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九江民俗文化

九江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德安西河大戏(第三批省级)据考证,德安西河大戏起源于清朝道光末年(1850年)。因德安地处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当地百姓称其为“西河大戏”。西河大戏在唱弹腔戏的基础上融汇了汉调、宜黄腔、昆腔、青阳腔的精华,加之收纳当地方言土语的民间小曲小调,其唱腔存有高亢、奔放、浑厚、质朴、柔和的特点;武打中融合民间拳术技巧,使动作节奏美感强,表演简朴、生动,刚健、身韵大方、得体;人物念百一般为中洲韵,夹杂本地方言……[详细]
  德安八景传说(第三批省级)《德安八景民间传说》广泛流传于德安县境内,其内容最早起源于尧舜时期,由“蒲塘落雁”“湴塘晓钟”“阳居仙迹”“义峰耸翠”“钓台渔唱”“南庄耕叟”“金带河流”“乌石清泉”等八个古景点相关的八个传说故事组成。景点主要分布在德安县蒲亭镇、丰林镇、宝塔乡、河东乡区域,明代邑绅周振编修《德安县志》时定为德安八景。《德安八景民间传说》分别传述的是大禹治水,大雁舍身相助;慧默撞钟,激励民……[详细]
  义门陈(第二批省级)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被史学家称为“世界奇观”的“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德安县车桥镇。这里青山逶迤,博河环翠,以其山水钟灵毓秀之精气,孕育了一个象谜一般美丽而又神奇并被人们世代传颂的义门陈文化。一千多年前(公元832年),义门陈始祖宋敕“晋国公”陈旺因官置产于九江市(古称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至唐中和四年(884年)已是数代和谐同居五十余年不分家。……[详细]
  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其制砚原料金星石主产地在星子县横塘镇驼岭山下有宋村。民间传说,第一方砚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之手。北宋米芾《砚史》云:“庐山青石砚,大略与潭州谷山同”,“色青有纹,如乱丝理幔,扣之有声,得墨快,发墨有光,且有金星,抚之细润。”由此可知,北宋时期星子金星砚就已在文人墨客中闻名,县文物管理所现收藏有若干宋代古石砚如“凤字砚”、“箕形砚”等,造型工艺已初具品位。至明代,金星砚制作一……[详细]
  瑞昌剪纸艺术的历史可上溯到汉晋年间,经过1000多年无数艺人的传承与糅合,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和风格。瑞昌剪纸以剪刀为工具,阴、阳剪法俱用,以简练优美、构图匀称、造型生动及剪法明快为特点。既不同于以粗犷见长的北方剪纸,也有异于纤巧取胜的南方剪纸。瑞昌剪纸或有阴柔之丽,精巧、秀美、严谨;或具阳刚之美,古朴、坚实、豪放;或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刚柔相济。题材多取民间传说、花卉鸟兽、戏剧人物等,在选材上……[详细]
  湖口草龙俗名谷龙,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是古时鄱阳湖地区农民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老少平安的一项传统节日活动。湖口草龙以稻草为主要原料,辅之以竹木、铁丝做支架,以新鲜麦秆做点缀,用刀、钳、锯、铁锤、针、线等工具,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复杂的工艺技巧。用稻草一根根编织出龙头、龙角、龙身、龙爪、龙尾。所编扎的龙头由龙头骨架、龙嘴、龙牙、龙眼、龙角、龙珠、龙……[详细]
  西河戏,又名弹腔大戏,古典戏曲剧种。赣江下游分东西两河,西河流域直辖星子、德安、永修、九江等县,此处曾是明代弋阳腔和青阳腔的流行之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一批专唱弹腔的戏班从南昌传出,活动于德安、永修一带。著名德安艺人汤大乐先后在南昌乱弹班和湖北汉班唱戏,技艺超群,声誉颇高。清道光时(约1845年),在德安县陈家湾修建戏祖乐王庙,与其兄汤大荣一道,在老家高塘汤家坂组织汤家戏班,约于……[详细]
  武宁打鼓歌又名“锄山鼓”,“催工鼓”是流传于江西武宁县的一种以鼓伴奏的田山歌,广泛流传于武宁乡间。其名称始见于清代武宁文人盛乐的《山棚鼓子词•序言》,其兄盛谟《笔丛》亦对此有记:“农民插禾,联邻里为伍……每击鼓发歌,递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可听。”按盛氏兄弟所记,武宁打鼓歌盛于清乾隆年间。武宁打鼓歌表演于挖地、锄茶及耘禾等集体劳动期间。表演时一人击鼓领唱,众人一边挥动锄头,一边搭号帮和……[详细]
  九江山歌是流传于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区城门、马回岭、黄老门、狮子、城子镇等周边地区的汉族民歌,九江山歌题材广泛,以激发人们劳动热情、生活感情、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山歌。它演唱形式极其简单,而歌词内容又十分丰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坐落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江州区,依庐山、傍长江,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详细]
  德安潘公戏,习俗潘太公游春,是一种集歌舞、戏曲、杂耍、傀儡与假面杂扮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流布于江西北部德安县吴山、樟树两乡的十二个村庄。每逢正月初一到元宵,十二个村庄中的桂、胡、李、陶四大家族都要举行大型的花棚大会,白天祭祖游春,手端傀儡神像环村逐疫,送福千家,晚上聚集祖堂,演剧欢乐,庆贺新春。演出时,在太公祖堂内拉起一块蓝色布帐,称为花棚。棚上傀儡表演,棚下假面舞唱,棚上棚下全套节目十九个。一个节……[详细]
  布贴画:是一种出自民间家庭的手工艺术,是在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源于生活,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布缝和补花布饰手等工艺,创造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画作,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武宁县民间艺术家汤太莲是该县此项艺术创作的代表性人物,其制作的布贴画作品《水浒一百零八将》、《红楼十二金钗》曾被江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送往上海世博会进行展出。……[详细]
  湖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1项。2006年,“湖口青阳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湖口草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湖口豆豉”、“湖口糟鱼”同时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县政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建成。湖……[详细]
  是江西修水全丰镇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间节日、做寿、上梁、婚嫁,都请来花灯热闹一番。全丰花灯属江西曲艺,流传于修水西北部幕阜山下的塘城、全丰两乡。清乾隆《义宁州志》记:“分宁(今修水)界吴楚之交,俗多类楚……城市村落乡民犹多袭旧,专事巫祷。”该地巫风、道士活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