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民俗文化

莆田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壶山砂花传统技艺源于莆田锦墩。锦墩坐落于“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的南洋平原,是一个以手工冶炼铸造锻制各种日常生活用具和农业生产用具而著称的“铸造之乡”,其铸造锻制业的历史可上溯至明代中叶,现今有作坊三十余家。铸造锻制业的发达催生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壶山砂花传统民俗表演。壶山砂花,亦名“土制烟花”,其创作灵感缘于冶炼铸造锅鼎时铁水灌进耐火土制作的模具中所产生的火花,或得益于锻制犁头、锄……[详细]
  豆腐乳又称“南乳”,以豆腐为主原料,经配方发酵制作而成。而莆田豆腐乳制作工艺,是指源于清代“涵兴记”以祖传秘方精制豆腐乳的特殊技艺。豆腐乳的制作,始于公元5世纪的北魏时期,并逐渐成为我国广为流传的传统食品,但各地的制作配方和加工技法各异。莆田“涵兴记”豆腐乳的制作技法特别,历史可以上溯至清朝光绪年间,莆田涵江柯塘村的黄前至与儿子黄梅麟和侄儿黄钟麟在原涵江镇内孝义社开设“鸿源酱油行”,以祖上秘传技艺……[详细]
  涵江车鼓,原名“镲锣鼓”,是涵江特有的民间打击乐。传说从宋代“菩萨乞草”开始,每年腊月二十四,小孩打锣击鼓乞柴草为菩萨烘脚起烙,预示来年生活更红火。它由直径近1米的牛皮鼓、数十对直径0.5米的大钹、数面平锣和号称“童子圈”的凸脐锣组成。车鼓在击打时受大鼓指挥,鼓点自然、圆润,钹声清脆铿锵,间以锣声,和谐而悦耳,时而高昂激烈、时而悠扬流畅、时而深沉含蓄。鼓手、钹手、锣手等身着战衣,头扎英雄巾,佩戴武……[详细]
  黄石镇登瀛是莆田高跷的发源地,登瀛高跷可溯源至唐明皇的宫廷教坊歌舞,至今有千余年历史。宋元时期的大量人口迁入以及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促成了登瀛高跷的成熟,兴于明清,盛行于清末民初。登瀛高跷经历代传承人沿革,转化融合了莆仙戏曲舞蹈表演形式,以高超、惊险、幽默等独辟途径的舞蹈艺术而日臻完美,形成一套稀有的舞蹈表演形式。登瀛高跷舞蹈语汇丰富,所用的道具和表演形式独特,是莆田地区“高跷”舞技表演出现时间……[详细]
  聚英书院“九莲灯”始于明毅宗15年(1642年),由“三教”创始人林兆恩(号龙江1517-1598年)的嫡传弟子卢文辉、陈衷瑜创立,到清道光27年(1847年),聚英书院余玉卿等人在书院里学林龙江先生的经典,学心法、学科仪、做科事,学习民间舞蹈《九莲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学文学道。在此基础上吸收民间舞蹈而形成现在的《九莲灯》面貌。“九莲灯”舞蹈自当时兴起。“九莲灯”舞蹈用10多张桌子摆成一个八卦字……[详细]
  仙游县枫亭镇“麟山宫皂隶舞”是始于清道光十几年间(1839年)民间舞蹈。“麟山宫皂隶舞”主要活动在枫亭镇北部区域,麟山宫由秀郊、东鼎、东林、荷珠、沧溪、霞安等38个自然村共同组建,祀奉宋代名将杨五郎(尊称杨太师)等神祗,所属宫庙38座。“皂隶舞”俗称“乡人傩”,源于汉代的“傩舞”,也是古代1出巡时用于鸣锣开道、耀武扬威的仪式(在莆仙戏传统剧目中仍有保持简单的表演形式)。“麟山宫皂隶舞”经过一代代民……[详细]
  复茂绿豆饼是传统的汉饼,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该产品几经改良,才有了如今“绿豆味浓,外皮香酥”的特色。从清末民国初,复茂首创人郭诚猷就开始开发此产品。复茂百年大礼饼不仅是福建地区(闽东南地区)男女订婚的聘礼之一,同时也是出嫁女儿、外甥女每年中秋节孝敬母亲、舅母的特色礼品。礼饼重糖、重油,是能长期保存的高能量食品,是闽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出海打鱼常带的点心。礼饼壳薄如纸,馅饱味香。主要是用白膘肉制馅,……[详细]
  梧塘黄氏纸扎流传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自清道光年间黄玉贤开始,传承至今已逾六代,有100多年的历史。纸扎在民间有扎作、糊纸、扎纸、像生、扎罩纸、彩糊等称谓,是融合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体的民间艺术。纸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狭义指丧俗纸扎,在莆田传统民间习俗中流行较广,主要用于祭祀及丧事活动中所制作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等焚烧的纸品,一般与民间丧事及祭祀活……[详细]
