲茶干始于清康熙丙子(1696)年间,当时,蒲镇屠氏在北街开设了“三香斋”茶干店,精选白皮大豆,自作三伏酱油,选用多种天然名贵香料,经十数套工艺精细制作而成。因很有特色,美名“屠三香”,被誉为白蒲一绝。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期间,本地官员将“三香斋”茶干作为精美食品进奉,乾隆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亲笔御书“只此一家”以示褒扬。白蒲茶干为卤制豆制品,呈淡咖……[详细]
  酿造酒酿造技艺(海门颐生酒造技艺)扩展​​​​​​​颐生酒产自清末状元、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先生1894年创办的“颐生酿造厂”。创办初期,聘请了国内酿酒高师传授技术,历经数年的实践与革新,总结出一整套独特而完整的民间酿酒工艺。1906年颐生酒参加意大利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此酒是自从世博会创办以来中国酒类荣获的第一枚国……[详细]
  精细木作技艺(柞榛家具制作技艺)扩展柞榛家具制作用料为柞榛木,其材质坚硬、木纹细腻多样,活节处常常有变化多端的“鬼脸纹”,历来是文人雅士的最爱。柞榛木虽广泛分布于江苏沿江水网地带,但是以南通地区的种植数量最多,并曾被大量用于家具的制作。南通的柞榛家具不但做工精美,而且木纹优雅华丽,加上岁月的磨砺,更增添了迷人的光泽。柞榛家具是南通传统家具的典范和代表作,它所透露出的大气、从容、沉稳的气质正是南通人……[详细]
  风筝制作技艺(如皋风筝制作技艺)扩展如皋风筝历史久远。城镇居民受空间限制,他们不以粗犷、雄浑为满足,而向纤巧轻盈的造型风筝发展。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更赋予风筝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特色的如派造形风筝。如皋风筝的扎制工艺比较繁琐。首先选好篾料,按所要制作的品种分类配备好待用。扎制时计算出比例再打样品,打完样品后蒙面试飞。在放飞过程中不断改样,直至符合要求才比照样品正式扎制。风筝扎制好后再裱糊,一般……[详细]
  木雕(南通红木雕刻)​​​​​​​南通红木雕刻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丰富,题材广泛,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上世纪50年代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红木看江苏,江苏红木看南通。”由此可见南通红木雕刻在全国的影响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南通红木雕刻在传承和发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不俗业绩。南通红木雕……[详细]
  苏绣(南通彩锦绣)扩展彩锦绣是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继承民间“点彩”和“纳锦”传统针法,以及传统戳纱绣基础上创制的新绣种。它以“点彩”与“纳锦”两种绣法组成。其工艺特点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灵活运用点彩、纳锦针法以及染、衬、钉、盘等各种工艺手段,组成独特的点、线、面的刺绣画面。彩锦绣艺术经过历代的继承和创新,现已拓展出新的特点,如从以往的单面刺绣发展为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创造新的纳锦纹样;在画面的……[详细]
  龙舞(海安罗汉龙)扩展​​​​​​​海安罗汉龙又名“丁家龙”,为海安北郊丁姓之家传龙舞。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海陵竹枝词》记有“时逢亢旱恐为灾,人把灵官到处抬,二十一坊人似织,灵官无处不抬来”,并“土人凡遇亢旱,抟土龙、舞布龙、抬灵官以禳之”的注脚;《望江南百调》也载有“降腊满堂家宴乐,金龙逐队市声嚣。”……[详细]
  海安苍龙舞初为布衣“草龙”,属兼有娱神、娱人功能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有《海陵竹枝词》记载之“秋来七月刚三十,地藏清超佛力深。到晚荷花灯一路,草龙蜿蜓布街心”及民间艺人王元弼(1908-1984)对海安民间文艺素有“东花鼓、西苍龙、莲花小调在渔船”之追忆为证。该龙舞之龙具小巧精致,全长2米许,为一人一龙之女子龙舞。腕龙动作中之“双臂甩圆”、“小翻腕”,舞步中之“旁送胯”、“软踩步”……均源自……[详细]
  通州民歌​​​​​​​南通东濒黄海,南依长江,气候适宜,物阜民丰,是著名鱼米之乡。古往今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鼓舞劳动士气,战胜自然灾害,通州民歌应运而生,它忠实地记录了南通先民们的酸甜苦辣,凝结了千百年来南通先民的智慧与汗水。同时,南通地处吴头楚尾,吴文化和楚文化相融交汇,我们的先民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