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潍坊民俗文化

潍坊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诸城邱家庄人在靠近河边的河滩上大量种植柳条、白杨、腊条、棉槐等。每到夏季伏天,人们收获柳条,将柳条割下打皮,在烈日下晒干,再用清水浸泡,待泡透柔软后纺织。秋天落叶后,再收割白杨、腊条、棉槐编织。编织工艺分为圆条编和方条编两种。圆条编诸如提篮、装篓、悠筐、果筐等,起头先用4根枝条为1大锭,叉花排列,共用4大锭形成8锭,用3根条子缠绕一圈后再用3条复绕两圈,再由原来的8锭分为16锭,再用绳子拴起围一圈……[详细]
  清末民初,诸城境内就有打“呱嗒板”(两页竹板)走街串巷、出村入户,用顺口溜的方式,边打边说进行讨要。后又发展成为两页大板,两页小板,大板打过门,小板打节奏,分摇板、扣板,吸收运用了锣鼓经的花点,极具渲染力。诸城竹板快书独具特色,运用方言,以说故事为主,在板式上也不同于一般快板书和数来宝,讲究手、眼、身、法、步,表演极富幽默感。一人表演多个角色,跳出跳入,活龙活现,惟妙惟肖。竹板的制作非常考究,取其……[详细]
  九头船是奎文区 村庄姓第八代族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所创,并由庄姓族人世代传承的一种民间舞蹈,于每年的二月二表演,至今有490多年的历史。九头船选用优质木料扎制,船体长9米,中间宽1.99米,高达2.3米。九头船由9人定位演出,因此取名“九头船”。九头船的表演过程极具趣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首先是“甩”出场绕场一周,司老爷(小衙司)化装成小丑坐在甩干上表演一些滑稽、幽默的说唱,甩的表演过程……[详细]
  临朐自商周开始就有桑蚕生产的传统,至清朝规模已非常壮观,当地人民在桑蚕生产过程积累了许多歌谣、谚语等广泛流传。临朐县五井镇下五井村许椿亭等人自1918年开始广泛搜集整理、经后人不断完善增续,逐渐形成了现在流传的《蚕丝韵言》。《蚕丝韵言》由《蚕丝韵言》和《续蚕丝韵言》两部分组成,共1080句,6528字,其中《蚕丝韵言》为五言句,516句,2580字,《续蚕丝韵言》为七言句,564句,3948字,《……[详细]
  庄氏正骨起源于明洪武四年,至清朝后期,逐渐形成,后经庄氏数代人的探索、研究、实践、完善,使庄氏正骨发展成为一门较为完整的综合正骨科。庄氏正骨疗法主要表现在手法整复、小夹板配合皮牵引固定、正骨理筋 、功能锻炼、内外服中药制剂等方面。在理论上强调整体辩证诊断、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筋骨并重。在运用传统医学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庄氏祖传的 法和对挤、分骨、折顶等动……[详细]
  高密字画装裱修复技艺、诸城丁氏装裱技艺、寒亭传统字画装裱技艺、手工装裱字画书画装裱艺术从战国帛画、缯书上的滥觞到西汉大帛画轴的基本成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潍坊自古名家辈出,特别经学与金石学大家,这也促使潍坊地区的字画装裱技艺历史悠久,从艺人众多。近年来潍坊字画市场逐渐兴盛,也直接为字画装裱技艺的复兴提供了机遇。中国书画主要是采用丝绢或宣纸作成,其材料质地纤雹特性柔软,历时较久,易于破碎。……[详细]
  “百鸟朝凤”是流传于寿光市崔家村一带,约创作于1840年前后,祖辈相传至今的古老而别具风格的民间舞蹈。它融歌舞、戏曲于一体,其演出队伍庞大,道具奇巧,表演豪放,气势恢宏,亦歌亦舞,有唱有逗,语言风趣、幽默,表演生动、活泼。“百鸟朝凤”中既有舞蹈又有唱词、小戏。演出时,演员众多。其中“五彩祥云”由24人组成,手举48块彩云,分甲、乙两队,头云手举“日月同辉”“欢度佳节”云彩,上下飞舞,做出“夜叉探海……[详细]
  棒槌花边技艺是青州特有的一种民间手工工艺,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主要用木质棒槌操作,编织过程极富观赏性,针法丰富、工艺流程独特,作品花样繁多、富贵典雅,织工细腻、图案美观、线条流畅、立体感强,被誉为“抽纱之王”。青州府花边大套主要采用几十对木质棒槌交织,是一种以“码”为单位的带形花边,分“满工花边”和“镶拼花边”两种。“满工花边”纯以编织工艺制作,作品具有“透雕”效果。“镶拼花边”则以编织花边……[详细]
