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民俗文化

绍兴市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人类历史上,婚姻是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密切相关的行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了颇为复杂的婚制、婚俗和婚礼。因而,必然受到公众的重视和关注。在绍兴当地,传统的婚俗礼仪沿袭了先秦时代婚嫁中的“三书六礼”古习,即聘书、礼书、迎亲书谓之“三书”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谓之“六礼”,之后又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新的格局,婚礼过程中的名目繁多,不……[详细]
  曲艺《绍兴大书》的前身——评书(分南北两大派),起源于东汉、隋、唐,兴盛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民国,直至解放初期。历经绍兴籍民间评书艺人传承、创新和提炼,又学习、借鉴当时苏州、杭州以及上海等地评书艺人名家的技艺和经验,逐步自成体系,日臻完善。绍兴民众将此种用纯正绍兴方言开讲的评书艺术俗称“绍兴大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一时。评书艺人在绍兴城乡、余姚、慈溪、上虞、新昌、嵊州等地许多茶馆、酒肆、书场……[详细]
  “赛龙舟”绍兴人俗称“划泥鳅龙船”。一般赛龙舟只在端午,是纪念屈原的一项活动,但绍兴的赛龙舟却在农历三月、五月各一次。三月赛龙舟,是纪念马臻马太守的一次民间活动,东汉永和太守马臻首筑鉴湖,遭馋遇害后,被绍兴百姓尊为湖神。是个盛大的节会。从前,包括“十里湖塘”在内的鉴湖上,每年逢三月十三这一天,当地百姓都自发搞这项有特色的民祭活动。“乡堡各张凌波军,群龙波浪争掀腾”到了赛龙舟的日子,各乡村的龙舟队一……[详细]
  “乾隆皇帝在绍兴的传说”讲述的是清高宗乾隆在位时六下江南时在绍兴留下的各种传说的集成。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终年89岁。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皇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曾先后六次下江南,足迹遍……[详细]
  自古以来,在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群众性体育盛会上,都要进行称为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射箭)的竞技比赛。勇敢、彪悍的青年牧民无拘无束,自由欢乐地参加各项比赛,按照传统习惯:摔跤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据史料记载:金兵入侵中原,元朝忽必烈以及清王朝统治者将游牧文化、中原文化输入南方,为越文化所包融,从而创造出新型独特的文艺样式。民间舞蹈《木头人摔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古老文化在江南展示的缩影,这也成为……[详细]
  车家弄马氏喉科,历史悠久。从清初开始行医,从医三百余年,医业鼎盛,至今已历传十代。祖上开有回春堂药店,生意兴隆。相传马氏祖先得受仙人指点,曾收受仙人一只小木桶,一只小木箱,内放有一大一小两片划浆,传给当时的马氏兄弟。收受小木桶的马氏兄弟用大的一片划浆撬泥灰做了泥水匠,至今已传十代;中医喉科头代祖师马子长,收受一只小木箱,用仙人赠送的一片小划浆开始行医。医业精湛并传有诸多秘方、偏方。二代祖先马佰周,……[详细]
  哭嫁歌是旧时绍兴农村婚俗嫁女儿时唱的歌,旧习女儿出嫁将上花轿时她的母亲边哭边唱此歌,不仅表达了母亲对女儿出嫁的不舍之情,歌中还表达了母亲对女儿嫁入婆家后幸福生活的祝福。《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唱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每句旋律均由高音级进下降,旋律中装饰音运用较多,在句尾时常加进呜咽与抽泣声,以表……[详细]
