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临沂民俗文化

临沂民俗文化介绍

  属北方话,据调查,本县大体上有北中南三种口音。语音有明显差异,词汇也有细微的差别,语法方面基本一致。郯城县政府所在地郯城街道系郯国故城旧址,为郯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代表郯城方言。……[详细]
  沂蒙渔鼓:其传承可追溯至清末,表演形式简单,以渔鼓、简板伴奏,唱白自由,语言通俗,曲调适于述说,几近吟诵。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式,讲究合辙押韵,多为一韵到底。在唱腔和板法上主要有:流水板、四句腔、五鼓三板、凤凰0 头、跺板、拖腔送韵等。说唱的书目主要有:《吕洞宾戏牡丹》、《韩湘子讨封》、《马潜龙走国》、《月唐演义》、《薛刚反唐》等。……[详细]
  沂蒙面塑,俗称花馍、捏面人,是以面粉、糯米粉为原料,调制成不同色彩,以手捏制,借助于工具,采用塑、雕、画,辅以镶、压、搓、滚、链珠等技法,塑出各种形象的传统造型艺术。……[详细]
  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图案设计上,多取材于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归属,对于研究当地乃至中原地区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内容最初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图案的设计上,既有儿童喜爱的花纹,又有成人视为……[详细]
  高桥手绣诞生清乾隆14年,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沂水县志载:“沭水一带,凡男女相爱,女送男手绣,一者示意,二者显其女红娴熟”,此为手绣最早的记载。最初高桥手绣仅用于农家自绣自用,具有浓厚的情感意义,在当地以集体性传承为主。高桥手绣地域特色鲜明,作为鲁绣的经典代表,以“插花描云”的显著特征在炫彩有灵、情暖柴扉的文化传承中显得绵远悠长。刺绣的平面装饰性与布艺雕塑的三维立体感相结合,极具立体雕塑的厚……[详细]
  跑马灯是沂水县诸葛镇新民官庄村的传统特色文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初年,新民官庄村的先贤们就创造了跑马灯艺术,并在周边村庄小有名气。尽管那时的马灯题材模糊,对剧中的角色是谁说法不一,但她却是每年春节我村最亮的看点。到了清朝末年,新民官庄村跑马灯骨干、戏曲爱好者崔明贤到界湖镇开明士绅袁钿举办的京剧班学习。当时的界湖,不但京剧响誉全国,而且南辰马灯也跑得有声有色。聪明好学的崔明贤,学好京剧……[详细]
  五月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各家门上插艾蒿和松柏枝,吃粽子和煮鸡蛋。而在蒙阴,这一天还有缝香荷包的习俗。香荷包是我国民间一种喜闻乐见、流传甚广,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工艺品。蒙阴的香荷包,具有极强的沂蒙地方特色。香荷包,多以五颜六色的下脚不料和五彩丝线缝制而成。颜色以传统的大红、墨黑、粉绿、桃红为主,再以其它色彩来点缀,加以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刺绣技术形成一件件风格迥异的艺术品。在造型上千……[详细]
  郯城门笺郯城挂门笺制作始于明末年间马头镇小马头村,因为是群众性生产制作,会制作的人很多,确切的传承谱系很难认定,目前还在制作这项艺术品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集中在马头镇万高册村一带。日前,文化部门走访搜集了具有代表性的凿刻艺人,第一代:张乐祥、张乐付、张乐栋、张道明;第二代:张道奎、张道宽、张道岭、张道芝、张道坤;第三代:张乃苍;-:张慕新、张慕宗、张慕江。13个人,4代人的历史记忆见证了门笺凿刻的兴……[详细]
  苍山门笺 苍山县过春节贴门笺的风俗已经考证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了。苍山门笺一般是一门五张,每张一色。 苍山门笺的中心花纹内容多以吉祥语或图案组成,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人文和民间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各式各样的门笺中,以长城镇冯村的套色门笺最为出名。套色门笺作品以花卉、虫鸟为主,用象征、谐音寓意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2008年“苍山门笺”作为民间艺术载入临沂市……[详细]
  中国人过春节,有挂“门笺”(mei jiān )的风俗,门笺是剪纸艺术的一种,俗称:“过门笺”、“门吊子”或“花纸”。其形状如小幡,纹饰如人胜。古时有用幡表达人们意愿的风俗。到南宋始把幡胜“元旦(即春节)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清初,“除夕贴挂钱”,已与现在流行的门笺相似。 在山东省临沂市,门笺,亦称过门钱或花纸。每值新春佳节之际,家家户户不光张贴春联、门画,还在大门、二门、房门之上贴挂五颜六色的……[详细]
  数着算着,二月二就来到了。 民间说,二月二,龙抬头。大概就是说以后的雨水就多起来了。中国人过节,一般都离不开特别的食物。比如过二月二,就要吃蝎豆。为什么吃蝎豆?说是吃了蝎豆一年不会遭虫咬蝎蜇。还有一个说法,是与龙王有关。 我国的传统节日,一般是与民间传说或者神话传说有关。关于过二月二,各地的传说大同小异,大致上是说,某年有人得罪了上天,玉帝大怒,下令不得给人间下雨。是年大旱,颗粒无收,……[详细]
  沂蒙地区的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名闻遐迩。苍山、莒南、临沭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印染作坊。 那些散落在山野村闲的古朴草屋,散发着久远的芳香,以一种怀旧的情怀支撑着这项艺术,将蓝印花布的美深深地播种在沂蒙大地上。蓝印花布的颜料为靛青,是从一种叫蓝草的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稳定,色泽素雅。战国时曾任兰陵令的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种朴素的沉静而缓舒的蓝色,配上吉祥的神秘而绮丽的图……[详细]
  郯城木版年画起源于200多年前,一位潍坊年画艺人逃荒至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恰值年关将近,饥寒交迫之际,他就解下随身携带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画出售,不料这些色泽艳丽抢眼,极具渲染喜庆气氛功能的年画一经面市就获得热烈的欢迎,不仅生意红火,沙沃村更是倾村前来拜师学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沙沃村人结合本地的地域特征,一代代推陈出新,很快就把沙沃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木版年画专业村。在鼎盛时期,沙沃村曾有过“家家点……[详细]
  苍山县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苍山县志》记载,在苍山流传较为广泛的传统民歌59首,新民歌17首,儿歌9首。苍山民歌和其他地方的民歌相比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苍山“土话”歌里唱,苍山人问对方吃饭没有,不说“吃饭了吗”,而是说“吃饭了呢”,这个“呢(读音为ni)”在苍山话里什么都能指代,歌里也这样唱,如《绣荷包》里唱道“显显你的手艺呢。”“绿豆绿来红豆红,谷子小麦正桩粮,俺家民歌是颗兰花豆,嚼着喷……[详细]
  又名“三弦书”,俗称“瞎汉腔”,临沂地区称为“脚打鼓”,系盲人说唱的一种鼓曲形式。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临沂,以及济宁、菏泽、聊城部分地方。艺人中影响最大的是“阎门”。临沂、兖州一带为“东阎门”,济宁一带是“中阎门”,郓城、巨野至聊城一带为“西阎门”。传说历史悠久,但现无确证。经常上演的有《古城会》、《唐王探病》、《夫妻争灯》等段儿书,《龙凤镯》、《卷箔记》、《陈三两爬堂》、《王二姐思夫》等中篇节目。……[详细]