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台州市民俗文化

台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温岭石雕是指分布于温岭,以花岗岩、青石为主要材料,以仿古建筑和大型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温岭石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温岭人文特征和时代精神。据《温岭县志》载温岭石矿开采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石雕艺术早在宋代就已兴起,明嘉靖年间为鼎盛时期。民谣传颂:“黄岩蜜橘天台钟,太平石工雁荡松”,说的就是当时温岭石雕的盛况。今存还有南宋名臣王居安墓前的石虎、……[详细]
  邱家岸锣鼓是流传在横峰街道邱家岸村的民间打击乐。原专为舞狮伴奏,后用于舞龙伴奏、喜庆典礼、舞台表演等。清代末年(约在1910年间),邱家岸农民自发组建舞狮队,每年春节期间,在本地及邻近乡村开展活动。舞狮少不了伴奏,邱家岸锣鼓应运而生。后来,滚龙也在横峰一带盛行起来,邱家岸锣鼓也成为舞龙的伴奏。锣鼓演奏代代相传,套路逐渐增多。解放初期,舞狮、舞龙在农村尤盛,邱家岸锣鼓也就极为活跃;改革开放以后,邱家……[详细]
  温岭海洋剪纸是流传于石塘和太平两个区域,以海洋文化为主要题材的民间剪纸艺术。温岭海洋剪纸历史悠久。过去温岭人逢年过节、建房上桁、婚丧嫁娶等都要剪、贴纸花。剪纸较早有据可查的是释云兰和释月行两位师太。目前,温岭海洋剪纸群体中的代表性传承人有:韩伟、郭献忠、陈荣新、林荣文等。还有陈巨中、郑念平、柳怀瑾、郭竹萍等一批民间剪纸艺术家。温岭海洋剪纸的基本特征一是浓郁的海洋地域风情,具有强烈的鱼腥味和海洋人文……[详细]
  大奏鼓是流传在石塘镇箬山一带渔区的民间舞蹈。大奏鼓舞蹈动作粗犷而滑稽,边奏边舞,舞者全为男性,服饰打扮却是女性,在汉族舞蹈中不多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据福建《惠安县志》和《琅轩陈氏宗谱》载,箬山陈姓为十七世纪中叶由惠安迁入,大奏鼓(当时叫“大典鼓”)亦随之带入,距今有360余年历史。由于长期来石塘为半岛偏僻之地,大奏鼓才得以流传下来。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奏鼓逐渐被冷落,文革时期已销声匿迹。197……[详细]
  王氏大花灯制作是分布在石桥头镇上王村的一种特大型彩灯扎制技艺,大花灯主要用于元宵迎灯活动,早在清末民国初就以“高、大、精”而名闻台州六县。王氏大花灯制作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康熙二十年。现存石碑《两保碑文》有“嘉庆十六年”“迎灯”等字样。当地民间长期流传的“上王桥头迎大灯,小家桥头雪流星,杨家桥头芥菜剥见茎,下黄桥头姑娘抢走无处寻”民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迎灯之盛况。王氏大花灯分为龙、凤两盏宝塔式……[详细]
  天皇花鼓是流传在泽国镇天皇村的一种舞蹈性民间曲艺。天皇花鼓原本是一种专为乞讨而演唱的行当,后逐渐演变为庙会、或红白好事凑场面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一直流传至今。天皇花鼓的表演者为一男一女,男的头系羊角巾布织帽,鼻孔插假胡子,手持小锣;女的头戴凌花,插上珠凤,腰系腰鼓。表演形式为边唱边跳边打锣鼓,男女动作配合默契,所唱曲目均为民间小调,有闹五更、孟姜女、闹湖船、卖花线、对歌、十送郎等。天皇花鼓历史悠久……[详细]
  殿下莲花是流传在大溪镇殿下村、桥外村一带的民间曲艺。殿下莲花的表演形式是8-10人走唱或站唱,演唱时由一人领唱(俗称放调)众人帮唱,演唱时放调者两手执短鞭,帮唱者各执一件乐器,有:长鞭、碰铃、盆、碗、盏等响器,没有其他乐器,唱腔旋律较为动听,在当地很受民众的欢迎。殿下莲花的流传,与当地的民间信仰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殿下莲花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从海门传入的,据说当时大溪殿下有个赵姓年轻人在海门经商,看到……[详细]