  九鲤湖位于仙游县东北的群山丛中,相传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成仙,乘骑湖中九条赤鲤升天而去,九鲤湖因此得名。九鲤湖祈梦习俗,俗称“乞梦”,雅名“卧游”,始于唐代,兴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古往今来无数游客来此探幽访胜,其目的多是来寻梦。元代诗人卢琦有《游九鲤湖》诗云:“愿借一枕通仙灵”。六朝时郑露、唐衡州刺史许稷、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宋枢密院编修郑樵、明礼部尚书陈经邦、大学士黄道周、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详细]
  青黛是一味应用时间长达千年以上、疗效显著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抗菌消炎等功效,已制成上百种不同剂型的中成药。仙游建青黛是用产自仙游县境内海拔在300~500米地区的药用植物马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其为福建“四大建字号”名优地道药材之一,质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仙游建青黛得益于一套完善而独特的提炼手法,而传统提炼技法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使用设备简……[详细]
  延宁宫妈祖蔗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莆田盛产甘蔗,民俗中常用甘蔗为神灵供品。早年延宁宫用三、四根甘蔗扎捆为供品,后发展为轧节相叠排在菓盒之上。清代中期发展为轧小蔗节搭叠为灯塔。蔗塔分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妈祖蔗塔通高5.3米,蔗塔净高4.2米,每次搭叠两个人要叠三天才能完成。妈祖蔗塔几百年来成为莆田地区的闻名民俗活动。……[详细]
  每年农历正月到三月,各地妈祖庙组团护送妈祖神像到湄洲祖庙进香时,必先来贤良港天后祖祠谒祖。进香队伍先来贤良港天后祖祠进香并驻驾一夜,称为妈祖回娘家。第二天天亮时,从贤良港码头渡海到湄洲祖庙进香,完成了请火仪式后,又于当天回到贤良港祖祠再驻驾一晚。贤良港祖祠设驻驾筵,点灯结彩,演戏庆祝,热闹非常,成为一道生动的民俗景观。这期间祖祠都依例举行盛大的祭礼。……[详细]
  仙游度尾鼓吹乐是中国音乐史上较为古老的乐种之一。起源于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历代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是我省独具特色的民间古乐,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四大种类。以大唢呐为主,中、小唢呐为配音,鼓指挥,锣、钹配之。……[详细]
  文峰天后宫是湄洲妈祖祖庙在莆田城内的主要“行宫”之一,其妈祖信仰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湄洲妈祖祖庙一脉相承。自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由白湖顺济庙迁建于此之后,该宫就有一系列适应历代兴化府1至此举行春秋二祭的礼俗活动。文峰天后宫妈祖信俗的主要内容有《妈祖三献礼》、《妈祖诵经》、《妈祖供品》、《妈祖庙会》、《妈祖进香》、《妈祖巡游》以及内涵丰厚的《妈祖元宵》、《妈祖烛山》、《妈祖签诗》、《妈祖香……[详细]
  “送王船”是流行于闽台沿海渔港渔村的民间习俗,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原生态形式。“送王船”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厦门“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湖里钟宅村3个地方的规模较大;在海沧说到规模大小石塘规模最大。该习俗一般3到4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确定在固定农历月份中的某一天举行。每到送王船的日子,常能吸引闽南地区及台湾地区上万群众前来观看。活动当日,众多村民在领队的统一指挥下把重达几千斤的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