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三明市民俗文化

三明市十大民俗文化

泰宁梅林戏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清代乾嘉年间,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梅林戏的唱腔优美动人,它以皮簧、拨子、吹腔为主,此外还有南词北调、弦索、徽州词、浙江调、四平调、青板、小调等。伴奏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类,文乐包括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琵琶、扬琴、唢呐、竹笛等,武乐包括大鼓、大平鼓、京锣、小锣、大小钹等。梅林戏的脚色行当比较齐全,有“五门十七行头”,“十七行头”即正生、副生、小生、老生、娃娃生、头梁旦、二梁旦、三梁旦、花旦、金榜旦、茶盘旦、彩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其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具有严格的程式,唱、做……[详细]
永安大腔戏
  永安大腔戏形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阳腔的一个流派,因是“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故称大腔戏。明景泰年间,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并向当地艺人学习弋阳腔,而后结合本地的山歌、小调及道士音乐,创立了大腔戏班。随着熊姓家族部分成员向周边地区的迁徙,大腔戏传播到了大田、尤溪、沙县等地。永安大腔戏的传统剧目有一百多个,常演的有《白兔记》、《金印记》、《中三元》、《葵花记》、《取盔甲》、《黄飞虎》、《破庆阳》、《三代荣》、《合刀记》、《白罗衫》、《月台梦》、《卖水记》等。大腔戏的声腔字多腔少,粗犷高亢,朴素平直。演员发声以大嗓为主,大小嗓结合,演出中后台不断帮腔,保留着弋阳腔“一人启齿,众人帮腔”的特点。大腔戏的脚色行当分“四门九行头”,“四门”为生、旦、净、丑,……[详细]
朱熹祭典
  尤溪县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至今保留着先贤朱熹的大量遗迹。尤溪县纪念朱熹活动可追溯到南宋嘉熙元年(1237),其时县令李修捐资在县城南的公山之麓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以纪念朱家父子。之后每年春秋及农历九月十五朱熹诞辰日,尤溪县民众都在朱熹诞生地——南溪书院文公祠举行祭祀大典,以缅怀这位先贤圣哲。祭朱熹典是尤溪县祭祀朱熹的大型庙堂活动,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祭品有:面点、果品、牲礼等。祭典开始时,各司礼职员按部就班,主祭宣布序仪开始后,升炮三通,乐队高奏祭乐,祭首率众人向朱熹行三献礼(初献、亚献、终献),祭祀活动颇具古风。祭朱熹典沿用古制,通过祭祀内容和祭祀形式向世人展现神圣而肃穆的仪典。现在祭典已从明弘治四年(1491)……[详细]
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石壁客家祖地的祭祖活动,是建立在客家人对祖先的信仰崇拜和寻根溯源的基础上的,并以传统的祭祀礼仪、满足游子追远的心情,显示了我国古文明礼仪之邦的光华。随着海内外客家寻根热的不断升温,石壁客家祖地日益蜚声海外,前来石壁客家祖地寻根祭祖的海外客家人络绎不绝,石壁客家祖地已经成为五洲四海客家人的朝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