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民俗文化

宜春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宜丰竹艺(第四批省级)宜丰竹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专家对我县博物馆及民间收藏的竹艺作品推断,至少可追溯到清朝末期,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宜丰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东邻上高,西接铜鼓,南连万载,北毗奉新,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山川明秀,林竹茂密,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境内拥有48万亩竹林,为宜丰竹艺的生产制作储备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资源,同时也培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19……[详细]
  宜丰风水狮(第三批省级)宜丰风水狮现主要分布在宜丰县的新昌、潭山、天宝等16个乡镇及周边高安、上高、铜鼓等县市。其表现形式有石雕、木雕、铜雕、根雕、砖雕,到清代后海衍生出陶绘、书画和剪纸等。它的种类有卧狮、蹲狮、立狮、走狮、倒挂狮、守院狮、护宅狮、拴娃狮等。根据风水学的理论,不同形态的风水狮有着不同的作用。卧狮:象征着悠闲自在、祥和安乐,通常放置在寺庙庵堂门前或游乐场所;蹲狮:是古往今来被民间供奉……[详细]
  宜丰霉豆腐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宜丰霉豆腐又称豆腐乳,其制作工艺古老而独到。宜丰霉豆腐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其制作工艺在选材、浸泡、磨浆、煮浆、霉制、配料、装罐等方面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每年立冬一到,宜丰城乡家家户户都制作霉豆腐,因为立冬到冬至时节制作的腐乳最为正宗。宜丰霉豆腐制作全部选用当地的黄豆、井水、红椒、山茶油等为原材料。对黄豆的挑选十分严格,在大豆浸泡前,还要人工剔除其杂质及霉变大豆。……[详细]
  宜丰天宝罗酒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罗酒的酿造工艺与普通米酒的酿造工艺差不多,同样要经过浸米、蒸饭、下药、封缸几道程序。但也有不同,它多出了三道密封工序:一是封天宝甑。二是上缸密封,即一周后要启封搅动,再第二次封缸。三是半年后,即来年清明前用大座壶煮沸后第三次上缸密封。除此之外,天宝罗酒还有其它一些特别之处:一是酿造及存留时间长,从酿造到启封食用可达一年之久,然后还可保留二年以上,故其酒色浅黄,清而……[详细]
  宜丰牌楼神狮舞(第三批省级)牌楼神狮舞属南派狮舞,起源于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牌楼村,并流传、兴盛于该村,它是南方地区稀有的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民间舞蹈。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牌楼神狮舞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据《宜丰县志》及《周氏族谱》记载,牌楼神狮舞相传由该村下房祖公周志文于1387年所创。每到正月初十至十五,村人都要请出狮子游乡。狮子游乡时,先由100支神铳开道,接着是100多人的旗、伞队伍出场……[详细]
  宜丰宋家双狮舞(第三批省级)据宋家“双狮舞”第十一代传人宋箭道介绍,宜丰宋家村“双狮舞”缘于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陈埔的“纸狮舞”,又称“兴狮”。大约始于七百多年前的元代,于清乾隆年间,由福建省永泰县艺人传入宜丰新庄宋家村,当地人因地制宜,融入本土文化,结合本地舞龙特点,先由“单狮”表演发展成“双狮”表演,并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加以了改进,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当地舞狮的目的,是为了消灾驱邪,祈求吉祥……[详细]
  宜丰恒白话故事(第三批省级)宜丰“恒白话”故事,是赣西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口头文学。它发端于宜丰县芳溪镇新村村,流传于宜丰全境,辐射万载、上高、铜鼓等周边县市及远传江苏省部分地区,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群众根据本土历史人物彭恒仁的趣闻轶事和各种社会现象,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独特奇巧的情节编织而成的惩恶扬善、取巧逗乐的机智人物故事。这些故事流传城乡,至今仍脍炙人口,深爱广大群众喜爱。据宜……[详细]