  松门白鲞,即生产于松门镇由新鲜大黄鱼作原料精制而成的黄鱼鲞。有关黄鱼鲞的记载,最早见于周代阖庐十年(公元前505)。据清人王克恭引《吴地记》记载“吴王归,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所司云:‘曝干’。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据张聘文《台州府志》载:“松门岛在海中,屿上生松,通小洋,产鱼,曝之为鲞,极为佳品”。明嘉靖《太平县志》载:甲鱼、鲛鱼皮、鱼膘等被列为朝廷岁贡。永乐年间,松门制鲞业……[详细]
  陈氏微雕是指太平街道陈世君的微雕技艺。陈氏微雕的作品有:《党的十四大报告全文》(4万余字)、《八届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万余字)、《南巡讲话》、《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赠送世界妇女大会)、《唐诗三百首》和《西游记》等。上述作品均已赠送给江泽民、李鹏、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人民日报***版、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民报、浙江电视台、台州日报等新闻媒体都作过相关报导。陈氏微雕的特征:一是刻写技……[详细]
  石夫人传说流传于温岭、黄岩一带。传说中的石夫人是海边一个穷寡妇,她在赶集中认识澄江边来的石陀人,彼此相爱。为了摆脱有歹心的族长,她在雨夜中背着女儿逃奔,去找石陀人。路过五龙山时,鸡鸣天亮,无法隐身,一气之下化为石头。石陀人闻讯,悲愤地久久痴望,也化为石头,两座奇峰隔山隔水长相思……传说赞同寡妇再婚,将人民群众向往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融入自然景观中,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积极意义。石夫人传说始于明清时期,……[详细]
  硬气功“钉山打石”是吴宝庆师傅的拿手绝活。就是运足气功后,人仰躺,背脊紧贴在一块特制的钉板上(钉板即钉满铁钉的木板,约50厘米见方、2厘米厚,其上钉有200多枚5寸铁钉,钉头露出4厘米多,俗称钉山)。人躺在钉板上后,再在该人的胸腹部压上一块重约600-700市斤的石板或石棱,然后由另外的表演者挥动大铁锤将石板或石棱敲断。在石板或石棱被敲断前,被压者还唱歌5-10分钟。石板或石棱被敲碎或敲断了,而躺……[详细]
  温岭洒尺调是流传于温岭市的一种民间曲艺。它与道情、排街、花鼓等一样,原先都是为了行乞而唱的,解放前盛行。洒尺调包含曲调和唱词。洒尺调的曲调有时激昂高亢,有时娓娓温柔,并有男调、女调,硬腔、软腔之分,有固定的曲式,多数唱词有“莲花莲花落”或“沙拉啦格玉兰花”等的程式衬腔。洒尺调唱词来自民间艺人的口头传承,叙事性极强,乡土气息浓厚,但也不乏讲究文笔、注重韵律的文人之作。温岭洒尺调内涵丰富,具有温岭地方……[详细]
  温岭船模制作是指分布于石塘镇以陈祥荣的陈氏木船作坊等为主的木船制作技艺。陈氏船模既有古代的船模,又有现代和当代的船模,并且还造有目前台州范围内最大的船模。在石塘镇,从事船模制作业的个人作坊还有姜爵清、陈祥来、张永彬等。温岭的船模制作是基于原来的木船制造业之上,具有较久的历史。石塘的先民基本来自闽南,他们不仅带来闽南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造船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钢质渔……[详细]
  拜堂赞也称念傧相,是存在于温黄平原的一种独特的婚礼文化现象,在新河、箬横、滨海、松门等地较为盛行,有着悠久的的历史。即便在万花纷谢的“文革”期间,它还能一枝独秀,喷吐芬芳。此传统婚礼形式独特,共分为三个阶段:“拜堂”、“望新妇”、“送洞房”。拜堂的司仪称为“傧相”。傧相将所用的诗句以一种特别的歌调唱出,俗称“念傧相”。拜堂的整个仪式,都伴随着傧相唱歌这一特定的形式进行。“念傧相”的格调独特,唱腔高……[详细]
  矿工号子是分布于长屿石矿矿区的劳动号子。有着悠久的民间传承,至今仍在延续。长屿石矿位于新河镇西部,千百年来以生产优质建筑石材而名闻省内外,素有“石板之乡”之美称。自古来,当地居民建房均采用当地生产的石料构筑,并赋予柱头、石壁上还有精美的浮雕装饰,形成独特的石文化景观。改革开放以来,又创作了许多新石刻制品,有些石狮、石像等雕刻作品更远销海外,于是长屿又有了“石雕之乡”的美誉。长屿采矿已有一千五百余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