  鉴湖作为历史名湖、文化名湖,让无数的人们魂牵梦绕。绍兴山水风光的特有魅力,就得益于东汉时期兴建的鉴湖,一望无际,方圆百里,鉴湖水与会稽山相互映衬,山川秀色令人目不暇接。为绍兴成为富甲江南的鱼米之乡奠定了基础,在孕育了鉴湖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美仑美奂的“鉴湖的故事”。“鉴湖的故事”自东汉以来,流传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可以说是和古越文化同步产生发展的,含有大量古越历史的信息,具有重要的民间文学价……[详细]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告成后,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大禹去逝后,葬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当时大禹的五世孙,少康的时候,他考虑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无馀到绍兴来定居。因为大禹姓姒,那么他的子孙,姒姓就在绍兴定居下来了。为了守陵,便在大禹陵旁建起了禹陵村,此村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详细]
  欧冶子(约公示前519年—约公元前423年),又称区冶子,相传为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善铸剑,与另一冶工干将齐名(一说干将为欧冶子徒),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铸剑人之一,宝剑铸造业的鼻祖。少年时代,欧冶子从母舅那里学会了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他刻苦耐劳,具有非凡的智慧。欧冶子铸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铜名剑,冠绝华夏。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中显示了无穷威力。他曾为越王句践……[详细]
  炼度宝幡制作是集剪纸、篾工、彩画、明火于一体的民间技艺,它源远流长,风格奇特。据考证其历史追溯到古代神仙和民间巫术,流传甚广。入宋,流传更盛,民国期间,其势更旺。直到当今,无论是大陆本土或港台地区,在黄簶类道,道场中炼图宝幡一应其旧。目前,绍兴县福全、杨汛桥等地均有技艺传人。据《绍兴县志》、《福全镇志》记载,越人自古好卜筮,盛行鬼神祭祀,故道教流传甚广。早在西汉居摄间(6-8年),南昌尉梅福去官弃……[详细]
  柯桥豆腐干制作技艺始于明代,至清末民初成型,俗称“素火腿”。1928年的《旅行杂志》第二卷上有记:“过柯桥,农家提豆腐干,云集求售,每札售十铜元。闻之土人,本地所制,殊驰盛誉……”。柯桥豆腐干以优质黄豆为原料,辅以为桂皮、大茴、丁香、冰糖、红酱、食盐、黄酒、酱色等。其制作工序繁多、特色明显、营养丰富,为绍兴一大地方名特产。柯桥豆腐干制作重工轻料、以工取胜,全部手工制作。传统的制作包括滤浆、烧浆、点……[详细]
  腊肠俗称香肠,因在腊月晾制而称“腊肠”。每到冬令时节,古镇安昌的腊肠挂满民居廊沿窗前、沿街廊下,是岁末年夜饭必备之菜,意味“长久团圆”。安昌腊肠制作相传明嘉靖年间。清时,安昌镇上仕宦商贾聚集,对酒席上下酒之物,颇为讲究。有人开始改进制作方法,辅以佐料,香味优异。民国时期,镇上三元楼、明华楼、萃茂昌、同茂泉等酒肆自行晒制腊肠、鱼干等作“酤酒坯”招揽顾客,生意十分兴隆。安昌腊肠以手工灌制而成,制作工序……[详细]
  戏鎲叉在明清时期就有,清后期至民国间盛行。旧时,绍兴的许多村社都有鎲叉会,在迎神赛会、殿庙会市时表演。戏鎲叉是各类“会货”里的一种,和戏彩瓶、踩高跷、大敲棚、鼓乐、吹号、放铳一样,是为了造声势、比技艺、赶热闹、聚人气,增加娱乐性。戏鎲叉可以一人单戏,也可以多人同戏,戏的人越多越热闹。戏鎲叉主要依靠表演者双手搓旋鎲叉柄,使鎲叉快速旋转,利用旋转形成的惯性,进行上抛、下按,在身体前后左右交换各种形态的……[详细]
  绍兴黄酒在每年农历立冬开酿,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俗称“老酒开酿”。这一天,绍兴城乡无数酒家都要张灯结彩,男女老少万众出动,敲锣打鼓,燃放炮竹,祭祀酒神,祈求福祉。有的村庄还举办水上社戏和物资交流,城乡水路船来船往,探亲交友,互通有无,热闹非凡,胜似节日。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