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漳州市民俗文化

漳州市民俗文化介绍

  华安玉雕是以华安玉为加工材料发展而成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优秀玉石雕刻工艺。华安玉,古称茶烘石、九龙玉、五彩玉、九龙璧,广泛分布于九龙江流域及其沿岸,主要产地为华安。华安玉结构致密,花纹如行云流水,色调典雅古朴、绚丽多彩,质为硬玉,酷似锦缎,尤以藕红、墨绿、翠绿、黑白、灰白相间之色彩备受众人喜爱,是极好的玉雕材料。2005年,“华安玉雕”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详细]
  福建南靖县拥有各类土楼一万五千多座,其中大造型方圆土楼一千三百多座,堪称“土楼王国”,汇集了最高、最大、最小、最奇、最古老、最壮观的土楼,其中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等是土楼建筑的典范。成千上万的土楼像“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点缀在南靖美丽的大地上,形成一道美妙绝伦的风景线,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华安土楼的择址、建造,是在家族兴盛与安全原则下……[详细]
  坂仔香蕉以果大、肉香、营养丰富,驰名海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坂仔香蕉曾获得全国香蕉类产品首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纵横十里的茫茫“蕉海”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坂仔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香蕉之乡”。……[详细]
  太祖拳历来有宋太祖拳与明太祖拳之分,其中宋太祖拳亦称赵太祖拳,托名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并有南派与北派之别。漳州太祖拳属南派风格的赵太祖拳,自明末清初传入,有登龙堂、习艺堂、武艺堂三个同派不同拳路的分支,不仅武术套路各不相同,练功与技击也各有特点。漳州太祖拳始传拳师为游青龙,系客家人。他于清光绪年间在龙溪县市尾社创建武术馆,传教赵太祖拳、械、狮、阵。其拳路自成体系,器械则秉承军伍公步的套路,十八般武器……[详细]
  彩扎技艺是诏安县的传统民间工艺,源于清朝末年。清末彩扎技艺传承人林裕后在诏安县东关街创办有彩绸庄,其彩扎技艺不仅传承了清代民间工艺特色,而且吸收了历代名师、名匠的制作技艺精髓,同时还吸纳了广东潮汕一带的工艺风格。庆源号彩绸庄的第二代传承人林仕恩、第三代传承人林福经、第四代传承人林养生均对彩扎技艺有扎实的传承和苦心的经营,使彩绸庄老字号传承百年而继有发展。诏安彩扎拥有繁复的工艺,用料考究,工艺流程也……[详细]
  剪瓷雕是我国南方,尤其是福建闽南、广东潮汕以及台湾所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这些地区的传统建筑,除了注重主体结构外,为了修饰与美化外观,往往会运用许多装饰的手法,诸如木雕、石雕、彩绘、泥塑、交趾陶、剪瓷雕等,以加强建筑物的美感。闽南、粤东、台湾的庙宇建筑,装饰之风尤盛,故剪瓷雕作品也尤为突出。所谓“剪瓷雕”,是民间艺人利用各种颜色鲜艳、胎薄质脆的彩瓷器或残损价廉的彩瓷为原料,巧妙地剪成形状不一、大小不……[详细]
  漳州水仙花的栽培和雕刻自明景泰年间延续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水仙花雕刻技艺,主要采用钢铁制成的刻刀、刻片、刻钳、刻剪、修叶刀、刻针等八种工具,经过花匠们雕刻的水仙花,造型逼真,千奇百怪,大体可分为兽型、禽型、生活型、人物型、象征型等五大类。经雕刻师精雕细刻后,其神韵更胜似仙女降落人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令世人百赏不厌,历代文人墨客称之为“凌波仙子”。水仙花的雕刻造型,其目的是通过刀刻或其他手段使……[详细]
  姜味辣,性微温,不仅是家常食谱的佐料,更是一种难得的保健食品。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就有“生姜治百病”之说。民间常用吃生姜的办法,缓解头痛、眩晕等病状。长泰明姜原产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武安镇马车社,相传在后晋时期,长泰人林毕干在朝为官时,将嫩姜切片,经流水漂浸,捞起晒干等多道工序后,制成甜辣适口,且具有祛寒散气、健胃提神等功能的姜片,献给皇帝品尝,深得皇帝赞赏,被赐名为“明姜”。经过千年沉淀……[详细]
