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芜湖市民俗文化

芜湖市十大民俗文化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芜湖自古铁冶业发达,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芜湖铁画以锤为笔,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技艺高超。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据清代《芜湖县志》所录《铁画歌·序》载:“汤天池与画家为邻,日窥其泼墨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煅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艺术特征,纯靠手工锻打完成。它以熟铁为原料,经红炉加热后,用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法制成。芜湖铁画既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品。芜湖铁画先后参加过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和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详细]
无为鱼灯
  无为县位于皖中,南频长江、北依巢湖,山环西北,水聚东南。素称鱼米之乡。无为劳动人民祖辈生活在长江边,务农为本。由于长江洪水泛滥,粮食颗粒无收。为了生活和生存,他们800里长江的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既种田又捕鱼,来维持生活。为了庆贺渔业丰收,捕鱼平安,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正月三十,无为人都要玩“鱼灯”祈福。当时的民间习俗:玩“鱼灯”的第一天叫“开灯”,玩“鱼灯”最后一天叫“收灯”。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如村里有传染病灾或者有农作物虫害……一律按“许愿还愿”的形式来玩“鱼灯”。劳动人民把玩“鱼灯”作“神灵”来驱恶、赶魔……求平安。他们说:“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红灯指“鱼灯”)。他们称“鱼灯”是“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无……[详细]
南陵目连戏
  南陵历史悠久,人文炳蔚,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栖息,自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建县后,一千四百多年来,遗有大量闻名于世的人文景观和赏心悦目自然景观。南陵目连戏是学术界公认的海内外目连戏主要流派之一,据县志载,明代神学家王阳明和清文学家金圣叹曾先后来南陵观看目连戏演出。王阳明评曰:“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由此可见演出时代久远。据本县民间老艺人忆述师辈,已至明代,清时名伶辈出,班社应邀走遍江西、徽太及江淮之间。清代同治时的《江南通志》就有“目连戏伶人多为南陵人”的记载。南陵目连戏剧本为《目连救母》,共3本150出。剧目所用曲牌215个。全剧叙述傅相笃信佛教,救孤济贫,死后升天;其妻刘氏开荤毁佛,打僧骂道,被罚地狱受苦;其子傅罗卜拒婚出家,法号目连,为救母入十层地狱,终赎母衍成正果。由……[详细]
芜湖梨簧戏
  芜湖梨簧戏,具有近三百年的悠久历史,是芜湖人十分喜爱的“草根戏”。她起源于民间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音乐的旋律与芜湖民间的摇篮曲、哭腔、卖白兰花调、旧私熟的咏诗诵书音调及芜湖民歌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后又吸收了二黄、梆子和昆曲的一些声腔艺术和音律结构,再经历代艺人加工锤炼于一炉,使梨簧唱腔更为丰富,日瑧完善。剧中人的韵白与演唱使用的语言,都是纯粹的芜湖方言,语言的地方性是其基本艺术特征。《太平府志》方言条:“语轻清不如省会,而亦明白易晓”。按方言区域划分,芜湖一带属吴语方言区,易于接收普通话。“明白易晓”正是梨簧戏道白的特色。故梨簧戏不仅为当地人所喜爱,亦为周边城镇观众所接受。芜湖梨簧戏作为一种艺术载体,以其优美的唱腔和鲜活的舞台形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具……[详细]
十兽灯
  “十兽灯”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余年。十兽灯用竹篾扎成,糊裱宣纸、彩色纸,再描绘各种饕餮纹饰,兽形为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团(tan)、犭孔(hou)、旱獭、四不像、龙等十种,另配有彩云八对。玩灯的主要演员20人,其他配角共约50余人。演员扮《三国》或《封神榜》人物,演“三结义”、“过五关”或“文王访贤”等。舞灯时,先由彩云开场,“十兽”鱼贯而入,走“长水浪”、“满堂红”、“满天星”等阵势,杂以“渔夫捕蚌”、“三丑会”等舞蹈及伴唱,伴唱唱词方言浓厚,别具一格,由锣鼓唢呐伴奏,唢呐曲牌为“朝天子”、“一曲梅”等。十兽灯流传于南陵西乡一带,它以古朴雄浑、怪异清新、意境深远、栩栩如生、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为当地群众所喜爱。十兽灯扎制,以其生动的艺术构思,巧妙的绑扎和精致的编织……[详细]
大王冲佛香制作技艺