  昌邑土陶历史悠久,影响较大,明清时期最盛。在历代的传承中,形成了复杂、细致的工艺流程。昌邑土陶的工艺要求非常复杂,程序要求的也比较细致,注重火候的掌握。从备土、踩泥、做陶、晾晒、装窑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要谨小慎微。制陶多用当地黄粘土及潍河两岸的黄胶泥,取耕作层以下两米左右的没有沙子的“立土”;踩泥是通过加水人工用脚把泥踩匀;做陶是通过土陶模具制作泥胎;泥台晾晒后就开始装窑烧制,烧火的火序为小火、上……[详细]
  崔字小磨香油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郑板桥曾题诗赞美曰:“十里郊野满城香,举目远眺圩水长。神工鬼磨五百载,正宗芳味崔家庄。”小磨香油传统技艺流程:选芝麻、晾芝麻、取水、淘洗、烘炒用、出锅风晾、过筛、研磨、使浆、搅油、墩油、撇油、晃油、再次墩油、沉淀、灌装;其主要基本内容为:“石磨制作与錾磨技艺”、“芝麻胚胎的培育”、“水代法取油”、“专利物理净化技术”等一系列较为科学完……[详细]
  挫琴是流传在青州、寿光、广饶、临淄一代的一种形制奇特而古老的乐器,目前仅见于青州,民间素有“挫琴即筑”之说。它由琴面、琴底、琴头、琴尾、琴岳、琴码、琴轴、琴弦及琴弓组成。琴面以薄桐木板制成,呈桥拱形。琴底以桐木制成,托起拱形琴面。两端安装琴头、琴尾以构成共鸣箱。琴头一端底部开有半月形的孔,叫琴槽,供左手握持之用。琴码共13枚,顶端有双孔以穿弦。琴弦多用丝弦,琴弓用高粱杆顶端两节制成,涂以松香,可擦……[详细]
  地功拳,又称低功拳,由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创,他创造这种拳,主要是为对付敌人的骑兵,作击砍马腿用,故所有姿势均较低矮,取名为低功拳。地功拳的特点是易攻善守,素有“长拳短打、地功擒拿”之说。潍坊地功拳自任氏昆仲开山立门,历经晚清、民国至今已近150多年七代传人,现在已成为一套体系完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武术。现有的拳法有教门十二路弹腿、十二节炮功、四门功、燕青靠、二郎拳、三合扑等……[详细]
  东路大鼓于清道光年间从临沂传于安丘市。东路大鼓又名“老东口”,它吸收了肘鼓子、茂腔等当地流行的曲艺、戏曲音乐,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鼓曲艺术形式。冠以“东路大鼓”为的是有别于山东西部地区的鼓书流派。东路大鼓由多人化妆登台演出,用多种乐器伴奏,能够像地方戏曲一样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东路大鼓的唱腔主要有慢板和快板两种板式。慢板唱腔较缓慢,旋律曲折婉转,字少腔多,抒情性强,一般用在大鼓的开始。快板是在慢……[详细]
  董家骨科起源于山东省安丘市贾戈镇董家王封村,祖上几代均是“擅正骨”、“通药理”之人。自清道光12年起,经董氏数代人的探索、研究、实践,由单纯的治疗断胫折臂发展成为一门较完整的综合正骨科。董家骨科正骨疗法主要表现在手法整复、小夹板、皮牵引固定、理筋 、中药制剂方面。在理论上强调整体辩证、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筋骨并重。运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正骨八法和董家祖传的推按法,用双手准确的……[详细]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清嘉庆、道光年间高密人融汇天津杨柳青年画与高密当地的扑灰年画,形成了半印半画年画。高密半印半画年画是以刻版印线稿、再进行手工填绘的一种民间画种。所刻线版大多沿用扑灰年画原手描图样刻成,取代了扑灰年画当中的“扑灰”、“勾线”等工序,填绘与扑灰年画的画法大同小异,它摆脱了纯手工绘制的约束,大大提高了年画的生产效率。高密半印半画年画在艺术特征上有独到之处:造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