  传说漳州市长泰县山重村赛大猪的历史是从公元669年开始的,当时“开漳圣王”陈元光的“行军总管使”薛武惠奉命率军进驻山重,后定居繁衍于此。因其功名显赫,薛氏建祖祠时便设了五宪门,依民俗则可以摆生猪生羊祭祀。每年正月初八民众便在此献牲祭祖,比赛看谁家养的猪最大。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山重赛大猪祈丰年”都在薛氏家庙会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由薛氏宗族家长扔卦卜杯,按报上的人员名单由老及少,顺序定出村民小组的养大……[详细]
  漳州市地处闽南金三角,唐垂拱二年(686)设置郡治,已有一千三百余年,芗城区为漳州市一中心区,是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芗城区为中心,漳州灯谜活动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漳州灯谜发轫于民间的童谣谜语,随着中原文化的介入,明清时代已发展成为地方风俗文化。据《芗城区志·文化卷》载,明万历后期,灯谜开始出现于上元节,不仅有文字谜,而且哑谜、实物谜等杂类体谜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使用的创作法门已达三十多……[详细]
  漳州哪吒鼓乐是源自民间信仰的一种吟唱表演仪式,明代从道教圣地山西闾山传入漳州,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哪吒鼓乐与民间信俗仪式“踏火”相互配合,是古闽越族原生态巫术仪式与山西闾山道教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踏火及哪吒鼓乐流行于芗城、龙海、南靖一带,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晚在庙殿排练。踏火的日期为农历的十月初一、初二或根据信奉的神明生日,从开坛请神至送神到天界,歌声整天不断,规模壮观,气氛粗犷热烈。哪吒鼓乐的乐……[详细]
  大鼓凉伞舞始创于闽南漳州,后传至台湾的一种不用器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形式。在《台南县志》中就有弄鼓花的记载:“两人一对手,一人持凉伞,一人抱大鼓,伞打回旋,大鼓双面打,边打边舞,另有打锣手三、四人围住大鼓,边打边舞。因其状天真浪漫,爽然欲醉,又名“弄鼓花”,而“弄鼓花”即福建漳州一带的“大鼓凉伞”,在台湾今称为“跳鼓阵”。相传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数千名倭寇乘百姓过年之际,偷袭月港,沿着九龙江大……[详细]
  铁枝木偶戏,元代从中原传入广东惠来、海丰、陆丰一带,以潮曲、潮话为戏剧语言,很快流行于闽南诏安、东山、云霄、平和等地。铁枝木偶戏在民间俗称“尫仔戏”,是我国现有的古老的木偶戏品种之一。铁枝木偶的装制非常精巧,它按照潮州纱灯人仔的制法,仿制戏曲行当人物,头部用浮洋泥塑人头,可以随时置换,服饰是戏曲行当服饰缩小的微型饰。铁枝木偶身高九寸,在一米八高的舞台上,由一人或两人坐着操作,现场击乐、伴奏、唱腔由……[详细]
  东山岛大帽山贝丘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表明,至少在5000年以前,东山岛的先民便已经制造与使用舟船,明清时期是东山造船业的全盛时期。东山造船,俗称“钉船”,指福建东山岛一种建造木质海船的传统手工技艺。造船匠人在悠久的造船发展史中,总结积累了船型、龙骨与船长、船长与船宽、船长与桅高等一整套独有的营造法则,并世代相传。船匠依靠这一套营造法,可在没有任何设计图纸的情况下,建造各种木质海船。东山造船的主要程序……[详细]
  东山的海柳雕工艺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海柳是一种珍贵的海底灌木,属海生植物铁树科。它以吸盘固定于海底礁石,树干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干粗枝密,叶片细长,质地坚韧耐腐,有“铁木”、“海底神木”之称,是雕刻工艺品的珍贵原料。因它形似树木,故有“海柳”之称。海柳有红柳、赤柳、乌柳、石柳、藤柳等品种,其中红柳和赤柳颜色鲜艳悦目,是海柳中的珍品。海柳雕的制作,是利用海柳奇特的自然形状和天然色泽,运用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