  南陵县何湾镇,沿江开放城市——芜湖的西门。南靠革命老区——泾县,西临佛教圣地——九华山,北依铜都——铜陵。何湾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清水秀,民风纯朴。素有“三国故地”、“牡丹之乡”的美誉。历代众多文人墨客,仁人志士钟情于这片沃土,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寓居于何湾寨山,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一千古佳句。明代文武双全的刑部郎中丁镃就出生于这块沃土,并著有《东江集》传于后世。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祭祀活动,为大王冲佛香的生产、生存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大王冲佛香生产历史较为久远,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1521-1566),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那时皖南一带寺庙就有无大王冲佛香不成庙之说。到了清代,更是技压群芳,一枝独秀,曾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及日本、韩国。也许……[详细]
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无为剔墨纱灯简介,又名宫灯。具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上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无为纱灯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制作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经过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剔墨纱灯是无为县闻名的传统工艺品,清康熙年间由无为人蔡竹田首创。光绪年间,清王朝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派出统领官专程到无为征选纱灯,悬于皇宫内苑。解放后,国庆10周年时,剔墨纱灯曾挂于人民大会堂安徽……[详细]
繁昌民歌
  繁昌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春谷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繁昌民歌内容广泛,曲调丰富,语言朴实、生动、简洁、易懂,近似口语而毫无匠气;曲调清新、流畅、淡雅、无饰,可谓随口曲子自来腔。解放后繁昌民歌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鼎盛时期,搜集民歌,整理民歌,演唱民歌,创作民歌蔚然成风。繁昌民歌题材十分广泛。生产类民歌涉及春、夏、秋、冬四时的各类农活;生活类民歌包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膜拜,对祖先业绩的讴歌与崇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想往;爱情类民歌有的直抒情怀,有的互诉衷肠。繁昌民歌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秧歌、舞歌、风俗礼仪歌等,一般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口耳相传,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但也有一部分民歌唱词典雅,比较讲究音韵。民歌结构比较完整,如生产性民歌会完整地叙述劳动的全过……[详细]
张恒春中医药文化
  张恒-号初创于1800年,1850年登陆于“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芜湖,建张恒-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盛时分号有十余家,代办点分设于云南、重庆、成都、武汉、上海等地,被民间誉为国药“三块半招牌”之半块,位居北京“同仁堂”、汉口“叶开泰”、杭州“胡庆余堂”之后。张恒-号遵循尊古创新的发展理念,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员工严格地按照古法规定的炮制方法与流程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广求民间药方,加以研制、改良,创制了一批独家知名中成药及独家秘方,诸如恒制咳喘胶囊、十七味填精胶囊、肺结核丸、秘方化滞丸、鸡药等。为适应以平民百姓为主的服务对象,降低乡民问诊寻药的成本,张恒-号一直秉承医药并重的执业理念,在学徒与员工中实行医药双修,长期坚持坐堂医生制度,芜湖著名的中医世家滕松如、刘玉恒、杨绍祥、李少白等……[详细]
无为民歌
  无为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无为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承载着无为人民的精神与感情的重要载体,是无为人民智慧的体现。无为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品种齐全。“劳动号子”在无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它土生土长,别具一格,由于不同的劳动环境和生产,随劳动节奏应运而生。这些劳动号子“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气势磅礴、风格各异”。秧歌在无为民歌中也是土生土长的一个艺术品种,它具有“辽阔宽广、质朴悠扬、节奏自由、内容广泛”的特点,以高亢洪亮的气势声飞辽阔的田园山野。无为民歌中的“小调”以“抒情优美、旋律流畅、结构严谨、题材广泛”的特点深受无为群众喜爱。它的产生和出现不限环境不限季节,可活跃在劳动中也可活跃在生产之余。无为严桥是新四军七师抗日根据地,当时活动在无为严桥等地新四军……[详细]

全部芜湖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