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蚌埠市民俗文化

蚌埠市民俗文化介绍

  湖沟镇是皖北历史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湖沟古称兰石,因此地有一块硕大深蓝的石头而得名,后因元朝末期此地久涝成害,特在此地兴开河沟,排涝减害,故改名湖沟。上世纪90年代末出土的清朝嘉庆二十二年《重修火神阁碑》记载:“火神宿治东南湖沟集,古名兰石村,商贾云集,士民辐凑,巨镇也。”以此证明,湖沟镇在清朝就已经是周边的政治、文化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众多具有鲜明湖沟特色的文化,其中,“湖……[详细]
  董庙村隶属固镇县刘集镇,原名青风镇。至清初,地方董姓人氏较多,作为董姓家庙所在地,于同治年间改名董庙,并逐渐发展为集镇。二鬼扳跤是由一个演员扮演双人摔跤的舞蹈形式。身上绑一个假人,成为一对。演员和假人画以鬼脸。扑打相摔,以示鬼邪远离,人们平安之意。道具为一个特制的架子,架子上部设两个跤手的头像,与真人大小相同,面容狰狞,俗称“二鬼”。现在的表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面具时常更新,亦有二鬼为男女者……[详细]
  清朝嘉庆20年(1816年)董家湖农民董三方、蔡郎等十多户农民采用“一物降一物,石膏降豆腐”的原理,把淀粉用开水打芡,葫芦瓢打几个眼,漏成粉丝。固镇县刘集镇董湖农民利用当地种植的红薯加工粉丝已有190多年的历史了,那时家家户户都会用传统工艺流程加工粉丝。无添加剂粉丝是中华传统物质文化遗产,其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基本上无传承人。传统的粉丝如今被机器粉丝所替代,机器粉丝全部加入淀粉酶、色素、胶水、硫磺……[详细]
  “仲兴皮影”是淮北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灯光照射牛皮或驴皮做成的形象剪影等进行表演,属于一种民间戏曲表演形式。2014年3月,“仲兴皮影”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仲兴乡历史悠久,相传是汉代丞相的封地,自古商贸云集。仲兴也是“众姓”的谐音,为不同姓氏居住地,文化氛围浓厚,“仲兴皮影”就是当地众多文化艺术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自明清开始流行,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仲……[详细]
  春节社火濠城春节期间的社火是一项盛大的民间文艺活动。每次隆重登场的有:舞龙、舞狮、花车、旱船、跑驴、河蚌、八仙、独杆轿及配套的多班迎春锣鼓,有段顺口溜予以概括:“一龙二狮独杆轿,花车旱船老背少,八仙跑驴抓河蚌,迎春锣鼓真热闹”。这些时令的表演,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汉民族文化的缩影,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汉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尊崇。但是春节社火由于每办一次都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精力、物……[详细]
  面蒸技艺濠城地区有一种面蒸工艺品。心灵手巧的妇女以表面为原料,经拌匀活透,然后做出形状各异的各种工艺品,如蟠桃、佛手、辣椒、十二生肖等等;再上锅蒸熟,然后饰以彩色,真是栩栩如生,巧夺天工。……[详细]
  女性“扯脸”技艺什么是女性“扯脸”?说穿了,在缺乏美容手段和工具的年代,这就是一种给女孩子的面部进行美容、脱毛的手工技艺。通常的做法是:两女对面而坐,一女子以口捻线,起固定作用,同时双手捻动棉线,适度用力,上下左右搓捻去对方脸上的汗毛。然后再敷以 、使得面容光滑润肤。小小一根棉线,随处可取。不仅能除脱毛,还可以给活血、增白、嫩肤、美容,体现了中国人就地取材的随遇智慧。这种技艺过去被很多妇女使用,现……[详细]
  濠城本地人选取颗粒饱满、粒大均匀、光亮硬实的绿豆,先用石磨将绿豆碾碎成瓣,过筛去粉,清水浸泡数小时,漂去豆壳再磨成糊。用大勺或瓢将面糊均匀滴在平锅内,锅面涂油防止粘锅,锅底文火满焙,加热即成。熟把式手法娴熟、动作轻快,一手星星点点,滴滴均匀,小堆面糊落下后渐渐下塌,成一圆形小饼状,一瓢面糊点尽,再回首,案上早成纵横的队列。“小豆饼子”厚若硬币,直径一元钱大小,生时浅黄,熟时为深绿色。固镇濠城人做的……[详细]
  县城15公里有个地方叫新马桥,那里有一座公路桥还有一座铁路桥横跨在澥河之上,为南来北往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今天,我们把这个地方统称为“新马桥”。其实,按当地民间的流传,新马桥是有些说法来历的。据说在很久以前,澥河只是一条浅浅的小河。每当夏秋涨水时,人们只有坐木船渡河。澥河南岸,住着一个叫许桥的年轻人,母子两人以种地和摆渡为生。有一年春天,许桥正在地里干活,忽听河里传来“救命”的呼喊声,他奔过去从……[详细]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有传统大戏80多个,小戏和折戏60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泗州戏的唱腔自由多变,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详细]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代晋国人介子推的节日,五河清明庙会则是以祭祀城隍、民间扫墓、祭祖、歌舞、民俗活动、商贸活动为主要内容。体现了人们向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活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传承和发展了淮河文化,……[详细]
  琴书传入我省已有200多年历史,它因演唱形式活泼,语言纯朴生动,曲调婉转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流入的地区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路:一路是由河南永城县老艺人邵元振传入,代表性传承人有孟兆兴、孟颖等;一路是由山东瞎子(真名不详)传入,代表性传承人有张法、苗明才、苑金榜等;一路是淮北琴书,代表性传承人有陈豁牙(真名不详)、良麻子(真名不详)、付学兰、王文艺等。这三路琴书在淮河两……[详细]
  端公腔是以说唱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曲艺艺术形式,其中又夹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剪纸、杂技、武术等表现形式。端公腔源于道教,由悼念亡魂、驱鬼避邪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成,开初只唱宣扬轮回迷信的神鬼故事,后来受戏曲的影响,不断增加一些娱人的民间故事或流传的戏文,逐渐变成了一种酬神赛会的表现形式。怀远端公腔的演唱,大都选择在传统或喜庆节日,如年头岁尾、端午中秋、婚嫁喜庆等。一般安排在夜晚,场地选择在十字街口或较大……[详细]
  微雕也称牙雕、微刻,是一门以刀代笔,以“微”为特征,以“精”为标准,集“书法、绘画、篆刻、色彩”众家之长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集“书、画、雕”三妙而相映成趣。蚌埠位于安徽省北部。蚌埠双敦文化,出土的陶器有精美的雕刻符号,据今有7300年。特殊的地理特点,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杨氏微雕独特的审美特征。“杨氏微雕”一脉相承,系杨大可、杨其鹏、杨洋三代人微雕作品的统称。杨大可,中国……[详细]
  垓下历史悠久,文明璀璨。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城,成为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垓下史前古城的发现,是目前淮河流域的唯一,填补了安徽省的空白,被评为2007年全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重点候选项目。垓下地扼要冲,历来是兵家重地。著名的楚汉相争大决战——垓下之战就发生于此,从而上演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