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民俗文化

马鞍山市十大民俗文化

当涂布贴画
   1977年起,在县画苑中萌生一种装饰性的布贴画,以剪代笔,以布作色,独辟蹊径,别具一格。作者陈民、杭法基经过多年的艺术追求,借油画之斑烂,水粉之调和,版画之线条,讲究夸张变形和凝炼概括,组成一幅幅秀丽的山川,辉煌的大厦,丰收的田野,恬静的乡村。日积月累,作品在2000件以上。 1981年5月,在县内首次展出203件,新颖夺目,堪称奇葩。此后,布贴画进入合肥、蚌埠、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大中城市展出,观众有口皆碑,《人民画报》、《画廊》、《中国建设》、《中国报导》、《美术》等全国49家报刊登载16l件布贴画作品,部分作品被日本、美国、香港等地收藏。安徽省群众艺术馆出版了《当涂布贴画专集》,新美术画廊发行《杭法基布贴画作品选》,上海美术出版社和安徽美术出版社,均出版了《陈民……[详细]
当涂民歌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早在六朝时期(220-589)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1949年以后,当涂人民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至鼎盛阶段。当涂民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平原、圩区、丘陵山区的民歌异彩纷呈,形成多种体裁。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新市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里、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详细]
庐剧(东路庐剧)(马鞍山市和县)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改为现名。目前,全省主要有合肥市庐剧院、皖西庐剧院、和县庐剧团等三家能够维持正常演出的大型专业庐剧团体。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三个流派。其中,下路(东路)庐剧以芜湖、巢湖(和县)一带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的水乡味。这里覆盖着安徽省八百里皖江的南北两岸区域,系长江中下游平原。下路目前仅存有“和县庐剧团”。和县庐剧团多次荣获国家、省、市文化系统的先进集体称号和各类表彰。东路庐剧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深厚的民间根基;历史价值——体现了民间的综合艺术形式;艺术价值——演唱风格的淳朴性和音乐资源的丰富性。但近年来……[详细]
4、丝画
丝画
  丝画中国安徽马鞍山市洪滨丝画艺术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丝画作品纯手工制作,极为讲究用色,其作画用的天然丝棉材料,经过特殊复杂的高温染色加工,使画面鲜艳夺目,并且能够防霉、永不退色。《洪滨丝画》工艺精湛,绘画语言独特,根据图案设计出逼真,富于立体感的画面。很自然的将猫、狗等宠物表现得维妙维肖,山水风景渲染得栩栩如生,真正做到了顺其自然,随心所欲,无物不可入画,在艺术表现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高雅的品位,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洪滨丝画》可制成微型摆件,也可做成大型壁画;既可作为楼室厅馆的高雅装饰,也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珍贵的礼品,还可当作精致的奖品,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温馨。……[详细]
布贴画
  布贴画它以粗布为原料,用袋装染料直接高温染制成各种颜色,由巧手妇女剪贴而成。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美术画乡”的延川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延安以东的黄河岸边,受鄂尔多斯草原的影响和蒙汉民间艺术相互渗透,其民间传统艺术具有独特魅力。延川人在当地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布缝和补花布饰手工艺,创造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贴画。所谓布缝,就是大面积的拼贴,包括贴块、缝合、镶花和拼接;所谓补花,就是小面积的花饰纹样点缀,即在一块底布上贴、缝、镶上有布纹样的布片。……[详细]
手指玻璃反画
  手指玻璃反画手指玻璃反画是院长石先生历经三十余年不断追求,研究和探索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形似于国画,又不是以宣纸、绫绢为画材的国画艺术品,他打破了历朝历代,在中国书画创作用材上脱不开宣纸、绫绢的历史戒律。也是中国目前“手指玻璃反画”第一人。该艺术品不仅有观赏、收藏的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养生保健的医疗作用。该艺术品一经问世,即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有“中华一绝”之美誉,并在历次的艺术大赛中屡获大奖,特别是在中国首届诗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多个频道以及各省卫视共三十余家纷纷做了宣传报道,市电视台先后热播六次,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详细]
东路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称为“山腔”;下路以芜湖为……[详细]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霸王祠,位于长江黄金水道西岸,和县乌江镇东南1公里凤凰山上,公元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祀之。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由零星祭拜到唐初始成规模,历经历朝历代,传承至今。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开始,历时三天,期间,人们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高峰期达5万人,因祭拜者和游人甚多,逐步吸纳了小商品、农副产品贸易,同时出现了民间文艺活动,如玩龙灯、舞狮子、跑旱地、唱大戏等。和县政府十分重视霸王祠占地107亩,建有正殿(内有立像)、享殿、三十一响钟亭、抛首石、衣冠冢等。2000年又新建了碑廊,收集了毛泽东、李清照、王安石等历代伟人、名人为霸王所作的诗句。随着霸王祠内设施的逐步完善,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庙会规模逐年扩大,有上海、南京、杭州等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详细]
太平府铜壶制作技艺
  当涂县制作紫铜壶起始于唐中期,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路(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后,当涂紫铜壶即冠以“太平府”三字,称“太平府铜壶”。“太平府铜壶”历史久远,且种类多,其中尤以“火烧心”为极品。制作工艺为手工制作,制作工具为大小铁锤、铁砧、剪刀等。“太平府铜壶”工艺独特,将七、八厘米厚的铜板凭千锤万锤打成不足0.3厘米厚的薄铜片,轻、重都要求十分严格。根据图样裁剪、成型,一丝不苟,烧焊、抛光都非常精彩。“太平府铜壶”既可制成容量达百公斤以上的特大件,也可制成玩于股掌之间的袖珍型,规格和造型可随心所欲。当涂素以盛产紫铜壶而闻名于世。民国初年,江南芜湖举办铜壶展评,“太平府铜壶”凭其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雄居榜首。具有烧水快、无异味、使用寿命长、可收藏观赏的特点,其纯……[详细]
采石跳和合
  民间传说在唐代太平府(今当涂县)有一座山叫凌云山(有遗址),和合二仙在此山洞中隐身,凌云山不远处有一村庄叫蟠龙村(今为沱塘村),村里有一深塘,叫沱塘(今有遗址)塘里有一条怪龙,专吃人畜映照在塘中的影子,被吃的人畜就会萎靡不振,什么药都医不好,慢慢死去。村中有一姓李的寡妇,因儿子也受其害,四处请医求药,其慈母之心感动了乔装乞丐的和合二仙,对李寡妇传授治病之法和降龙之术,李寡妇照二仙的吩咐,用蒲草做成两把草剑投入塘中,杀死怪龙,救好了儿子的病和众乡亲。之后,李寡妇将事情经过告诉了众多乡亲,二仙因仙踪泄露,便离开蟠龙村,来到采石小九华山洞隐身。闲来无事,便跳舞玩耍,被一青年渔民看见,情不止禁地学着手舞足蹈起来,惊动了二仙,只见他俩朝洞的深处走去,再也没出来。从此,那个青年渔民把学来的舞蹈传给了后人……[详细]

全部马鞍山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