  宜丰洞山传说(第三批省级)《捐建洞山得福荫》故事讲述良价禅师初来到洞山时,此在原无寺院,于是他向当地的士绅求募洞山这片山场创建禅林。有乡绅雷老爷问良价禅师要多大的地方,良价禅师说:“一领袈裟覆盖之地足矣。”又问袈裟有多大,良价禅师说:“经线延纬线接。”雷老爷一听他出言不凡,就慷慨答允。传说良价禅师袈裟的横纱直纱抽开接长正好是横直各五里。于是,洞山一带横竖五里之地即属寺院所有。后雷氏子孙科宦迭出,甚……[详细]
  黄连麻糍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黄连麻糍是客家独有的一种传统糕点,也是每年小年前每家必做的一种风味食品。它具有软而不粘,绵韧而坚,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饱食不腻的特点,是煮汤待客的主要原料,也是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黄连麻糍制作技艺包括:浸米、蒸糯饭、打米果、做米果、储藏这五道制作程序,黄连麻糍的的传统制作技术注重用料,以宜丰山区特有的黄连糯为主要原料,以纯天然的黄连柴、黄栀子、山泉为主要配料。而黄连糯……[详细]
  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酿饭坨又称糯饭坨,是奉新一种独特的地方传统工艺制作的食品。起初流传于奉新山区各客家居住地域,后来通过传衍扩展,成为奉新县各地域均流传的地方特色传统食品。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是有着百年传承的传统技艺。酿饭坨的传统制作技艺注重选料,糯米的制作技术,注重工艺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性,也注重酿饭坨在待人接物馈赠时那种传统文化礼俗的遵循。酿饭坨在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工具和制作时的讲究也……[详细]
  奉新土纸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奉新县地属赣西北,自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开始建县,已有2161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是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业县。自汉晋时期由于当时中原战乱频频,不少北人南迁至奉新,也把当时的农业生产技艺带到了这里。奉新相对较封闭的环境和有效的保护了中国古代千年来的农耕技艺。土纸制作技艺是千余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奉新土纸以嫩竹为主要原料,经过产麻、浸麻、舂麻、抄纸、晒……[详细]
  奉新山歌(第三批省级)奉新县位于赣西北,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建县,属海昏县,是江西省最早设立县治管理的十八县之一,公元185年(汉灵帝中平二年)改名新吴,公元943年(南唐保太元年)为表示“弃旧迎新”之意改名奉新。县域面积1642平方公里,总人口30.2万人。在这片土地上,到处流传着绚丽多姿、风格鲜明的民歌,其中以山歌最具有代表性。这些由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出来的山歌形象而生动的刻画……[详细]
  上高十样景(第四批省级)上高十样景主要分布在上高县境内的敖阳街道、徐家渡镇、锦江镇、南港镇、田心镇等地,其中以锦江镇的团结村的表演最为经常,舞得也比较好。据当地老人讲十样景于清初传入我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使用的乐器有碰铃、铃铛、小钹、小锣、堂鼓、板鼓、塔塔鼓、竹板、唢呐、笛子十件乐器演奏,故名十样景。上高十样景以花鼓戏的曲牌为固定曲调,以唢呐为主演奏,各种乐器伴奏,表演一般不单独进行,而是……[详细]
  上高排字舞(第三批省级)排字舞分布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田心镇的斗门,新田、田心,镇渡乡的苑新、洋田等地。关于它的起源,据当地老艺人讲,是清初从湖南传入我县,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排字舞”最初由八人表演,后来发展到由摆字多少来确定表演人数,最多时可由十八人表演。它的舞蹈动作较为简单,没有严格规定,表演者两手端着花灯,随着步伐节奏上下摆动,易学易演,运用自如。“排字舞”是以……[详细]
  上高道情(第二批省级)上高道情是流行于上高县域的民间曲艺,形式简便,内容精练,旋律动听。相传明初来上高定居的外籍难民中有一批民间艺人,身背竹筒,配一定节奏敲打说唱,这批艺人定居以后,其说唱艺术经几十代人不断的革新改造和传承,清初又与瑞州道情揉合,这便终于形成后来以板箱二胡为主要乐器,自拉自唱的曲艺形式,既能演唱民间小曲,也能说唱长篇传书的上高道情。上高道情其艺术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使用方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