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民俗文化

宜春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袁州谯楼传说(第三批省级)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好几座古老的名城留有见证岁月痕迹的鼓楼;江西宜春也不例外,一座宋代建起的被称作“袁州谯楼”的古朴建筑一直屹立在市区中心。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三项功能于一体的地方天文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袁州谯楼的来历,自古就流传着动人的佳话。袁天罡是唐代的一位天文学家,是位被描写得神乎其神、能行云施雨的奇异人,北斗星就以他的名字命的名。他……[详细]
  宜春慈化寺传说(第三批省级)慈化寺的神奇传说已流传800多年,至今尚存有近30则,既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普庵法力之所以能传扬四方。座落在宜春袁州南泉山的慈化寺,是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赐为“天下第一禅林”的江南佛教大道场之一,于南宋乾道二年、即公元1166年创建。慈化寺的开山祖师是位菩萨级的高僧,法名普庵,全国许多寺院都有他的塑像。明朝永乐皇帝评价他“万行圆融,六通俱足,端严自在,光辉旁烛”。有关他兴建慈化……[详细]
  靖安茶花灯(第二批省级)茶花灯现主要流布于我县罗湾哨前、官庄及仁首大团一带。《茶花灯》俗称“文灯”,包括花盆灯、蚌壳灯、船灯等内容,据现年91岁老艺人徐本锱介绍,《茶花灯》在靖安大约有六、七百年历史,该灯表演形式融说、唱、舞为一体,道具主要有花盆、花船、蚌壳、花牌等。玩灯时一般是花盆走前,表演人员随后,也有时群灯一起表演,伴奏上以笛子、二胡、大小锣鼓、小钹、铛为主。单个品种表演一般为5-6人(除乐……[详细]
  “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第二批省级)“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工艺,主要存在于靖安县罗湾、中源、宝峰一带。肇始于清朝末期,“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拓印作品,主要用于民间厅堂张贴,表示吉祥、喜庆、祝愿、圆满之意。近三十年来,民间艺人毛诚衍、万发逢在继承前人“福”字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十余种“福”字彩绘及雕版印刷作品。作品以龙凤为主体,组合成系列“福”字,图案清晰流畅,龙凤活泼,栩栩如生,“福”的……[详细]
  靖安客家童谣(第三批省级)靖安客家童谣主要流布于距靖安县城50多公里的罗湾乡。这里山峰的最高海拨1729.5米,四面环山,植被丰茂,气候温湿。元末明初以来,客家人从广东福建一带迁徙至此,至少在清中期就传承并丰富了自成一系的客家童谣。靖安客家童谣已收入的有30余首,从形式上分,有顺口溜、对答词、拗口令、白话歌等,从内容上分有天文地理类、文明礼仪类、行为习惯类、生活情趣类等。代表性的童谣有《杨骨梢开红……[详细]
  靖安草龙灯习俗(第三批省级)靖安草龙灯(俗称香火龙,又称太平灯),流传于仁首镇前进自然村,该村按清代流传下来的说法又被称为“四甲”。清代实行“保甲制”,因依山居住、同饮一条溪流之故,4甲居民以草龙灯为缘而联成一体。靖安草龙灯习俗也随他们一同流传至今。草龙灯表演集中于正月初十至十五元宵节期间,初十晚至十四日晚,在“四甲”140多户山民家中依次表演,正月十五则火焚草龙,意为送灯。每个甲主持一年草龙灯活……[详细]
  靖安南山花鼓(第四批省级)靖安南山花鼓主要存在于靖安县城西北方向约37公里的都镇茶子山村的南山自然村,这里山岭连绵,地处偏僻。清朝康熙年间,杨、何姓等客家人自广东迁移至此,南山花鼓究竟是从原居地带入,还是定居后从当地客家人中学取形成,已无从查考。南山花鼓以客家文化特色为主,融入凤阳花鼓元素,由“打花鼓”和“参花”、“唱花灯歌”等内容组成。一只“花鼓笼”、4只“花盆”、2盏“牌灯”为篾扎纸糊。其中……[详细]
  靖安中源竹雕(第四批省级)靖安中源竹雕工艺现主要传承于距县城以西70公里的中源乡,该工艺肇始于清朝中期。雏形作品即在盛菜、装茶、灌油的竹筒上刻上文字和花鸟图形。在清中晚期艺人蔡洪祖等人的推动下,工艺水平日趋完善,品种丰富的竹雕作品一直受到地方百姓和过往客商的青睐。近三十多年来,民间艺人蔡名拨、蔡长远、蔡华远等全家人,在继承先辈艺术的基础上,精研技艺,大力弘扬,使中源竹雕工艺大放异彩。作品品类有笔筒……[详细]
  靖安禾堆饼(第四批省级)靖安禾堆饼迎灯习俗现主要存在于靖安县东部约21公里的仁首镇莲塘村涂家自然村。该自然村地处仁首腹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据清道光五年(1825年)《靖安县志·风俗》记载:“十二日…乡落游烛龙…宵则舂米溲团染彩色盛盂拌以奉其先,曰:‘谷堆’,寓百谷丰稔之意。”由此可见,靖安民间出现“禾堆饼”至少有180多年的历史,现仅莲塘涂家沿袭。元宵节晚用“禾堆饼”迎灯,村民又称“踏胜”,取……[详细]
  铜鼓棋坪客家狮(第四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铜鼓便有了特有的客家文化。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建国前交通不便、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并更好地和本地人相融合……[详细]
  铜鼓渔樵耕读(第三批省级)灯彩“渔樵耕读”又名“春牛花灯”,源于湖南的送“春牛”。三都镇张以发在送“春牛”形式上进行了改造、充实,用竹篾扎成牛头,牛尾状,蒙上黑布或黑纸系在身上,每至一家便唱几段花鼓小调,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基础上,增加了“渔翁”“樵夫”“农夫”“读书郎”组成“渔樵耕读”灯彩,后又加了一旦一丑,配上民间小调,载歌载舞,一旦一丑为灯彩主角,一问一答,各角色有鲜明性格特色,丑角才思……[详细]
  铜鼓太平灯(第三批省级)灯彩“太平灯”源于一则民间故事。从前有6男2女强盗,来一富裕人家欲行劫,户主已识其底细,但未识破,而是设宴款待、留宿。强盗不忍下手,天亮离别时,户主还赠其8担银两,规劝改恶从善。强盗们后依言,从商发了大财。某年的八月十五日,8人扮成耍灯人,每人挑一担银两来富裕人家耍灯,用灯摆出“天下太平”字样,结束后留下银担而去。灯彩艺人创太平灯,8人表演,男6女2,分成高、中、矮三等。扮……[详细]
  铜鼓七鲤抢虾(第三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1662—1672年)由闽、粤、赣南等地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铜鼓便有了特有的客家文化。铜鼓境内山川秀美,民风纯朴,节日喜庆之时,喜耍灯彩,县内现有灯彩20余种,最具代表性的有“……[详细]
  铜鼓跳觋(第三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建县。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山川秀美,民风纯朴,地处文化多元交汇点,境内自康熙年间(1662—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在铜鼓形成了一种祛病请神而用的跳觋。跳觋是一种非僧非道……[详细]
  宜丰风水林保护习俗(第四批省级)宜丰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宜丰地貌格局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宜丰县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植物种类有2000多种。人均拥有林地面积0.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5%。宜丰县有着悠久的风水林保护历史,这里每个村落风水林的延续历史均有几百上千年,风水林文化积淀深厚,风水林保护习俗深入人心。县内各村落的风水林基本以“枕山环水”为构建原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