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民俗文化

绍兴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5页

  诸暨乱弹又名“西路乱弹”,是浙江省以演唱乱弹为主,常与杭嘉湖水路班合流,兼演徽戏、梆子和少数调腔剧目的多声腔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演员多为诸暨艺人,主要流行诸暨周围一带,如杭州、绍兴、金华等地区的部分县区。“乱弹”一词,含义有三:一是自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拨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清初刘献廷(1648-1695)《广阳杂记》卷3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此为目前所……[详细]
  绍兴宣卷系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说文艺,主要用于祀神祈福。自唐以来即有,至清代发展成为曲艺。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称“宝卷”。艺人在演唱时,置卷本于桌,照本宣唱,故称宣卷。绍兴宣卷的卷本,总数百本左右。宣卷的内容,有的与佛教经籍有关,如《目连宝卷》、《刘香女宝卷》;有的与戏曲同目,与绍兴调腔同目的有《琵琶记》、《西厢记》、《循环报》、《粉玉镜》等,与绍剧或越剧同目的有《三官堂》、《凤凰图》、《碧玉簪》、……[详细]
  绍兴词调,又称花调、话词,是由盲艺人说唱的古老曲艺品种。盲人说唱,在绍兴渊源颇古,南宋时绍兴诗人陆游有《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三·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即是绍兴盲人说唱最早的记载。明,绍兴徐渭《吕布宅诗序》曰:“始村瞎子习俚俗小说,本《三国志》,与今《水浒传》一辙,为弹唱词话耳”,提及“村瞎子”的“弹唱词话”。绍兴词调在清初的演唱……[详细]
  徐文长(1512-1593年),名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戏剧家。徐文长的一生坎坷不幸,正是他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他个性中既有幽默诙谐、爱国爱乡、蔑视权贵、惩罚贪恶的一面,又有偾事疾俗和放诞不羁的一面。“几间东倒西斜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副对联是中晚年的徐文长对自己的最好写照。徐文长是老百姓心目中机智人物的典型代表,民间文学界素有“北有阿凡提,南有徐……[详细]
  绍兴石桥营造技艺是杭州省绍兴市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之一。绍兴最早的桥梁,见之于史籍记载的为灵汜桥,始建于越王勾践之时。此后,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至清,代有新建,代有重建。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绍兴古桥营造技艺高超。绍兴的古桥营造技艺应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的浮桥和木梁桥,越国时期,因铁质工具的出现,使石柱、石梁……[详细]
  黄泽镇的戏剧服装制作,与150多年前流入该地的“目莲戏”有着历史渊源。早在上世纪30年代,黄泽镇前良村已有目莲戏戏班,镇上有位叫田舍旺(已故)的,为适应目莲戏班办起一家自己姓名为店号的“田舍旺”戏剧服装作坊兼商店,40多年来(至“文革”破四旧停业),产品销往上海等地,受戏班班主的欢迎。“文革”时,“田舍旺”作坊停业后,技工流散社会。自“古装戏”重新登台后,黄泽镇渔溪村李伯汀、李梅庆看准传统手工技艺……[详细]
  西施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西施传说的发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诸暨,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古都。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详细]
  嵊州吹打起源于民间的庙会活动。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到明代中叶,境内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中又有戏台。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嵊州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东西乡两大派系,西乡一派以长乐镇农民乐队为代表,在传承中逐渐形成锣鼓与吹奏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其中“尖号”的吹奏方法,将吹气演奏改为吸气演奏,使得号声更加高亢激越,穿透力、传递力更强。这种吸气……[详细]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布。新昌调腔剧目丰富,既有源于目连戏、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的各种剧目,又有近现代新编的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在调腔的艺术档案中,保存下来的晚清以前的古剧抄本就达159种,其中属于……[详细]
  绍兴平湖调,简称“绍兴平调”,曾称“越郡南词”,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盛行,以文人士大夫自娱自乐为主。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1953年,应华东戏曲研究院之邀,艺人史实父、钱大可等赴上海举行“绍兴平湖调欣赏会”,并灌制唱片两张。1961年,原绍兴曲艺协会开设“平湖调”培训学员,由钱大可等任教,并作营业性演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在绍兴地区常年演出,而且还经常赴杭嘉湖一带演出,多次参……[详细]
  绍兴莲花落,是以绍兴方言说唱,现为浙江现存主要地方曲艺之一。据《绍兴市志》卷36第五章,“曲艺”第三节记载:绍兴莲花落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当时有绰号称“长手指甲”的张姓艺人,自家乡“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来绍兴卖唱,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初时,沿门说唱,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这类节诗据称有18只半,有《娘家节诗》、《长婆节……[详细]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详细]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详细]
  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兴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等地。以周家桥一带为最盛,素有“扇窝”之称,其十有八九的农户均为制扇户,盛时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绍兴王星记扇庄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而久负盛名。王星记扇庄创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创始人王星斋,萧山临浦人(时属绍兴府),原为祖传制扇手,尤精黑纸扇技艺。其妻陈英乃是纸扇铲贴(用金银箔镂雕成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